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密
字源
由“Pāramā”和后辍“ī”所组成,“Pāramā”意为“至上的”,在这里特指菩萨,因此波罗蜜意为“菩萨的责任”或“菩萨的财富”。一般汉译为“度”、“到彼岸”,意谓从生死的此岸能因佛法而救度到涅槃解脱的彼岸。
文献记载
说一切有部毘婆沙师(迦湿弥罗)立四波罗蜜:布施(dāna)、持戒(sīla)、精进(viriya)、智慧(prajñā),以此统摄异说,将外国师别立的忍辱(kshanti)摄于戒,禅定(dhyāna)、多闻(Bahuśruta)摄于慧,戒、慧满即名彼满。
《增壹阿含·序品》,说出世部所诵《大事(英语:Mahāvastu)·多佛品》,《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乃至于《佛本行集经》、《修行本起经》、《六度集经》等,皆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种波罗蜜,而为大乘佛教所采用。
铜鍱部的波罗蜜种类,源自《小部·本生》、《小部·譬喻》、《佛种姓》、《所行藏(英语:Cariyāpiṭaka)》及其注释书,而由觉音整理为十波罗蜜。
南传上座部佛教
在南传佛教体系,波罗蜜一般归类为十个,即:布施、持戒、出离(英语:Nekkhamma)(Nekkhamma)、智慧、精进、忍辱、真谛(Sacca)、决意(英语:Adhiṭṭhāna)(Adhiṭṭhāna)、慈(Mettā)与舍(Upekkha)。有巴利藏外文献提到,此十波罗蜜,依其有关联的性质,亦可摄为六波罗蜜。
明昆长老所编著的《Great Chronicle of Buddhas》(大佛史)将十波罗蜜视为声闻、缘觉与菩萨的共学道品,而非菩萨特德。
大乘佛教
六波罗蜜
又名六度无极:檀那、尸罗、羼提、毗梨耶、禅那、般若,汉译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中般若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根本,一切善法之渊源,故又称诸佛之母。
法华经、般若经、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等诸多大乘经论皆取此说。宝行王正论说,布施、持戒为利他,忍辱、精进为自利,禅定、智慧为解脱,略摄大乘义。
十波罗蜜
大乘佛教又说有十波罗蜜,为六波罗蜜,再施设方便(英语:Upaya)(upāya,沤波耶)、愿(pranidhāna,钵罗尼陀那),力 (佛教)(bala,波罗)、智( jñāna,若那)。
解深密经载,六波罗蜜之外另施设四波罗蜜之原因,谓方便波罗蜜为施、戒、忍三波罗蜜之助伴;愿波罗蜜为精进波罗蜜之助伴;力波罗蜜为禅波罗蜜之助伴;智波罗蜜为般若波罗蜜之助伴。
欲证佛菩提道必修十波罗蜜直至圆满,方有资粮能圆成佛道。在成唯识论称为十胜行,即菩萨在十地时所修行的道法,“谓十地中,修十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方能证得“究竟转依”。
相关条目
六度万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