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曾国藩赞赏的家训----张英的《聪训斋语》

2016-09-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37
转发:0
评论:0
曾国藩赞赏的家训----张英的《聪训斋语》,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在教育子孙时,极其推崇张英的《聪训斋语》家训,并将其与圣祖康熙

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在教育子孙时,极其推崇张英的《聪训斋语》家训,并将其与圣祖康熙皇帝的《庭训格言》相提并论,称其“教家者极精”“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足见张英家训的价值,及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张英(1637-1708),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进士,曾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为康熙朝政坛上之风云人物。他还有一个大名鼎鼎,后来位极人臣的儿子叫张廷玉,张家可谓权倾朝野。康熙曾评价张英“老成敬慎,始终不渝,有古大臣风”。 
  张英虽位高权重,却始终以“敬慎(恭敬谨慎)”处事。某日,张英穿朝服出门,却不知当天是一个忌日。此时,巷口有一人说到:今天是忌辰。他听到后急忙回家将朝服换掉,对这个提醒的陌生人心存感念。即便是在他晚年退居乡里时,也处处以居家老人与乡民来往,即使出行路遇担柴人也会主动让路。张英能做到如此谦让,与其为人处事一向谦虚谨慎密不可分。他以此为家训教导家人,在写给子孙的《聪训斋语》讲到“治家之道,谨肃(谨慎恭肃)为要”。他告诫子孙说,你们既然都享受了衣食富足无忧的福泽,就更应该做到敦厚谦谨、慎言守礼。这便是张英富有远见的地方。他深知“一家温饱,千家怨忿”,位高权重之家更容易受到各种责备、妒忌、怨尤、毁谤、讥刺等攻击,“有荣则必有辱,有得则必有失,有进则必有退,有亲则必有疏。” 
  如何做到谦虚谨慎?张英以古语“终身让路,不失尺寸”的道理教诲子孙,也就是一生懂得谦让的人,最后并不会有什么损失。想要做到“忍让之道”,先须从小事做起,且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他告诫子孙,一个人只要一言一行都想着有益于人,而不是有损于人,人们就会望之如鸾凤,视之如珍贵的人参茯苓;必然会为天地所护佑,鬼神所折服,而享有更多的福分了。因此,只要能一直保持谦和谨饬的作风,人们自然会诚服,自己的名声也会逐渐响亮。 
  张英在《聪训斋语》家训中再三强调谦让有益无损的道理,并直斥世人所认为的对人谦让就会受人欺侮的言行是十分荒谬的。在他看来,自古只听说忍与让能够消除无穷的灾晦,却没有听闻忍与让会反招祸患。他深明“吃亏是福”的辩证哲学,“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凡事最不可想着占便宜,一个人把便宜全占了,则人们的怨恨也就集中于他身上;待把便宜丢掉,人们的怨恨也就随之消弭;“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常持此心,深明此理,自然心平气和”。 
  张英的这些家训在后世子孙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子张廷玉便在给儿孙的家训中自述对《聪训斋语》家训“终身诵之”,并在为官处事中进一步发扬了谦虚谨慎的作风。 
  雍正十一年,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参加科举考试,举行廷试后,考卷进呈雍正皇帝,被为一甲探花。待拆卷后,雍正才知他是张廷玉之子,遂遣内侍传谕张廷玉,告知其子得中探花。张廷玉随即觐见皇帝,表示他家“世受皇恩,无所不极”,对其子取中探花坚辞不受,并请将此功名让于天下寒士。雍正深感其义,遂将张若霭改为二甲一名,并宣谕对张家父子大加赞赏,以表彰其“谦谨之诚”。上谕中对张英子孙三代充斥赞誉之辞,称张英为官数十年,清忠和厚,始终不渝;对张廷玉则以上古虞舜时期的名臣皋陶、夔相期许;并赞许张若霭秉承家教,能有这样的成就不仅是张家的喜事,也是国家的喜事。这显然对张家谦虚谨慎的家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张英家族深受康雍乾三位皇帝的青睐,素有“父子双宰相”“三世得谥”“六代翰林”等赞誉,这与张英“治家之道,谨肃为要”的家训不无关系。后人曾谓“张氏当隆盛时,其子弟无不谨敕谦约,可为大臣家法”。曾国藩亦将张英的家训寄予侄子曾纪渠,并赞许侄子“恭敬谦和,德性大进”。这也算是张氏家风的深远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曾国藩的后代为何都能成才,全因他立下的这几条家训
曾国藩是清朝中后期重臣,他才能出众,不管是政治还是军事都很有建树。而曾国藩除了做官,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对子女教育,“曾国藩家训”被当成是教育下一代典范。曾国藩教育子女,一般都特别强调这几点。1、注意勤俭持家有这么一则故事: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候,他妻子带着小女儿来找他。小女儿可能是没有见过总督府,因此进总督府时候特别注意,还特地穿了一件绣花裤子,而这条裤子还是自己大嫂留给自己的。可是没想到,就是这条裤子,曾国藩觉得奢华,并且因此狠狠数落她一顿。曾国藩教育勤俭持家是有自己道理。他曾经说过,自古这些当官的,很少有富过两代。其中原因,就是这些“官二代”富裕日子过惯了,忘记怎么生活。而从小勤俭持家,不仅能够锻炼孩子们生活能力,让他们养成自己动手,节约资源的好习惯,还能够让孩子们体会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的艰辛,这样他们长大后,也会勤俭持家,日子才能过得长久。2、平民生活,以身作则曾国藩虽然位极人臣,但是平...
· 国人公认的处世教材,曾国藩家书、家训、家规
曾国藩的家书、家训、家规对后世影响巨大,几乎成为了中国人的为人处世的最权威的教材。近代重要人物中,毛泽东、梁启超、蒋介石等都对此作过极高的评价。曾国藩为湘军作的《爱民歌》,“第一扎营不贪懒,莫走人家取门板,莫拆民家搬砖石,莫踹禾苗坏田产,莫打民间鸭和鸡,莫借民间锅和碗。”对毛泽东曾有过启发,毛泽东后来所作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受到了这首歌的影响。曾国藩家教理论的核心思想为:以“八本”为经,以“八宝”为纬,以“四字要诀”(勤俭孝友)、“三致祥”、“三不信”穿插其中,经纬连贯,脉络相通,形成了一套治家的完整可师的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关于教育后代的核心理念,反对孔孟朱子颜氏等著名家训所一贯坚持的学而优则仕的学说,并付诸实施。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的曾氏后人。它对当今社会几乎每个家庭所面对的教育困惑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八本”即: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
· 陈士荣书法作品——曾国藩家训
· 古代官员“家训”:曾国藩愿儿子读书明理
如何教育“官二代”,历来就备受关注。古代有见识的官员,都相当重视家庭教育,都有严格的家训,都期望后代都能成才,知书达理,以维系良好的家风,延续家族的良性发展。力戒儿孙奢靡浪费宋代孔平仲的《续世说》记载,北魏贵为司空的长孙道生,一生清廉节俭,骑马时用于遮挡尘土的一条熊皮做的障泥,总是洗了再用,破了再缝,多少年都不换新的。儿辈们见父亲这样,也都自觉地勤俭节约。皇帝派人编写歌词称颂道:“智如崔浩,廉若道生。”号召全国的官员都来学习崔浩的慧智和长孙道生的清廉。唐朝的卢承庆博学有才干,曾任宰相,临终时交代儿子:“我死后就穿平常的衣服入殓,不要用牲畜祭奠,坟墓的高度只要能辨认就行了,不要过于高大宽广;只用棺材,不需要棺外椁,那样太浪费了;碑文只记载官号和生卒年月,不要弄许多漂亮话在上头。”这无疑是对儿孙的一种言传身教,在旖旎繁华、生活富足的唐初,高官能俭朴平实、不尚浮华,绝对也是有益世风的正能量。必须...
· 古代官员家训:曾国藩愿儿子读书明理
如何教育“官二代”,历来就备受关注。古代有见识的官员,都相当重视家庭教育,都有严格的家训,都期望后代都能成才,知书达理,以维系良好的家风,延续家族的良性发展。力戒儿孙奢靡浪费宋代孔平仲的《续世说》记载,北魏贵为司空的长孙道生,一生清廉节俭,骑马时用于遮挡尘土的一条熊皮做的障泥,总是洗了再用,破了再缝,多少年都不换新的。儿辈们见父亲这样,也都自觉地勤俭节约。皇帝派人编写歌词称颂道:“智如崔浩,廉若道生。”号召全国的官员都来学习崔浩的慧智和长孙道生的清廉。网络配图唐朝的卢承庆博学有才干,曾任宰相,临终时交代儿子:“我死后就穿平常的衣服入殓,不要用牲畜祭奠,坟墓的高度只要能辨认就行了,不要过于高大宽广;只用棺材,不需要棺外椁,那样太浪费了;碑文只记载官号和生卒年月,不要弄许多漂亮话在上头。”这无疑是对儿孙的一种言传身教,在旖旎繁华、生活富足的唐初,高官能俭朴平实、不尚浮华,绝对也是有益世风的正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