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娜现象
成因
沃尔克环流造成拉尼娜现象示意图
与厄尔尼诺现象的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变暖相反,拉尼娜现象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令西部海平面较东部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导致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叫做沃克环流,当沃克环流变弱时,海水吹不到西部,太平洋东部海水变暖,就是厄尔尼诺现象;但当沃克环流变得异常强烈,就产生拉尼娜现象。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
自1949年有记录以来,1949年-1951年、1954年-1956年、1964年-1966年、1970年-1971年、1973年-1976年、1984年底-1985年、1988年-1989年、1995年-1996年、1998年底-2000年初、2007年底-2008年、2010年-2012年初都发生了拉尼娜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至2℃。有的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暖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因全球暖化造成北极冰川融化,冰冷淡水流经大海进而造成拉尼娜现象,造成近几年(2009年至2011年)冬天暴风雪频繁。
影响
拉尼娜现象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异常。影响包括使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变得异常干燥,并使澳洲、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有异常多的降雨量,以及使非洲西岸及东南岸、日本和朝鲜半岛异常寒冷。在西北太平洋区,热带气旋影响的区域会比正常偏南和偏西。
有趣的是,拉尼娜现象一旦出现,在北大西洋的飓风也会异常活络。例如: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就出现罕见四个最高强度的五级飓风,依序分别是:飓风艾蜜莉、飓风卡崔娜、飓风瑞塔、飓风葳玛,还有较早时期1998年大西洋飓风季的飓风米契并且造成北美洲和中美洲人员惨重伤亡和房屋财产损失。其中,飓风葳玛更是有记录以来其中一个最强的北大西洋飓风。2007年大西洋飓风季又出现两个一样最高强度的五级飓风分别是:飓风狄恩和飓风腓力士。另外,拉尼娜现象有时也会反促成西北太平洋台风数目偏少,但威力超强特殊情形发生。例如:1998年太平洋台风季的台风瑞伯以及2010年太平洋台风季的台风梅姬和2016年太平洋台风季情形较为特殊反而生成五个最高等级五级台风依序分别是:台风尼伯特、台风莫兰蒂、台风芙蓉、台风海马以及台风纳坦。
预测方法
1876年-2004年SOI指数
测量太平洋塔希提岛和澳大利亚达尔文之间每月气压差别的涨落情况,叫作“南方涛动指数”或“南方振荡指数”(SOI),红色线代表月涨落情况,蓝色代表年度平均涨落情况。如果是负值高峰表示太平洋信风强度减弱,太平洋中部和东部变暖,澳大利亚北部降雨减少,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正值高峰则表示信风增强,澳大利亚北部海域温度增高,比往常更潮湿,发生拉尼娜现象。
参看
圣婴-南方振荡现象
2008年中国雪灾
全球暖化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展开-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