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走进番禺深处,探访大石街最后的何氏祠堂

2016-09-1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63
转发:0
评论:0
走进番禺深处,探访大石街最后的何氏祠堂,   沿着岗东路转入东联村大巷坊,穿过一条条小弄,在一排民居群中,庆后祠立于眼前
      沿着岗东路转入东联村大巷坊,穿过一条条小弄,在一排民居群中,庆后祠立于眼前。
      庆后祠坐西向东,占地约300平方米,门面不大却别有洞天。大门的上方横梁柱托雕龙塑凤,楼阁、门户、窗棂、墙壁均有精美雕刻或壁画,布置得整体划一,古色古香。祠堂进门有一扇精美的西洋窗,五彩缤纷甚是好看。
     与传统的祠堂不同的是,庆后祠没有传统的三进,但是却多了一座“小姐楼”。大石灯草协会秘书长何氏第25代传人何长池介绍:“这里不算传统的祠堂,因为它没有三进这些祠堂固有的建筑区域,它更多属于我们何氏的祖祠。”
走进番禺深处,探访大石街最后的何氏祠堂
      何长池表示,以往何氏族人需要办理丧事喜事以及一些家族事务,就会到庆后祖祠进行商谈,小姐楼就是提供给妇女儿童歇息的地方。
何氏古祠
     如今的庆后祠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大石灯草协会(前大石乡亲联谊会)的会址,有“大石三宝”实物展示,还可查阅有关大石历史文化的资料。记者查阅后发现,大石街原有许多何氏宗祠,其中最大的当属锡类堂,占地约20亩。但如今,这些宗祠随着时代的变迁被拆或转为其他用处,只剩一间庆后祠。
      据悉,庆后(朝盖)公乃大石何氏十六世人,清康熙时人,考取功名受敕封后,回乡建祠纪念先祖,得乡人敬仰,人称庆后祖,所建祠遂尊称为“庆后祠”。据传,该祠曾于清朝乾嘉年间重修。“这是现今我们大石何氏唯一幸存的古祠堂,也可以算是整个大石修复得比较完好的文物古迹。”大石何氏第24代传人何绍汉告诉记者,除了为乡亲们大摆筵席、兴办文体活动提供场地,庆后祠在解放前还曾作过私塾。
走进番禺深处,探访大石街最后的何氏祠堂
祠堂内农家书屋的书籍免费供人借阅。
    据了解,庆后祠曾作过纸料加工厂、诊所,不停变换使用功能,让这座古老的建筑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可以说在修缮之前,庆后祠已经破败不堪了。”何长池表示,2011年开始修缮之后,这座祠堂才重新焕发了原有的活力。
    如今,被打造成“农家书屋”和村星光老年活动中心的庆后祠,设置了“爱心书角”,有5000多册书籍供人免费借阅。由此,宗祠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结合了起来,祠堂变身为服务街坊的草根文化场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走进番禺深处,探访大石街最后的何氏祠堂
走进番禺深处,探访大石街最后的何氏祠堂何氏庆后祠隐藏在大石街东联村的闹市之中。走过熙熙攘攘的市场与纵横交错的街道,一个的巷子后,坐落着这间拥有560年历史的祠堂。庆后祠曾是大石第一间解放妇女劳动出路的集体厂企基地“大石纸料加工厂”(即大石金纸厂),也作过村大队部、赤脚医生诊所,还一度成了环卫工人宿舍。沿着岗东路转入东联村大巷坊,穿过一条条小弄,在一排民居群中,庆后祠立于眼前。庆后祠坐西向东,占地约300平方米,门面不大却别有洞天。大门的上方横梁柱托雕龙塑凤,楼阁、门户、窗棂、墙壁均有精美雕刻或壁画,布置得整体划一,古色古香。祠堂进门有一扇精美的西洋窗,五彩缤纷甚是好看。与传统的祠堂不同的是,庆后祠没有传统的三进,但是却多了一座“小姐楼”。大石灯草协会秘书长何氏第25代传人何长池介绍:“这里不算传统的祠堂,因为它没有三进这些祠堂固有的建筑区域,它更多属于我们何氏的祖祠。”何长池表示,以往何氏...
· 走进土坑古街小巷,探访刘氏前世今生
走进土坑古街小巷,探访刘氏前世今生泉港(原肖厝港)自古海运发达,是东南“海丝”重地,与泉州古港码头自东北向东南连成一线。早在宋代,就有与南洋群岛通行的记载。在地理位置上,土坑村屿仔壁港介于肖厝港和峰尾港之间,有着得天独厚的避风港湾优势,先民早就依托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海贸业。明朝1404年间,莆田刘宗孔家族迁居涂坑村,使得明清时期土坑村的海贸发展空前繁荣,诞生了三支海商船队:刘端弘(俗称“刘百万”)船队拥有二十艘三桅洋船,其长子刘建珍拥有十八艘,刘百万堂兄弟刘端山则有十六艘同类洋船。屿仔壁港也因此成为土坑村的主要泊位明朝永乐至清代乾隆年间,刘氏后代以祖祠为中心,南北两侧分四排而筑,共建40多座古大厝,形成绵延数百米长的壮观古厝群。海洋贸易的发展带动了涂坑经济的繁荣,土坑刘氏族人全民经商,有房子就做生意,古厝的前部为店面,后部为仓库、住宅,形成了“街在古宅、宅在街中”的商业格局。两条最主要的古街...
· 走进太谷的史氏祠堂
太谷水秀村南口附近的一座古建筑,听闻说是原来水秀村的史氏祠堂。从1972年航拍图里看这座建筑周围还有院子门对面是一长排房子北面则是一片树林。这座建筑座东朝西,能保存到现在就已经非常的不容易了,而且这座建筑从结构来看还带一些清代前期的风格,很不错的一个古建筑。这座古建筑里正中心的神龛,神龛墙上还有一点点的壁画,神龛的前面还有保存完整的砖雕。这个神龛前的砖雕非常的漂亮中间写着一个寿字两侧是两个大蝙蝠一看就是祠堂里才有的装饰。除此之外就是祠堂内墙上的腰线画了黄色的低蓝色的树叶看起来非常的严肃神圣这种矿物颜料做的画虽然过了百年但依然非常鲜艳。注:照片作者太谷西山底张艳兵先生
· 探访骆村骆氏诸祠堂
巴江河在接近注入珠江口处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叫骆村。骆村原隶属于南海县管辖,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花县建县,骆村所在地划归花县。骆村位于炭步镇西南部,前临水泽,地理地势平坦,由西社、中社、东社组成。东临袁竹坳村,南与佛山南海区接壤,西与佛山市三水区一衣带水,北与赤坭镇相邻。骆村有户籍人口2200余人。骆氏源流与迁徙骆道德是两广骆氏的始祖。据《广州骆村家族谱》记载,骆道德(名达元,字道德,号敬三)是岭南骆氏始祖,是唐初著名诗人骆宾王的耳孙(九代孙),于后唐天成丙戌年(926)出生,娶妻何氏、汤氏,去世于宋大中祥符二年巳酉七月廿六日(1009),享年84岁,安葬的地方是今花都区炭步镇横岗村前飞鹅岭。骆道德于北宋朝时曾官至中顺大夫转运使副使。由于不堪年年战祸,骆道德由浙江金华府义乌县杨塘村吉安里进入广东。刚来广东时,骆道德与妻子何氏、大儿子骆用文、二儿子骆用章在原番禺县的高增(今广州市白云区高增...
· 族谱网探访尹氏祠堂之木朗尹氏祠堂
据了解,尹姓起源于黄帝嫡孙祖般公,至今已有4500年历史。1279年,崖门海战失败,尹氏121世祖、追随南宋朝廷于新会崖山行宫抗击元军的南宋兵马参军尹晋来,携带母亲和妻子到新会木朗避难,并从此在这里安居乐业,这也是尹氏宗族在江门生根落户的开始。木朗尹氏宗祠位于江门市蓬江区杜阮镇木朗村,为尹氏祭祖祠堂,于2008年成为江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代初年,为三进深砖木石结构建筑,其中第二进厅房正中悬挂一匾额,长230厘米,宽90厘米,正中书“世泽堂”三个鎏金行楷大字,每字50厘米,上款“赐进士翰林院编修,国史、经筵官甘泉湛若水书”,下款“皇明正德辛巳仲冬吉日立”。木朗尹氏祠堂正门木朗尹氏祠堂第二进厅房正照木朗尹氏祠堂第三进厅房正照木朗尹氏祠堂一角当斑驳繁芜的阳光正好射在印满岁月之痕的墙壁上,当虔诚满满的族人走进家族的精神长廊,当时光流逝,当人去楼空,坚守在故土的祠堂依旧屹立锤人。属于它的那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