通过沈氏老族谱,我们考证了柳浪桥沈氏
通过沈氏老族谱,我们考证了柳浪桥沈氏,通过反复阅读沈氏族谱一卷的重修族谱序著文,可以总结出几个一致的看法,无锡的沈氏均
通过反复阅读沈氏族谱一卷的重修族谱序著文,可以总结出几个一致的看法,无锡的沈氏均出于周文王(姬昌)的第十子聃(DAN)季。食采于沈,因氏也。今与汝南平舆沈亭,是为河南、安徽沈氏。其二,族谱序文中都提到无锡的沈氏均由乌程迁徙而来,今为浙江吴兴县,乌程的沈氏始祖就是东汉的沈戎,即沈氏族谱中的海昏候!因此,这里是沈氏大姓的发源地,至唐代前,沈姓就已经从这里散居到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乌程的沈氏沈戎,任东汉九江从事,因说降“巨贼”尹良有功,被汉光武帝(25年至57年)封为海昏候,辞不受,举家徒居会稽乌程吴兴(即今浙江吴兴县),此为沈姓南迁之始。
宋高宗绍兴(1131年至1162年)年间,(沈)顺德公名“容”由乌程南迁居无锡,
明洪武(1368年至1398年)年间,顺德公之后(沈)安山公名“松”始迁居洛社桃花弄是为洛社始祖。
安山公之后(沈)翔一公于正统九年(1444年)迁居洛社的前沈….,(沈)翔三公迁居互屑霸(之大留村),
前沈之四房由互屑霸迁居柳浪桥,于是,沈氏柳浪桥支系由此繁衍至今。
由此,可以比较粗略地知道,沈氏柳浪桥支系与上溯祖先血脉之间的一些血缘联系。洛社的前沈还有沈氏的宗族氏堂。
从重修族谱序著文中,还可以知道,沈氏家族还非常广泛地分布在无锡西面周围的村庄。其中,无锡城中的将军堰桥也是沈氏的一个迁居地,堰桥这个地方,在我们无锡地方上可以有两处,但是,它与将军堰桥有什么区别,目前我们已经无法知道将军堰桥的确切地方了。
古镇洛社是一个舟楫之所,千年的古运河穿镇而过,商贾云集,素称巨镇,胜景有八亭,上观鹅池中涤砚,其西则马盘牧唱,南则花渡渔歌,观浜酒旗驻,轮蹄古寺,晨钟惊客,梦更兼长桥夜月,柳浪莺梭,风景历历,俱斯地之胜概也。
其中上观鹅池中涤砚,据说是指目前洛社中学内王献之的观砚池;西则马盘牧唱,在现在的马盘与五牧一带,是上古时期的古战场;花渡渔歌,在洛社镇的西南方向,那里多湖泊,因而,也是渔乡;观浜酒旗驻,应该在目前洛社东面的浜口,这里是洛社修船和造船的地方;轮蹄古寺,晨钟惊客,是描述我们现在中小学校址上的古寺;柳浪莺梭,则就是现在柳浪桥的古村庄。如此等等,可见洛社古镇当年的繁华景象了。
由虞(江阴籍?)蒋大川撰的重修族谱序中透露,明安山公曾经与其提起,自晋魏唐代均有沈氏族谱,由于五季衰乱而谱牒散亡尽矣。因此,我们在这里没有上述年代的有关记录,真是十分地遗憾。
由此,我们应该十分地珍惜现存的族谱!当然,我国地域广大,沈氏家族的分布广阔,相信这段历史的沈氏族谱,会在其他地方的沈氏族群中存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沈氏宗亲认真看看,老沈家的家训
沈氏家族;田间收种忙,案头文墨香;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是汉阴沈氏家族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在肃穆的沈氏宗祠里高悬着两块大牌匾,一块是于右任大师手书“万派同源”,另一块是300多年前时任汉中知府所颁“泮水钟灵”,两者相得益彰,展示着沈氏家族包容并蓄、明德求索的信念,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今天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身不可不修也,持家不可不勤俭也,尊卑不可不辨也……”沈氏溯源;【汉阴沈氏发源于浙江吴兴(今湖州),堂号为吴兴堂,因致仕宦游到江西瑞州府高安县石城乡,后至四川泸州江安县迎安乡。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始祖沈寿官(字株山)因江安田地偏窄,遂带家小向陕西迁徙。经过长途跋涉,天顺五年(公元1461)定居陕西省兴安州汉阴厅(今安康市汉阴县)。由此,沈株山便成为汉阴沈氏的始祖。随着家族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使后辈承嗣有序,保持派语不乱,同时便于家族的...
· 沈氏沈府君阙
沈府君阙中华沈氏网中国东汉沈氏墓前神道阙。在四川省渠县月光乡燕家村沈家湾。现存双主阙,子阙已废。两阙距21.78米,方向南偏东26度,刻为仿木结构外形。此阙形制及风格与冯焕阙相近,建造时间应略晚于冯焕阙而早于平阳府君阙,约当2世纪前期。宋至近代金石考古书均见著录。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左、右阙形制相同,由台基、阙身、楼部及屋顶4部分构成,通高4.85米。台基,石一层,无刻饰。阙身为独石,略有收分,四角各刻1柱。两阙内侧分刻青龙、白虎,正面居中刻展翅朱雀、铭文及铺首,左阙铭文:“汉谒者北屯司马左都侯沈府君神道”,右阙铭文:“汉新丰令交都尉沈府君神道。”楼部石2层,第一层刻栌斗、纵横枋及铺首,四隅雕角神;第二层下段减地平西王母、三足鸟、蟾蜍、及求仙药的使者等;上段呈上大下小的斗形,1周斗6朵,正、背面作身弯曲的曲,侧面身很长,斗下浮雕仙女乘鹿、捣药、射猴及董...
· 沈滩沈氏探源
沈滩沈氏探源周文王将其子晡季封为诸侯国国君,国号为“沈”,位于今河南省商丘一带。晡季喜爱文学史书,治理国家讲究礼仪,以文治国,不习武艺。周文王将自己的又一个儿子封为蔡国国君,此人喜爱习武,以武治国,性格暴虐,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出兵攻打沈国,沈国终因武力不支,被蔡国兼并,其国人纷纷逃难至长江、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其中定居于苏州吴县昆山一带的沈姓尤多,我“沈滩”的沈氏祖先就居住在苏州,后因时态变迁,沈姓家族成员迁徙各地。我族之先人沈坤的祖父,因服役于明军举家迁居江苏淮安一带。坤公聪颖笃学,于明朝嘉靖廿年,在淮安考取状元。时任翰林院修撰,与吴承恩为挚友。坤公第五代孙u公、v公、N公又散居在海州、盐阜、滨海一带。v公和夫人许氏老太率三个儿子可越、可起、可趣于清朝顺治年间,到滨海黄河故道入海处滩涂插草为标,垦荒种植,繁衍生息,所居之地称“沈滩”,时属清朝淮安府山阳县(现盐淮一带)管辖。现载沈氏子孙...
· 沈氏族谱谱录
3792【天津】沈氏族谱六卷(清)沈兆V等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活字本一册日本美国3793【河北清河】沈氏族谱四卷沈世远撰钞本河北清河县沈儒林村3794【上海宝山】罗阳沈氏家乘摘要不分卷(民国)沈延台纂民国三十八年(1949)铅印本上海嘉定县博3795【上海松江】娄县沈氏家谱四卷(清)沈朗清道光二年(1822)钞本上海松江县博3796【上海金山】枫经沈氏支谱三卷(民国)沈邦垣续修民国十四年(1925)上海九地吴承者已印书局铅印本一册河北大学吉林大学上海松江县博3797【上海】青浦南村沈氏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沈乃嘉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上海松江县博(存卷首、1-4)3798【上海崇明】沈氏宗谱不分卷(清)沈世荣修清道光间三易堂刻本四十一册历史所3799【上海】孝义旌门沈氏北支十三房上海支族谱(清)沈维桢辑清咸丰九年(1859)刻本一册北图上海文管3800【上海】重印...
· 沈氏历代祖先事略——桥仔头沈氏族谱
西周至东汉时祖(聃季公至达公三十一代)【一世】太始祖聃季公,周文王第十子,周时为司空,辅助成王,竭尽忠诚,受沈国之君,其后遂以沈为姓。沈国位于河南省平舆县北,包括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地。国都位于临泉县治沈丘集,沈丘集城西门外里许,有春秋时沈子国遗址。其域辖及后人称为沈亭遗址处,即今阜阳县西北沈丘集之东方。【二世】伯桓公,字世德,子爵。生三子:向,融,丐【三世】向公,字三才,子爵。生一子:采。【四世】采公,字子薇,子爵。生一子:乙初。【五世】乙初公,字冲光,子爵。生三子:苏、杼、蒯。【六世】杼公,子爵,生一子:庚向。【七世】庚向公,又名昆,孔子三千门生之一,公元前781年周幽王时封万里(户)侯。公元前770年,应周平王请,东迁入周为卿。配吕氏,生二子:忽(作揖)、志(作扬)。【八世】忽公,又名作楫。封汝南国。生三子:长不离、次卜统、三言及。【九世】不离公,字正常,子爵。生一子:辛生。【十世】辛...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