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风格演绎不同样式的姓氏文化
篆刻风格演绎不同样式的姓氏文化, 2016年8月28日上午,由广州越秀区博物馆与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主
2016年8月28日上午,由广州越秀区博物馆与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印证百家姓——袁松风 百家姓 系列篆刻展”在五仙观举行了开幕仪式。展览旨在继承和宏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持续至9月22日。
浩如烟海的姓氏是现代人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横切面,作为一项独特的“资源”,中国姓氏的内涵和特征在世界上更是独一无二。印章是中国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独有的工艺美术,又称“篆刻艺术”,它不仅形式优美,还可以言志抒情,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印证百家姓”展览将篆刻艺术与姓氏文化进行了结合,在整体上按照古玺,秦印,汉印,唐宋元,明清五个方面进行编排分类,展出了篆刻家袁松风先生精心创作的100枚姓氏方印。
袁松风先生在创作中以汉字为基础,结合不同时期的篆刻风格演绎百家姓氏文化,广泛借鉴甲骨文、金文、小篆和繆篆等古老的文字元素,为平面书写的姓氏文字注入新的内涵,使姓氏汉字变得鲜活且立体,化身成为观众面前一尊尊的姓氏图腾。不仅如此,展出的各个姓氏方印长边款上还刻有对应姓氏的出处、源流、沿革等知识性内容,可以说袁松风先生完成了一次篆刻文化传播、篆刻与民俗优雅结合的新尝试。通过展览,您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姓氏来源,还可以通过实物展示认识篆刻的历史沿革和不同时期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不同地区族谱样式是怎么样的
安徽家谱的特征现存安徽家谱数量名列浙江、苏、湖南之后,主要集中在皖南,特别是徽州地区,除此之外,皖北的桐城、服等地也是家谱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安徽家谱版刻的最大特征是刻本的数量处于绝对首位。上海图书巨额现藏明刻本家谱共322种,而其中近300种皆是安徽家谱。《中国善本书目.史部传记类宗谱》著录的明刻本家谱中绝大多数也是安徽家谱。这与“明代嘉靖前后,歙县的刻书工艺急遽发展,出品精良”不开的。清代后期及民国间的安徽家谱版刻与浙江、江苏家谱有相类似之处,但也融入自己的风格,它的主要特点有:一:版框较长,多四周双边。版心的界栏线细,亦同江苏、浙江谱,世系的版式分上下二栏,同浙江家谱,但上栏比浙江家谱要窄。二:版心字体粗而醒目,同湖南谱,大、小字均较方正,有些大了略微偏长,大字的大小接近浙江谱,小字大小、粗细则接近湖南谱。三:体例特别,许多家谱世系图与世系表合二为一,两者之间只取其一,取世系表的谱多...
· 藏文化—居住—不同风格的藏式住宅
农区房舍设计周到四川藏族人的住宅,由于自然条件不一,各地区的建筑形式也因之而有所差异。草原农区房屋,先用泥土建砌成壁,然后用木板间隔成若干房间。屋的最下层一般是饲养牲口和堆集草料、牛粪等物。住、睡、炊饭,放置家具等都集中在第二层,中间没有火塘,火塘上经常放着铜锅,烧开水或熬条,旁边一般都有一个铜制火盆,随时擦得很亮,火盆边缘放置茶碗,夏天当茶几用,冬天用以烤火,人们席地围火而坐,喝茶、进餐或闲谈。室内没有椅凳,也没有高桌。房屋的第三层则多为经堂,有贵客光临,在这里招待,表示尊敬,但一般贫苦人家,多半只有两层,很少设有经堂。屋顶用泥土铺平,秋收时在这里打晒青棵。房屋周围习惯上还筑有一道高约三公尺的围墙,使牲畜不能随意跑出,并防止被盗。牧区居住灵活方便牧区的家庭设备更为周到,一般人家都居住在适应于游牧生活的牛毛帐篷里。帐篷大小不一,有二十四幅,三十二幅,也有四十八幅的,每幅约一尺馀宽,呈长方形...
· 不同景观设计风格尝试
这两张效果图都是源于荆州文博园景观方案,两张表现的是同一场景。第一张是作为方案效果图呈现。第二张图是在闲暇时间以玩的心态用电脑上的色,两张图的风格差异较大。第一张主要用中性笔和马克笔再结合ps后期处理,色彩饱和度较高,颜色稍显厚重。视觉冲击较为强烈。第一张图感觉ps痕迹稍微多了点。第二张图手绘线稿,电脑上色,想表现一种类似水彩效果,又有点像动漫场景的效果。完成后效果虽然有点简单,不够深入,但是画面效果还算整体,个人相对来说还比较喜欢后一张,呵呵,也许是因为第一次尝试用鼠标画在没有数位板的情况下尝试完成的吧。
· 篆刻
分类按照印文的凹凸,可以分为印面文字凸起的朱文印(阳文印)和印面文字凹陷的白文印(阴文印)。按照用途和使用场合,可分为官印、私印。其它分类如肖形印等等中国篆刻史殷商中国篆刻史即是一部印章的历史。有一种观点认为,印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其证据为出土于河南安阳(商朝晚期都城殷墟所在地)的三枚殷铜玺。不过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这三枚铜玺并非殷商之物。战国时期现存最古老的印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先秦时期的印章叫做鈢,故这一时期的印章统称为古鈢。这些印章的材质多为铜质,但亦有采用银质或玉质。朱文(阳刻)、白文(阴刻)印均有发现,印文书体使用六国古文。在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大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印章成为君臣关系、商品贸易的重要凭证,并广泛用与竹简与木简的封泥上。除文字印外,还多见内容为绘画图案,特别是动物图案的装饰性肖形印。这种肖形印的存在延续到六朝时期,随后逐渐消失。发展秦始皇的玉壐已用小篆刻制。...
· 清朝皇帝一年四季穿不同的衣服,样式也很多
在过去的中国,皇帝穿什么样的衣服,都非常的有讲究。除了一年四季有不同的衣服,不同时候,不同场合,穿的也都是不同衣服。也因为皇帝身份的特殊。所以,皇帝穿的衣服,服饰、颜色、花纹,都跟一般人有很大的区别。图为乾隆大阅甲胄,据考证,这可能宫廷画家朗世宁中《乾隆戎装大阅图》中的乾隆服装。在清朝,皇帝都有习武的风气。皇子在年幼的时候,除了要学习文化,还要联系武术。既是为了健身,也是为了提醒他们,不要忘本。这是康熙皇帝穿的外套,也被称为“袍”。古代从皇帝,官员,再到民间百姓,都会穿这样的衣服。比较有区别的地方在于,皇帝的“袍”,往往会绣龙,也就是龙袍。一般来说,龙袍都是皇帝的专属。只有少数情况下。如明朝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就曾经让画师给常遇春画了一幅有龙袍的画像。不过,那时候,常遇春已经去世了。龙袍在过去,基本都是黄色为主。上面绣的龙纹,一般是九条。预示着九五之尊的含义。当然,也有绣十二条金龙的。也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