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安徽有多少支姚氏宗亲
细数安徽有多少支姚氏宗亲,安徽是姚氏人口大省,据说是全国第一。安徽有多少支姚氏呢?一、姚昶认为只有7支台北
安徽是姚氏人口大省,据说是全国第一。安徽有多少支姚氏呢?

一、姚昶认为只有7支
台北姚昶(祖籍繁昌县三山镇)先生认为安徽只有7支姚氏,依入皖年次列于下:
1、繁昌县三山镇姚氏
远祖姚崇,始迁祖姚须,舜系九十六世,大约于唐末-五代时(约公元900),来铜陵商游繁昌三山而定居。明永乐甲辰(公元1424)辑纂统宗谱牒,到了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五修族谱,堂号“大德堂”, 今落代到三十二世。族人居住以三山镇为重心,零星散居全县。
姚钟尧注:姚昶出于是族,著有《舜裔姚氏世系研究》(2011年8月,台北市姚氏宗亲会发行)。
2、旌德罗湾姚氏和板桥姚氏
究这两支姚氏谱,实为同源一支,上世是川陕人,尊舜系八十九世姚崇位一世祖。五代时(约公元908 —960),先祖姚晓官浙江湖州,居安吉;子?武自安吉迁归安骆驼桥。晓后七世姚仲伟等3兄弟始迁安徽宁国旌德板桥。九世姚廷彦迁三溪,廷彦后六世姚进再迁罗湾。清乾隆时创谱,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二修,到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三修。
3、歙南武担姚氏(合上门、渔梁、宋川、深渡)
始迁祖是姚支仲、姚忠恕。姚支仲于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任都统,镇军青睦歙诸州,由成都华阳迁来,传三十一世。于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重修宗谱,堂号“承泽堂”。
4、休宁陵阳乡仰仁里白莲社观姚家谿姚氏
此支依澧溪姚氏上海浦东周浦姚氏谱,尊姚兴为始迁祖。姚兴,宋相州人,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以武功累迁充荆湖南路兵马副都监。金兵渡淮,兴以四百余骑,战金兵八十万人,至力尽援绝,父子英勇殉职。诏赠容州观察使,立庙淮西皖南,赐额旌忠。上海浦东周浦,传十五世。姚崇为远祖,堂号“瀛绪堂”,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重修族谱。
5、桐城麻溪姚氏
依姚鼐文集,始迁祖姚胜三,约于宋末元初(公元1270年代)由浙江余姚迁桐城麻溪。自明代中叶(公元1368-1644)有谱载者十八世,惟未述及其远宗支派。
姚钟尧注:从上记述看,姚昶可能未读桐城麻溪姚氏宗谱260-0119(清光绪四年(1878)版)、260-0120(民國十年(1921)木活字本)和611-0605(清刻《素园丛藁》本)。
6、泗县长直沟镇姚氏
依泗县宗亲姚耀宇报道,始迁祖姚岱“护驾有功”,于明成祖永乐年间(公元1403-1224)率族人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喜鹊窝迁来,定居泗县西乡长直沟。堂号“麻山堂”(“麻”是古“歴”字),远祖姚崇。后来由于子孙繁衍,一支迁往江苏镇江,一支迁往山东曹县。虽有家谱,因昔时年少,未能阅及。泗县姚氏发展繁茂,以长直沟镇为中心,计有东小姚庄、西小姚庄、簸箕姚、屏山镇姚、新集姚、姚场、西山镇姚和姚台子等处,住户约三百余。在地方行政、教育,姚氏占有重要地位。其辈字是:
贤道德念,永守家邦,文元献瑞,毓兰生辉。
姚钟尧注:姚昶仅依据宗亲姚耀宇报道而言,今存泗县长直沟镇姚氏族谱吗?
7、桐城白苓里姚氏
依惜抱轩文集姚休那先生墓表,休那先生一支来自解析婺源,始迁不详。传九世,曰一邃者,生姚康(即休那)有雋才高识,而屈居场屋,卒于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余不详。
姚钟尧注:惜抱轩文集即是姚鼐著的文集,故姚鼐有惜抱(轩)先生之称。从上记述看,姚昶可能未读桐城白苓里姚氏宗谱。
安徽姚氏,大略如此,计7支,4支属姚崇支派,3支则支派不明,有待考查。其中泗县长直沟镇一支,据报道其始迁祖为姚岱,有云“护驾有功”。所谓护驾,当为护明代帝王,永乐之前约50年姚岱史迹尚无考,唯见河南陕州三门峡市姚氏谱,称岱为姚勖子。勖为唐时人(公元801-880),明代始于(公元1368),相去甚远。或另有其人,待考。
二、从《中国家谱总目》看安徽姚氏
安徽姚氏支数,可从《中国家谱总目》收录安徽姚氏族谱的情况来分析,姚昶先生低估了安徽姚氏支数。《中国家谱总目》安徽姚氏族谱15部,编号是260-0117~260-0131,以始祖或始迁祖来划分,大概属于10支姚氏的族谱,其中4支与姚昶指出的同,其他被“漏检”了的6支,顺沿姚昶的排序补充于下:
8、繁昌春榖姚氏
始迁祖安文,字敬夫,西汉将军姚衮四十一世孙,宋末自徽州移居春榖东乡蒲硚。今存1920年修1940年继述堂续修木活字本族谱(260-0117)。
9、南陵姚氏
始迁祖赋示,行魁二,宋代人。今存1916年修蔡余庆堂木活字本族谱(260-0118)。
10、歙县塘川姚氏
始祖念三,唐相姚崇十九世孙,宋季自湖州归安移居歙县。始迁祖希达,字?孚,行十,明季再徙歙之塘川。今存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舜耕堂木活字本族谱(260-0124)。
11、贵池秋浦霞湖姚氏
据姚钟尧所知,以西汉孝武帝时龙骧将军姚衮为始祖,至二十二世源清公迁皖,为入皖始祖。源清公后十六世濬六公迁贵池,为贵池始迁祖。元至正十三创谱,存世族谱有:明隆庆三年(1569)刻本族谱(260-0125),民国十五年活字本族谱(六修谱,260-0126)和1994年的七修谱。自濬六后九世(“彦”字辈)起始有整个族的辈字。
12、旌德万翠姚氏
始迁祖应辰,一名畴,字宗极,号紫垣,行念六,宋代移居旌德。今存明万历四十年(1612)刻本族谱(260-0128)。
13、旌德县前姚氏
始迁祖述虞,宋代移居旌德县前。今存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刻本族谱(260-0128)。
三、安徽至少有17支姚氏
从姚昶先生的研究和我本人利用《中国家谱总目》,列出上面13支安徽姚氏。按我的了解,安徽还不只有13支姚氏,譬如:安徽人——中华姚氏宗亲网站长姚尚明(寿县人),姚羽涵与姚维平(宿松县人)和摄影家姚廷明(凤阳县人)等等——他们所在的几族明显不同于上列13支:
14、姚网站长姚尚明族,即寿县隐贤姚氏
远祖汉武帝时龙骧将军衮公。始祖是元末明初受二公,始迁祖旺公。姚尚明是旺公后十七世尚字辈。清乾隆十五年创修《寿州姚氏宗谱》,到民国三十五年六修,2007年七修《寿县隐贤姚氏宗谱》,均未入《中国家谱总目》。
15、安庆市宿松县姚圩村姚氏
始祖木一公,字元勋。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偕弟三人渡江而北,木三、木四公,一居熙湖,一迁龙眠,俱成望族。公与木二立标于恭山之阳,筑室石角头,为宿松鼻祖。木一公应是住在宿松凉亭光荣的姚家大屋。堂号乐善堂,文革时被毁,现正在谋复建。1991年重刊《姚氏宗谱(乐善堂)》,其中含:明进士田有年撰谱序;道光廿三年合族撰《姓氏源流》,称“宿松之姚,先世谓出洛阳姚崇之后,宋理宗朝姚渔避北兵之乱,迁居豫章之鄱阳瓦屑坝,传闻盖有如是者”
16、旅加摄影家姚廷明族,即凤阳考城西黑树姚郢姚氏
“吾族原籍江西省南昌府斗口县。后迁居江南凤阳府南。明洪武修陵,迁于怀远南乡考城集,明末移居考城西乡”。 姚廷明认为,南昌无斗口县,只有斗门镇,惟九江有湖口县,可能先人相传之误。一世始迁祖之一姚珂斗为一世,已传到十九世,姚廷明是十六世廷字辈,旅居加拿大多伦多。今存民国八年(公元1919)修的姚郢姚氏家谱残谱,2013年姚廷明校对和纂编了《凤阳[考城西黑树姚郢]姚氏家谱》。
17、太湖县晋熙镇姚氏
始迁祖真一公携祖妣从江右姚湾迁居(太湖县)熙湖之东花园乡(我未知何时)。有1993年姚军毅(文信公十七世裔孙)倡续修的太湖姚氏宗谱(六修谱)。民国十八年己巳则是五修。
18、安庆安庆市枞阳县白苓涧姚氏
始祖月镗公在明太祖洪武初年当时的新安婺源县(今属江西)迁徙而来,择居安庆府的山水之地——桐城会宫白苓涧(今枞阳县会宫乡老桥村)至今已有六百年。现据不完全统计,本族现约三万多人。枞阳白苓姚九修谱,并于2009年12月22日上午在枞阳县会宫乡老桥村委会门前举行发行仪式。
白苓姚十世祖姚康伯,号休那,生于万历六年(1578年),卒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明朝读书人,聪明过人,读书一目数行俱下,博闻强识,工诗赋尤长古文词,诸生或得其片纸只字,捧为至宝。。时相国何先生为师,郡邑币聘盈门。而江之南北闻其姓字无不萧然起敬,其著作甚富惜其不能公诸天下,行世者,仅太白剑、江淮集等军事著作,现得以正式出版,以便后人研究姚康伯在明朝时期对国家的历史性贡献。
姚康伯忠心保明,坚贞不二,时任相国何如宠,久慕康才与之谊厚,崇祯初年曾荐入朝为官,姚康伯自思明积重难返,通晓知世不可为,谢而不就。隐居竹隐庵,崇祯十年(1637后)大名鼎鼎相国史可法镇抚安徽时,单骑造访,军务奏章,多有高榷,在此为姚康伯预题碑文:“明读书人姚康之墓”。卒后一百五十年,清朝文学家姚鼐述其生平。姚康伯卒前二日自题“吊有青蝇,几见礼成徐孺子;赋无白凤,免得书称莽大夫”,数百年传世,姚氏之荣耀。由此可知,白苓姚或会宫姚,实是一源。楼上说“会宫姚是不是独立支?会宫姚很可能是独立支”,不妥,应更正。
四、疑惑
就我所了解的情况和掌握的线索,安徽还应有更多支姚氏。例如,合肥及其周边有几支姚氏,淮南有姚氏,他们是支中之分还是独立之支呢?又如,姚尚全新发现许多县有姚氏分支,有的县有多支姚氏:
●过去流传桐城有7支,有据可查有5支:麻溪姚、白苓姚、会宫姚、香铺和姚板、龙眠姚。可是有人说,现在枞阳境内的义津、其林、钱桥、会宫有大批的麻溪姚的后裔。原先认为会宫姚不同于白苓姚,也不同于麻溪姚。后听说现在枞阳境内的义津、其林、钱桥、会宫有大批的麻溪姚的后裔,便犹豫。会宫姚是不是独立支?会宫姚很可能是独立支。同理,桐城新渡镇姚坂村姚氏,还有龙眠姚,是不是独立支呢?
●广德县目前起码有3支,一支是江西—湖北—广德;一支源于河南;另一支源于浙江温州。
诸如此类,因为未读到明确和完整的资料(特别是族谱),所以不敢断定和不便列出这些姚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安徽姚氏分支知多少
安徽省姚姓支系知多少?目前定论为时太早,我们正在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虽然出生安徽,从小在姚姓集聚地长大,受着当地文化的影响,真正开始逐步搞清楚当地姚姓分支的来龙去脉还是在最近几年,2008年家族九修宗谱办公室安排本人从事电脑打字、登记周边宗亲上谱、为家族修谱建设祠堂,信息收集传播、宗亲活动联络工作。从此全方位,大面积接触姚氏宗亲,为了迎接世界姚氏联谊会成立大会的召开,二零一三年上半年对全省十几支姚姓居民的走访考察交流,收益非浅,影响很大,信息传开以后,许多宗亲主动寻找联系,有的后悔没有与我们见面交流,有的期盼我们一定再来,更多分支宗亲增加修谱信心、积极筹备修谱,甚至个别支系宗亲要求前来交流研究修谱事宜。今年六七八月份以来,通过网络QQ、电话联系全省姚氏宗亲数量承井喷状态,截止八月二十日全省各市县具备有姚姓居民居住地甚至地名带有姚字、独立辈行、部分有家谱、始祖名字、迁徙地名、有最接地气的联...
· 山东巨野----------姚氏宗亲
巨野姚氏家族,出自唐朝宰相姚崇之后,金元时始祖讳清自陕州移民垦荒,迁居此地。生二子,长从义,次从善。从善迁居河北任丘,故今巨野姚氏皆从义之后也。此后繁衍生息,代代相传,逐步发展壮大,清代时最为鼎盛,被称为“巨野第一名门望族”。姚姓相传是舜的后裔,舜居于虞,史称虞舜。因舜生在姚墟,后人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地以为姓。”姚姓自诞生至春秋期间,主要在河南发展,到晋代以前已经发展到广西、山西、四川等地。公元384年,姚苌建立后秦政权,使姚姓队伍更加壮大。晋灭后秦以后,据《晋书》载,刘裕将姚氏“余宗迁于江南”,使姚姓繁衍的地域更加广泛,至唐朝以前,就已经成为浙江、吴兴以及甘肃、陇州一带的望族。后来吴兴的一支姚姓迁入陕郡。唐朝时姚姓进入福建,宋时进入广东,后来更是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其中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因云南姚...
· 《史氏余姚宛平小宗支谱》序
史氏因官得姓,自周太史后由来远矣!太史讳佚,系出高辛帝喾,元妃姜生后稷为周始祖,历至文王生伯邑考。考生佚,武王克商,命同南宫括展九鼎宝玉,官太史与周、召、太公共辅成王。谏戏言成桐叶,封其在洛,诰王命作册,逸祝册。逸即佚也。佚子讳升,世掌史职,遂家於洛。周室东迁,鲁人请郊庙之,礼於京师,天王使史角往鲁止之,角之后即典鲁史,最著者讳克,字革。莒濮之来有举,相去凶泗渊之泛有断罟规,外传谓里革者里近史音之讹也,僖公末,克作o、、泮、s、诸颂,美其君,孔子删诗至此以为有礼乐教化遗意,特存之,且取“思无邪”一言盖三百之义,鲁史之成也,孔子约之以作经,三氏据之以传经史,氏实与不朽焉。世德承徽裔彰炎汉,汉杜陵候讳恭,自鲁济北徙居杜陵。武帝时为中郎将转凉州刺史。女弟节为卫太子据良娣,生史皇孙。皇孙生宣帝,宣帝幼育於恭母贞君及嗣位,念史氏旧恩,追封恭前爵,谥曰:“仁。”三子皆封关内候。长名高,进乐陵候。仲名曾...
· 安徽省各支文氏源流
安徽省宣城市各支文氏源流1、泾县震山文氏,始迁祖文道南于北宋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来泾任教谕,定居于泾县县西震山,乃西汉景帝时蜀郡守文翁之后裔。震山文氏可分四大支派;宣义派(分布在宣城宣义、泾县琴溪、宣州东白杨、江西省弋阳县中畈乡);春谷派(主要分布在南陵界山、上新塘、文村塘,芜湖县和平乡、繁昌县梅山);四峰派(主要分布在泾县桃花潭镇、章渡镇、桐东霹雳山、居巢夏阁);永定派(主要分布在泾县茂林、齐云山、塘里)。初步统计,震山文氏目前人丁已经过万。(文子建等宗亲提供)2、宣城文氏,由湖北松滋迁入,现分布在朗溪、广德等地区,人口过千。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松滋文姓始祖福海公自江西省南昌府丰城县铁炉巷大栗树迁来松滋县白鹤山南(今更名为文家河)落籍创业。安徽省安庆市各支文氏源流1、安庆市太湖县寺前镇林冲村文家岭文氏:始迁入祖文公中(美钟)于元未自江西庐陵迁入望江文桥,后迁太湖县文...
· 安徽亳州三支项氏渊源
1、亳州城里项杨波支系:项杨波祖籍,安徽皖南。清朝后期,皖南某县某姓人,到亳州做县令,项杨波太爷是其好友,并做其师爷,随同到达亳州。后来,太爷在亳州,娶当地史氏女为妻,安家落户。现已传6代,项杨波有子2人,孙辈3人。2、亳州谯城区古井镇小奈集村项氏支系:清朝后期,黄河大水泛滥,山东曹县魏湾朱韩店的项氏一支2人,为逃避水灾,来到亳县北小奈集,以帮人做工种地为生。2年后,回山东曹县,将父兄等人,接到小奈集,共同生活。在小奈集,继续为人帮工种地,农闲时还在集上,做油馍、炸油条,补充生活和经济。清朝宣统年间,小奈集建“玉帝庙”碑刻记载,项爱亭为建庙捐粮款。小奈集项氏,在此定居后,现以传延7代,有人口40多人。3、亳州谯城区观堂镇大皮村东西项楼项氏支系:项氏祖辈传说,明朝中期,项氏迁入亳州东南观堂集东居住。清朝中期,项氏前辈先人,为防土匪侵扰,挖沟打寨墙,建二座圩寨,并在寨子内,各建2—3层高土楼,...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