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波罗的海德意志人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72
转发:0
评论:0
知名人物阿列克谢二世卡尔·安斯特·冯·贝尔米哈伊尔·博格达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法比安·戈特利布&mi

知名人物

阿列克谢二世

卡尔·安斯特·冯·贝尔

米哈伊尔·博格达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

法比安·戈特利布·冯·别林斯高晋

沃纳·贝根格林

贝勒 (汉学家)

格奥尔格·达豪

海因茨·艾哈特

约翰·弗里德里希·冯·埃施朔尔茨

乔治·汉宁金-胡恩

盖沙令

莱昂内尔·基席里茨基

奥托·冯·盖茨比

亚当·约翰·冯·克鲁森施滕

恩斯特·吉迪恩·冯·劳东

海因里希·楞次

沃尔夫冈·吕特

保罗·冯·利林费尔德

亚历山大·冯·米登多夫

叶夫根尼·米勒

弗拉基米尔·德米特里耶维奇·纳博科夫

亚历山大·冯·厄廷根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保罗·冯·伦宁坎普

格奥尔格·威廉·里奇曼

阿尔弗雷德·罗森堡

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埃尔温·冯·施勃纳-里希特

艾哈特·施密特

格奥尔格·奥古斯特·施维因富特

托马斯·约翰·塞贝克

瓦西里·雅可夫列维奇·斯特鲁维(斯特鲁维家族)

弗兰克·蒂斯

爱德华·托尔

雅各布·冯·乌也斯库尔

罗曼·冯·恩琴

费迪南德·冯·弗兰格尔(弗兰格尔家族)

彼得·尼古拉耶维奇·弗兰格尔

弗里德里希·詹德

瓦尔特·察普

钢和泰

延伸阅读

Helmreich E.C. (1942)The return of the Baltic German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36.4, 711–716.

Whelan, Heide W. (1999). Adapting to Modernity: Family, Caste and Capitalism among the Baltic German Nobility. Ostmitteleuropa in Vergangenheit und Gegenwart, vol. 22. Cologne: Böhlau Verlag, 1999. ISBN 3-412-10198-2

Hiden, John W. (1970).The Baltic Germans and German policy towards Latvia after 1918. The Historical Journal 13.2, 295–317.

Hiden, John (1987). The Baltic States and Weimar Ostpolitik.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89325-9

Anders Henriksson (1983). The Tsar"s Loyal Germans. The Riga Community: Social Change and the Nationality Question, 1855–1905. Boulder, CO: East European Monographs. ISBN 0-88033-020-1

Mikko Ketola (2000). The Nationality Question in the Estonian 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 1918–1939. Helsinki: Publications of the Finnish Society of Church History. ISBN 952-5031-17-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德意志裔人
统计在一份位于1939年3月29日帝国内政部公布的通报(RMBliV,S.783)中将德意志民族归属,是按如下定义的:1938年中旬约有860万德国人生活居住在昔日帝国边境以外:捷克斯洛伐克特别是苏台德地区——348万,波兰的波兰走廊和东西里西亚(德语:Ostoberschlesien)——115万,罗马尼亚——75万,匈牙利——60万,南斯拉夫——55万,苏联——115万,以及其它总数60万位于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和但泽自由市。这些地区昔日曾与德国结盟,在之后以“回到帝国(德语:HeiminsReich)”的口号并入当时的德国。二次大战结束,当难民流、边界划界、驱散完成后,1945——1948年间还有约400万德国人位于东欧境内。文献PaulMilata:ZwischenHitler,StalinundAntonescu:RumäniendeutscheinderWaffen-SS...
· 波罗的海
名称塔西陀根据日耳曼民族苏维汇人将之称作“苏维汇海”(MareSuebicum),而第一个将之称作“波罗的海”(MareBalticum)的则是11世纪德意志编年史家不莱梅的亚当。“波罗的海”一名的来源没有定论,它可能与日耳曼词汇belt有关,指代两条贝尔特海峡,但也有人认为它来源于拉丁语词汇balteus(“腰带”),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贝尔特海峡的名称可能也与丹麦语中的bælte有关,其含义同样是“腰带”。不莱梅的亚当将海域比作一条腰带,因为它横贯陆地,就如一条腰带一般(Balticus,eoquodinmodumbalteilongotractuperScithicasregionestendaturusqueinGreciam)。他也可能是受到了老普林尼作品《博物志》中的一座传奇岛屿的影响——普林尼提到了一座名为波罗的亚(Baltia或Balcia)的岛屿,并参引了皮西亚斯和色诺芬的言...
· 波罗的海舰队
历史波罗的海舰队由俄罗斯帝国彼得大帝在1703年建立,除了将首都迁至靠海的圣彼得堡外,为了对抗瑞典而发展了海军,并于大北方战争中击败瑞典,成为俄国发展海权的第一步。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俄国驻扎在旅顺的太平洋舰队遭日军攻击而损失大半;沙皇尼古拉二世下令波罗的海舰队驰援,组成第二太平洋舰队。俄军舰队从圣彼得堡出发,绕过非洲大陆与印度洋,并穿越台湾海峡与对马海峡;但俄军舰队的航行路径已被日军发觉,被日军迎头痛击。俄军两次对日海战和日俄战争的失败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包括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在内的反对沙皇统治的政党有了发展的机会。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停靠在圣彼得堡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的船员对冬宫发动了炮击,使其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顺利攻陷冬宫;在二战时期的列宁格勒战役中,波罗的海舰队参加了保卫列宁格勒的战斗,用舰炮火力和水手参加地面战斗的形式沉重地打击了德国军队。二战后期,波罗...
· 白海-波罗的海运河
水道运河部分河段借用了数条河流和三个湖泊:拉多加湖、奥涅加湖和维戈泽罗湖,全长227公里,其中48千米是人工新建。由于水深只有12英尺,多数船只不能使用(每天只有10-40艘船使用),经济价值大打折扣,而苏联却视之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功例子。运河的南半部分从奥涅加湖-斯维里河-拉多加湖-涅瓦河-波罗的海,为天然的湖、河道来通航。运河的北半部分从奥涅加湖到白海,为人工开辟的通航航道。从奥涅加湖北部的“外奥涅加湾”开始、经过波韦涅茨湾、湖北岸的波韦涅茨居民点登陆近距离布设了7座船闸以爬上奥涅加-拉多加流域与白海的分水岭。这被称作“波韦涅茨阶梯”。运河的最高处为7号船闸与8号船闸之间长达22km的天然湖泊。北坡有12座船闸,从8号船闸到19号船闸。其中9号与10号船闸之间是维戈泽罗湖。从维戈泽罗湖到白海利用了下维格河的天然河道。运河船闸的最小尺寸为14.3米宽,135米长,大都是单线双级船闸。航...
· 小德意志
请参看大德意志德意志邦联大德意志帝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