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嵇康、包拯、司马光《诫子书》

2016-09-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74
转发:0
评论:0
嵇康、包拯、司马光《诫子书》,   人无志,非人也(1)。但君子用心,有所准行(2),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后
     人无志,非人也(1)。但君子用心,有所准行(2),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后动(3)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必济。(4)。若心疲体懈,或牵于外物,或累于内欲,不堪近患,不忍小情,则议于去就(5)。议于去就,则二心交争。二心交争,则向所以见役之情胜矣(6)!或有中道而废,或有不成一匮而败之(7)。以之守则不固,以之攻则怯弱,与之誓则多违,与之谋则善泄;(8)临乐则肆情,处逸则极意(9)。故虽繁华熠耀,无结秀之勋;终年之勤,无一旦之功(10)。斯君子所以叹息也。若夫申胥之长吟,夷齐之全洁,展季之执信,苏武之守节,可谓固矣(11)!故以无心守之,安而体之,若自然也。乃是守志之盛者也。(12)
嵇康、包拯、司马光《诫子书》
  所居长吏,但宜敬之而已矣(12)。不当极亲密,不宜数往,往当有时(13)。其有众人,又不当宿留(14)。所以然者,长吏喜问外事,或时发举,则怨或者谓人所说,无以自免也(15);若行寡言,慎备自守,则怨责之路解矣(16)。
  其立身当清远,若有烦辱,欲人之尽命,托人之请求,当谦辞□谢(17):其素不豫此辈事,当相亮耳(18)。若有怨急,心所不忍,可外违拒,密为济之(19)。所以然者,上远宜适之几,中绝常人淫辈之求,下全束修无玷之称,此又秉志之一隅也(20)。
  凡行事,先自审其可不,差于宜(21)。宜行此事,而人欲易之,当说宜易之理。(22)若使彼语殊佳者,勿羞折,遂非也(23)。若其理不足,而更以情求来守,人虽复云云,当坚执所守,此又秉志之一隅也(24)。
  不须行小小束修之意气,(25)若见穷乏而有可以赈济者,便见义而作。(26)若人从我,欲有所求,先自思省。(27)若有所损废,多于今日,所济之义少,则当权其轻重而拒之(28)。虽复守辱不已,犹当绝之(29)。然大率人之告求,皆彼无我有,故来求我,此为与之多也(30)。自不如此而为轻竭,不忍面言,强副小情,未为有志也(31)。
  夫言语,君子之机,(32)机动物应,则是非之形著矣,故不可不慎(33)。若於意不善了,而本意欲言,则当惧有不了之失,且权忍之(34)。後视向不言此事,无他不可,则向言或有不可;然则能不言,全得其可矣。(35)且俗人传吉迟传凶疾,又好议人之过阙,此常人之议也。(36)坐言所言,自非高议。(37)但是动静消息,小小异同,但当高视,不足和答也。(38)非义不言,详静敬道,岂非寡悔之谓?(39)
  人有相与变争,未知得失所在,慎勿预也(40)。且默以观之,其是非行自可见。(41)或有小是不足是,小非不是非,至竟可不言以待之。(42)就有人问者,犹当辞以不解。近论议亦然。(43)若会酒坐,见人争语,其形势似欲转盛,便当无何舍去之。此将斗之兆也(44)。坐视必见曲直,党不能不有言,(45)有言必是在一人,其不是者,方自谓为直,则谓曲我者有私於彼,便怨恶之情生矣(46);或便获悖辱之言,正坐视之,(47)大见是非,而争不了,则仁而无武,於义无可,故当远之也。(48)然大都争讼者,小人耳。(49)正复有是非,共济汗漫,虽胜可足称哉?就不得远取醉为佳。(50)若意中偶有所讳,而彼必欲知者,若守大不已,或劫以鄙情,不可惮此小辈,而为所挽。引以尽其言。(51)今正坚语,不知不识,方为有志耳(52)。
  自非知旧、邻比,庶几已下,欲请呼者,当辞以他故,勿往也。(53)外荣华则少欲,自非至急,终无求欲,上美也(54)。不须作小小卑恭,当大谦裕;不须作小小廉耻,当全大让(55)。若临朝让官,临义让生,若孔文举求代兄死,此忠臣烈士之节(56)。
        凡人自有公私,慎勿强知人知(57)。彼知我知之,则有忌於我。今知而不言,则便是不知矣(58)。若见窃语私议,便舍起,勿使忌人也。(59)或时逼迫,强与我共说。若其言邪险,则当正色以道义正之。(60)何者?君子不容伪薄之言故也。(61)一旦事败,便言某甲昔知吾事,是以宜备之深也。(62)凡人私语,无所不有,宜预以为意(63)见之而走者,何哉?或偶知其私事,与同则可,不同则彼恐事泄,思害人以灭也(64)。非意所钦者,而来戏调,蚩笑人之阙者,但莫应从小共,转至於不共(65);而勿大冰矜,趋以不言答之。势不得久,行自止也。(66)自非所监临,相与无他宜适,有壶榼之意,束脩之好,此人道所通,不须逆也(67)。过此以往,自非通穆。匹帛之馈,车服之赠,当深绝之。(68)何者?常人皆薄义而重利,今以自竭者,必有为而作鬻,货徼欢施而求报,(79)其俗人之所甘愿,而君子之所大恶也。(70)
  又愦不须离搂,强劝人酒。(71)不饮自已,若人来劝,己辄当为持之,勿诮勿逆也(72)。见醉薰薰便止,慎不当至困醉,不能自裁也。(7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诫子书
诫子书诫子书,诸葛亮,修养,德行,节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注释诫:警告,劝人警惕。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培养品德。...
· 薛夫子家训:《诫子书》
薛u(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山西省河津县人,明代思想家,著名的理学大师、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字德温,号敬轩。薛u品格高洁、才学渊博,他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文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不失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原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伦理而已。何为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者之伦序是也。何为理?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之天理是也。于伦理明而且尽,始得称为人之名,苟伦理一失,虽具人之形,其实与禽兽何异哉!盖禽兽所知者,不过渴饮饥食、雌雄牝牡之欲而已,其于伦理,则愚然无知也。故其于饮食雌雄牝牡之欲既足,则飞鸣踯躅,群游旅宿,一无所为。若人但知饮食男女之欲,而不能尽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伦理,即暖衣饱食,终日嬉戏游荡,与禽兽无别矣!圣贤忧人之婚姻...
· 《诫子书》:看诸葛亮如何教育子女
诸葛亮是中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诸葛亮早年在南阳隐居。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遂辅佐刘备,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他曾革新“连弩”,可连续发射10箭;制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 《诸葛氏家规》节选(诸葛亮-诫子书)
●《诫子书》《诫子书》,堪称百世楷模的诸葛亮在临终前留下的传世家训。无论世事如何变更,无论诸葛后裔身处何境,这一篇86个字的家训,都未曾有过一个字的改动。在诸葛村,它就是一个人生成长的准则,一个为人处世的规矩,一个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在诸葛村,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诸葛人身体力行,将之传承至今……●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②无以明志,非宁静③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④,险躁则不能治性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⑥,多不接世⑦,悲守穷庐⑧,将复何及!【注释】①行:行为作风。②淡泊:恬静寡欲,不图功名富贵;生活简朴,不追求享受。③宁静:心情安静,专心致志。④淫慢:放纵轻浮。励精:振奋精神,精益求精。⑤险躁:浮躁,不冷静;治性:陶冶情操。⑥枯落:干枯衰落,此指年老力衰,学无所成。⑦接世:接触社会。⑧穷庐:简陋的房屋。...
· 刘备有遗嘱吗为什么说“诫子书”是刘备的政治遗嘱?
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征吴兵败,退守白帝城。次年,即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于白帝城“永安宫”染沉疴不起,急招诸葛亮星夜来白帝,听受遗命。当时和诸葛亮一起来的还有刘备次子鲁王刘永和三子梁王刘理,留太子刘禅守成都。也就是说,刘备临终,刘禅并不在身边。清人毛宗刚评点“三国”,于此点评说:“在白帝,而刘禅在成都,与曹操在洛阳,而曹丕在邺郡,临终之时,父子皆不相见,仿佛相似。”情形相似,然若论彼时心境,则曹、刘大不同也。由于刘禅不在身边,刘备手书的“遗诏”便只能由诸葛亮带回成都,这份“遗诏”,也就是后世所谓刘备“诫子书”,罗贯中《三国演义》所引和《三国志》“裴松之注”所载文辞略有出入,然大抵不差,不妨照录:朕初得疾,但下痢耳,后转生杂病,殆不自济。朕闻人年五十,不称夭寿。今朕年六十有余,死复何恨?但以卿兄弟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卿父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