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派行取名也是一种艺术
家谱派行取名也是一种艺术, 取名是一种艺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名的方法五花八门、异

取名是一种艺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名的方法五花八门、异彩纷呈。排行取名是其中的一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用伯仲叔季取名就已经盛行。魏晋以后,一个家族同一辈分的子弟很讲究以命名表示同辈的血缘关系。一是在兄弟辈分二字名中用同一个字,顾炎武的《日知录》云:”兄弟二名而用同一字者,世谓之排行,如德宗、德文;义符、义真之类。“三国魏夏侯渊有五子,名与字为:夏侯和字义权,霸字仲权,称字叔权,威字季权,武字稚权。南北朝梁简文帝诸子的名与字是:大器字仁宗,大心字仁恕,大款字仁师,大临字仁宜,大连字仁靖等。二是单字名用同一偏旁字。如唐代宗20个儿子,以单字名均以“辶”为旁,如适、迥、遐等,无一例外。唐代重臣郭子仪有8个儿子,名字是曜、旰、睎、昢、晤、暧、曙、映。三是以数字命名,唐代盛行数字排行和所任官职称呼一个人。白居易有一首诗,标题是《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卿、澧州李十一舍人、果州崔二十二使君、开州韦大员外、庾三十二补阙、杜十四拾遗、李二十助教员外、窦七校书》,元九侍卿指元稹,李十一指李建,崔二十二指崔韶。韦大指韦处厚,庾三十二指庾敬林。杜十四指杜元颖,李二十指李绅,窦七指窦巩。数字排行名称并不是指同胞兄弟而言,而是指同一曾祖母所出之族兄弟排行,这种排行法夜适用女子,例如杜十娘等。除此之外,以同一义类的字表明兄弟派行的。如唐代吕渭有四个儿子,分别命名为温、良、俭、让。从字形上看,这四个字互不相干,但因出于《论语·学而》的“夫子温、良、恭、俭、让”这句话,含意隽永。很显然,这种排行取名并不能解决家族内部成员上下左右的辈分纵横关系,只是到了明初以后逐渐时兴起来的用派行取名,上至皇室贵胄,下至黎民百姓,都采用派行取名。才从真正意义上理顺了家族内部成员之间的辈分关系,有别于长幼尊卑,维护封建的宗法制度。所谓派行,也可以叫辈行、辈分、班行等,是某一家族在修家谱时,预先选定的一些字,这些被选用的字都是能表达美好愿望的字,自选吉祥、词征富丽,如五世其昌、光宗耀祖、龙凤吉祥、紫气东来、诗礼传家、万世流芳等等,把这选用的字用四言、五言、七言一句连贯起来,谓之派语,或叫班行诗、字辈语。派语要载入家谱,具有宗法的权威性和历史的连续性。俗曰:“派为谱之纲也,辑谱定派则大纲既举,万目斯张。”族人在区派名或叫谱名时,必须严格按辈分高低依次选取派语中相应字辈的字,或放在双名的中间,或放在后面。派行取名,据说源于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朱元璋登上大明皇帝宝座之后,自然妻妾成群,儿女众多。他有24个儿子,朱皇帝考虑到随着子孙的繁衍离散,可能会名字重复,出现亲疏不分、昭穆难辨的现象。于是亲自为子孙制定了取名命字的方法和原则,他为24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定了20个字,每个字一代。凡子孙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名。双名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一个字必须是以五行做偏旁的字,取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道理。如朱元璋为其第18个儿子朱楩的后代选定的派语为:徽音膺彥誉、定幹企禋雍、崇理原谘访,宽镕喜贲从。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是岷庄王朱楩的第十八世孙,堂兄弟有镕城、镕增、镕堃、镕坚、镕墨、镕垒、镕在、镕垂、镕培、镕堯、镕墩等,“镕”字是钦定的派行字,后一个字都是以“土”字做偏旁,意为土生金之义。此后,按派行字取名,从皇室扩展到民间,逐步形成了一种取名命字的制度。以至于这种取名方法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深入人心,它既可以解决家族成员之间横的关系,也可以明晰纵的脉络,对明长幼,别婚姻有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某种内在的凝聚力量。如孔子家族,世称天下第一家族,历来为封建统治者所看重。明代朱元璋皇帝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为孔氏家族第五十六代孙起钦定十个派行字:希言公彥承,弘闻贞尚衍。取名时,“言”是作为偏傍部首。清代高宗皇帝在乾隆五年(1740)年又御赐“兴敏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字;道光十九年(1839)年又御赐“令德维(袛)垂佑,钦绍念显扬”。1920年第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在前30字后续20字,并经过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批准各省县遵照执行:建道敦(教)安定,懋修肇益(彝)常,裕(蔚)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孟子、颜回、曾参的后裔所用的派语和孔氏家族相同,也是清朝皇帝钦赐的。例如,晚清大儒曾国藩,谱(派)名传豫,“传”字辈。但孔氏家族因“天下无二孔”而做到了完全意义上的全国统一,而曾氏家族却未能做到全国统一,有些地方的曾氏家族的派语是自订的。
在家族按派行取名时,一般只限于男子,女子是不入家谱的。只是到了民国后期,有些比较开明的家族允许不字(指不出嫁)的女子,经族人认定有承嗣权者才按派行提名入谱,至于已字的妇女是绝对不可能提行入谱的。
历史进入20世纪50年代,除了少数农村外,用派行取名逐渐走向消失,因为派行取名的依据是家谱,家谱作为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遭到焚毁,修谱活动已经停止。而到了80年代,一些农村开始了修新家谱,随之用派行取名也时兴起来。但可以预料,因人们所依赖的社会环境日益变化,思想观念新陈代谢,按派行取名很难沿袭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修家谱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一向比较严谨较真的高密地方史学家姜祖幼先生说:“新续修的高密李氏家谱堪称高密第一谱”。当我捧读这上下两部1912页大四开本54个彩色图版精装豪华的家谱时,我确实感觉到了它的分量。不禁为编修者历时三年取得的成果而感佩,也为高密李氏族人为历史传承付出的努力而骄傲。正像李氏后人李丹平所言:“方有志,族有谱,盛世修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高密李氏家谱》终于印刷发行了,这不仅是高密李氏家族的一件盛事,也是高密全市的一项重大文化事件。”说实在的,我没有细细阅读内容,但从目录中,我便读出了续修者的工作量和严谨态度。如:历次修谱序、孝思碑文、诗钞年谱、祖茔图、高密李氏家谱义例、高密李氏命名排行字、上世族谱……第九次续谱新增族人谱、诰敕、墓志、碑文、志铭、事行小传、历次修谱卷末记、此次修谱后记、附图(雕像14幅)、赞襄善举功德簿等。据说,这部家谱赠送到一些院校图书馆后,深得专家赞许,认为这是一部编修严谨、...
· 修家谱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一向比较严谨较真的高密地方史学家姜祖幼先生说:“新续修的高密李氏家谱堪称高密第一谱”。当我捧读这上下两部1912页大四开本54个彩色图版精装豪华的家谱时,我确实感觉到了它的分量。不禁为编修者历时三年取得的成果而感佩,也为高密李氏族人为历史传承付出的努力而骄傲。正像李氏后人李丹平所言:“方有志,族有谱,盛世修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高密李氏家谱》终于印刷发行了,这不仅是高密李氏家族的一件盛事,也是高密全市的一项重大文化事件。”说实在的,我没有细细阅读内容,但从目录中,我便读出了续修者的工作量和严谨态度。如:历次修谱序、孝思碑文、诗钞年谱、祖茔图、高密李氏家谱义例、高密李氏命名排行字、上世族谱……第九次续谱新增族人谱、诰敕、墓志、碑文、志铭、事行小传、历次修谱卷末记、此次修谱后记、附图(雕像14幅)、赞襄善举功德簿等。据说,这部家谱赠送到一些院校图书馆后,深得专家赞许,认为这是一部编修严谨、...
· 修家谱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一向比较严谨较真的高密地方史学家姜祖幼先生说:“新续修的高密李氏家谱堪称高密第一谱”。当我捧读这上下两部1912页大四开本54个彩色图版精装豪华的家谱时,我确实感觉到了它的分量。不禁为编修者历时三年取得的成果而感佩,也为高密李氏族人为历史传承付出的努力而骄傲。正像李氏后人李丹平所言:“方有志,族有谱,盛世修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高密李氏家谱》终于印刷发行了,这不仅是高密李氏家族的一件盛事,也是高密全市的一项重大文化事件。”说实在的,我没有细细阅读内容,但从目录中,我便读出了续修者的工作量和严谨态度。如:历次修谱序、孝思碑文、诗钞年谱、祖茔图、高密李氏家谱义例、高密李氏命名排行字、上世族谱……第九次续谱新增族人谱、诰敕、墓志、碑文、志铭、事行小传、历次修谱卷末记、此次修谱后记、附图(雕像14幅)、赞襄善举功德簿等。据说,这部家谱赠送到一些院校图书馆后,深得专家赞许,认为这是一部编修严谨、...
· 家谱的“行辈字派”
家谱的字辈家谱的“行辈字派”这也是家谱所包含的主要规矩。行辈字派又叫祧字,是以之入名并区分辈份、排行的一些字。行辈字派在进入家谱以前就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起到了巩固宗族作用的姓名范畴内的东西是姓。姓是部落的名称,每个人都用同一个姓,表示每个人都是这家族里的人。后来种族繁衍,人口扩大,家族越分越多,于是出现了氏,氏是姓下面的分支。秦汉以后,姓、氏合一,同时门阀制度又兴起,社会中很讲门第观念和家族出身,这个时候,人们就考虑用名字来表示行辈了。首先人们是用来表示行辈的,尤其是表示排行。这些常用在字中表示排行的字有:长、次、幼、少、元等等。这些字同先秦时期在名中表示排行的字:孟、伯、仲、叔、季等的作用是一样的,而且一般也都是字中的第一个字。长、元都表示排行第一,是在子,比如晋朝王悦字长豫、桓温字元子,他们都是长子。此外字中用长、元的还有汉司马相如字长卿、徐庶字元直等等。次,是次子的意思,排行...
· 家谱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潮流

中国众多家谱里,都有个“闪亮亮”的名人是自己的先祖,或帝王、名臣。举例,有李氏称李唐皇帝为本族始祖,萧姓则号称自己这一支先祖为萧何,张氏则拉张良、张飞等为自己的祖宗……其实,“攀附”名人并非简单如阿Q般“我祖上比你阔多了”。这样做,除敬重祖先的思想外,老百姓也有自己迫不得已的原因。以前宋代修家谱只能“官修”日前,河南商报记者采访了河南省家谱研究会首席专家、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义达。袁义达长期从事姓氏群体遗传学研究,曾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室主任,出版过《中华姓氏大辞典》等著作。袁义达说,在宋代以前,中国的家谱只能“官修”,也就是说,只有帝王将相、名臣才有资格修家谱。普通人如果要修家谱,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属于“犯上”。宋代以后,民间言论开放,普通人才开始修家谱。因为中间多年文献断档,没有人知道自己的祖上到底是谁,只能根据自己大概来自哪里,和哪个同姓官员的某一支重合,就直接跳过去了连接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