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一本本泛黄的家谱,记载着同宗公祖的血亲

2016-09-2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89
转发:0
评论:0
一本本泛黄的家谱,记载着同宗公祖的血亲, 一本本泛黄的家谱,记载着同宗公祖的血亲世系与人物事迹,更承载着后人们寻根究源、

 一本本泛黄的家谱,记载着同宗公祖的血亲世系与人物事迹,更承载着后人们寻根究源、找祖认宗的“归属情结”。在萧山,从收藏家谱的个人爱好,到掀起的修谱热,再到对家谱的系统研究,有关家谱的林林总总,正串起了一部鲜活的民俗文化。更多资料:百姓通谱     古玩老板珍藏家谱      一个个遒劲有力的繁体毛笔字,一片片发黄的残破书页,在萧山西河路上的一家古玩店里,老板申屠勇剑向记者展示他收藏多年的古谱。其中一部“萧山金氏宗谱”是申屠先生最钟爱的:“这部家谱撰稿于乾隆甲申年间,是目前萧山存在比较早的家谱之一,谱里的内容全部是用手写而成,当中还有数十幅彩绘的人物画。”  

 一本本泛黄的家谱,记载着同宗公祖的血亲 

 申屠先生告诉记者,自己一直很喜欢古董,收藏家谱也是出于自身爱好。目前共收藏了40多个姓氏的70多部家谱,可以说是萧山收藏家谱的第一人。     修续家谱悄然成风      与申屠先生收藏家谱的个人行为相比,现在萧山境内掀起的修谱热则悄然成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萧山至少有8个姓氏正在修谱或者已经完成。 八开的版本,竟然叠起足足一米高。几经波折之后,萧山河上镇下门俞氏宗谱耗时三年终于修成“正果”。负责修谱的俞张兴告诉记者:“已经完成初稿了,这次一共补修了5世,加上底本一共33世,明朝‘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还有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家俞秀松,都是我们家族的人。”     据记者了解,戴村镇张家弄村郭氏是新一波修谱潮的牵头家族。郭氏续谱的主要发起人中有一位外籍华人。据郭氏新谱《来自故乡的故事》的主编郭得山老人说,这位自小长在加拿大的年轻人对自己的祖先非常关注,特地委托几位老人一定要帮他找到自己的“根”,还捐了一笔不小的款子赞助修谱。     系统研究家谱文化      就在民间自发地广修家谱的同时,学术界也加紧了对家谱文化的系统研究。在萧山,萧山历史学会副会长王炜常是谱牒学研究者,他对家谱的研究长达数十年。经王炜常的全面考索,萧山存世的宗谱有339部,多数珍藏在各种图书馆。散藏于民间的,目前已知有76部,这76部,他全部看过。他告诉记者,萧山的家谱古本中包括当时村里的一些风土人情,经济状况,生活状态,对民俗文化的研究有很高的价值;其中的一些文献资料,如某个家族的“诗集”,对文学的研究也有影响。另一位对家谱有研究的萧山图书馆副馆长翁迪明认为: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收集、研究族谱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文化的传承,可以探寻五千年华夏文明的轨迹,补充正史。      当然,专家认为,历史上家谱也存在一些负面的东西,如种族主义和宗法思想都是应该被摒弃的,还有些人借着修谱来敛财。不过,王炜常说,“我们不能因为要倒洗澡水就把小孩都倒掉吧?对家谱也要实行拿来主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一本本泛黄的族谱,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大智慧
陈旧发黄、装订简单、包装粗放、深藏不露,这是私人家谱留给大多数人的印象。但在济源市却不尽然。当地不少家族将精心整理的家谱,经过正规厂家印刷制作、精心包装后捐给市图书馆收藏,任何读者都可以免费查阅。记者在济源市图书馆见到了这些堪称“高大上”的私人家谱。爱好研究姓氏文化的济源市民石照升走进该市图书馆,一页页认真翻阅《济源石氏族谱》。“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他说:“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所以说,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图书馆作为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一个重要阵地,历来就重视家谱的收藏和整理,并且我们还出台了《地方文献征集办法》。”济源市图书馆馆长胡国平介绍,在相关政策鼓励下,不少姓氏家...
· 翻开一本本泛黄的族谱,原来我们都是有“背景”的人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可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等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
· 一本泛黄家谱揭开寿匾“身世”之谜
《200年前寿匾现身文昌农家祖屋》(详见本报3月5日相关报道)一本泛黄家谱揭开寿匾“身世”之谜文昌锦山一居民历时半年找到寿匾来历,发现清末官员韩锦云与寿匾主人的后人是亲戚关系核心提示一块有200多年历史的老寿匾,其“前世今生”扑朔迷离。文昌一居民经过长达半年的查找和考证,近日终于在一本民国初期修订的老家谱中找出了该寿匾的来历。该居民发现,这本泛黄的家谱中不仅记载了老寿匾的相关内容,而且还证明了清末爱国官员韩锦云与老寿匾的主人家是亲戚。记者陈标志文/图200多年前寿匾现身农家祖屋“扑通”一声,一块长约2米的厚木板,从几米高的屋梁上重重地掉下来。由于年代久远,虫蛀侵害严重,木板摔成碎片。这是20多年前,发生在文昌铺前镇林梧村委会中台村一处百年老宅里一件极其普通的事。被摔烂的是一块牌匾,而与其同年代且位于正堂屋梁上,还有一块长约2米、上有阳文字体的厚木板。老宅主人趁着房屋翻修维护之际,将这块保存...
· 手抄家谱传了116年,记载着11代人的故事
“族谱”上的书法工整漂亮杨栋父亲及姑妈等组成的“家庭乐队”合影杨栋老人在翻阅族谱家住“在水一方”小区的杨栋大爷,收藏着自己家的一份家谱。他说,这份家谱是1900年誊抄的,传到今天已经保存了100多年。翻开家谱,便看见清晰工整的字迹,纸张已经泛黄发脆,哪怕是极小心的翻动,也会让纸张边缘掉下许多碎屑……家谱已没有封面,装订也早已破损。如今杨大爷将家谱夹在一本厚厚的书里,小心地保护着。百年前小楷打动现代人杨栋大爷很珍惜这些已经脆弱不堪的纸张,向记者展示家谱时,杨大爷翻动纸张的手指微微有些发抖,嘴里不停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这些字都是100多年前人工手写的,现在很少有人能写出这么舒服的小楷了。”杨大爷说,“舒服”这个词用来形容书法,是很高的评价。你在看书法作品的时候,不仅能看出字写得漂亮,布局得体,还能感受到写字人当时的书写状态。轻松自然,行云流水的感觉,能带你身临其境。杨大爷说,他曾经看过家...
· 新家谱应记载的内容
家谱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家谱记载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内容越来越多。不同时期的家谱都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1.姓氏源流姓氏是一个家族的标志和名称。考证姓氏源流,就是考证始祖是谁,家族的根在哪里,说明家族的得姓缘由和姓义。我国姓氏源远流长,一个家族的得姓也很复杂,有的多途径得姓,有的因不同原因,使姓成为难解之谜,考证起来十分困难,比如中国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军事家郑和的郑姓都是明成祖赐的,他真实的姓、祖先、籍贯、身世,五百多年无人知晓,《明史·郑和传》也只称他是云南人。直到民国元年(191)发现郑和父亲墓碑和昆明《郑和家谱》,才知道郑和原姓马,名和,祖籍云南昆阳。研究郑和的专家、学者李士厚先生和昆明市市志办副主任、编审马颖生同志以大量的铁的史实证实,郑和是元朝名将赛典赤·赡思丁六世孙,但还有人有异议。因此,姓氏源流,需要下工夫认真、慎重、准确...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