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养廉银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89
转发:0
评论:0
成因清初文官的俸禄标准表面是号称延续万历《大明全典》制定的低薪制,知县“每月支俸三两,一家一日粗食安饱兼喂马匹,须银五六钱,一月俸不足五六日之费”但是实际上《大明会典》载正七品除了底薪外还有其他实物补偿或其折抵津贴:岁该俸九十石。以上合计一年约领大米一千一百零五公斤还有绢布、二十七两五钱白银及宝钞三百六十贯足够十二口人一年的开销,再加上明代所有的外命妇、诰命夫人有自己的年俸,并不包含在官员支俸中,地方官府的行政、人事、伙食开销也不需要地方官员负责,再加上七品优免田赋八十亩,免丁徭八人,又再加上稍为大一点官多半有兼职俸。(比如夏原吉领户部尚书、太子少傅、少保三种职务俸禄,王守仁领兵部尚书、左都御史、新建伯三俸,海瑞亦有吏部右侍郎、南京右都御史二俸,加上外命妇的俸给,各边镇守各官尚有一至二十顷的养廉田,这些都不需要“孝敬”京官,也不需要被被内务府或皇帝巧立名目讹诈),明代官员真实的薪俸比表面所...

成因

清初文官的俸禄标准表面是号称延续万历《大明全典》制定的低薪制,知县“每月支俸三两,一家一日粗食安饱兼喂马匹,须银五六钱,一月俸不足五六日之费”

但是实际上《大明会典》载正七品除了底薪外还有其他实物补偿或其折抵津贴:

岁该俸九十石。

以上合计一年约领大米一千一百零五公斤还有绢布、二十七两五钱白银及宝钞三百六十贯足够十二口人一年的开销,再加上明代所有的外命妇、诰命夫人有自己的年俸,并不包含在官员支俸中,地方官府的行政、人事、伙食开销也不需要地方官员负责,再加上七品优免田赋八十亩,免丁徭八人,又再加上稍为大一点官多半有兼职俸。(比如夏原吉领户部尚书、太子少傅、少保三种职务俸禄,王守仁领兵部尚书、左都御史、新建伯三俸,海瑞亦有吏部右侍郎、南京右都御史二俸,加上外命妇的俸给,各边镇守各官尚有一至二十顷的养廉田,这些都不需要“孝敬”京官,也不需要被被内务府或皇帝巧立名目讹诈),明代官员真实的薪俸比表面所认知的要来的高。但明朝官员一般家口众多,以海瑞为例。海瑞任淳安县令一职的时候,除了老母、妻子之外,还有两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加上家仆、婢女,可能还有奶妈,总共有十来口人,而工资经七折八扣,实际领到的是12石大米、27.49两银子和360贯钞。当时钞不值钱,可以忽略不计。仅以12石大米、27.49两银子来计算,十来口人用这些工资,生活就不免拮据。海瑞的家庭结构已经算是非常简单的,生活标准也不算高,但已显得捉襟见肘了,至于其他官员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清初延续的并不是明代的薪俸制度,而是关外战时分赃制的满人至上分肥制度,除了本薪支俸外的东西全部遭大量取消或没收尤其是汉人官员,导致很多官员在雍正前根本食不裹腹,所以必须从百姓身上剥削。因此在康熙末年几乎是无官不贪,甚至康熙本人也不完全反对官员贪污。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年”特设养廉银,“因官吏贪赃,时有所闻,特设此名,欲其顾名思义,勉为廉吏也”,“知大臣禄薄不足用,故定中外养廉银两,岁时赏上方珍物无算”。养廉银的来源来自地方火耗或税赋,因此视各地富庶与否,养廉银数额均有不同。

一般来说,养廉银通常为本薪的十倍到百倍,其标准混乱缺乏公平性。光绪《清全典事例》记载范例:

总督为一万至两万两

巡抚为一万至万五千两

布政使为五千至九千两

按察使为三千至八千四百四十四两

例如,台湾巡抚刘铭传的年薪为一百五十五两银,养廉银则达一万两银。而台湾总兵年俸六十七两银,军事加给一百四十四两银,而养廉银则为一千五百两银,“都司全年俸薪、马干、养廉银四百四十九两,千总俸薪、马干、养廉银一百九十二两,外委养廉银三十六两,增设各兵加饷银九百五十二两耳,凡共需银四千六百余两。”。

后果

养廉银并没有完全解决官员的生计问题,因此反而加重贪污,一般的京官因为没有统治地方没有火耗或税赋,京城开销又大,并未有足够的银钱收入,所依赖的是地方官的冰敬与炭敬等行贿,李慈铭在日记中称:“京官贫不能自存,逢一外吏入都,皆考论年世乡谊,曲计攀援。”曾国藩担任翰林院检讨后,家书提到:“男目下光景渐窘,恰有俸银接续,冬下又望外官例寄炭资,今年尚可勉强支持。至明年则更难筹画。”。而各地又有肥瘦之分能调到繁荣地区当官当然收益大,这就促使地方官和京官的权钱交易关系,谁能调到哪里去当官,京官往往有实质影响力。

另一方面养廉银又助养官员的豪奢,张集馨从道员升任按察使后进京觐见的花费是:“别敬军机大臣,每处四百金,赛鹤汀不收;上下两班章京,每位十六金,如有交情,或通信办折者,一百、八十金不等;六部尚书、总宪百金,侍郎、大九卿五十金,以次递减;同乡、同年以及年家世好,概行应酬,共用别敬一万五千余两”《清朝文献通考》批评:“入愈丰而累愈重,知有私不知有公。纵倍给薪津,岁增经费,何补若人之挥霍,空益小民之负担”,这是因为“廪入既厚,纵侈随之,酬应则踵事增华,服用则豪奢逾度。”再加上晚清财政困难,俸银、养廉银常常停支,官员“借口于养廉不足,肆行侵渔”。

研究书目

Madeleine Zelin(曾小萍)著,董建中译:《州县官的银两——18世纪中国的合理化财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佐伯富著,郑梁生译:《清雍正朝的养廉银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6)。

参见

高薪养廉

中国俸禄制度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官吏、俸禄与养廉银
设官分职,任职获禄,这是国家对官吏付出劳绩心力的物质报酬。我国俸禄制度分四个时期:在西周春秋时期实行的是爵禄制;战国开始从爵禄制向俸禄制转变;秦朝至清朝实行俸禄制;民国以后直至今日皆行薪金制。爵禄制禄的等级标准按爵位划分,通过赐给相应面积土地的采邑,作为官员的报酬。为了强化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实行中央集权制,从战国时代开始各诸侯国开始取消官员世袭的行政权和税收的直接征收权,世官世禄的爵禄制便逐步转变为流官的俸禄制。俸禄制也按等级颁给。秦汉以来,薄俸一直成为问题。汉代边远地区的小官买不起过冬的衣服,只好衣草而出;南北朝期间,一位在山阴任职不久的官员离任时无钱返乡,只好在当地种菜度日,直至皇太子得悉后,发怜悯之心,资助其返回故里。为了解决待遇,增加官员经济收入,隋唐两代曾行公廨田、公廨钱。所谓公廨田,就是财政拨公田给官衙,由衙门雇人耕种,其收入作为机关工作人员的福利;公廨钱,则是财政拨钱给各官衙...
· 清雍正时首创"养廉银"制度:但"恩俸""双俸"作补充
《解放日报》刊文指出,明清时期政府奉行“薄俸”制度。明代“公务员”的工资是中国历代最低的。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制定的工资标准,相当于今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正一品大员,俸禄仅900石;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提高了标准,正一品为1000石。至于普通“公务员”,其俸禄就更低了,相当于副科级的从八品为65石,后加至70石。网络配图但明代低工资并不等于没有补贴,如在洪武十四年的工资改革中,便在岁米之外,增加了不同数额的现金(俸钞)。废除了中国古代“公务员”传统补贴制度中的“职田”,在部分地方官员中实行“养廉地”补贴,其享受对象是镇守边疆的官员。正德年间规定:“镇守给水旱田各十顷,副总兵各半之……原无者各给水田一顷,永为养廉定例。”明代“公务员”是一个特权阶层,享有诸多特权,如赋优免(免税),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工资补贴。网络配图清代“公务员”待遇,比明代也好不到哪去,靠死工资连饭都吃不饱。清...
· 清雍正时首创"养廉银"制度:但"恩俸""双俸"作补充
《解放日报》刊文指出,明清时期政府奉行“薄俸”制度。明代“公务员”的工资是中国历代最低的。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制定的工资标准,相当于今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正一品大员,俸禄仅900石;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提高了标准,正一品为1000石。至于普通“公务员”,其俸禄就更低了,相当于副科级的从八品为65石,后加至70石。但明代低工资并不等于没有补贴,如在洪武十四年的工资改革中,便在岁米之外,增加了不同数额的现金(俸钞)。废除了中国古代“公务员”传统补贴制度中的“职田”,在部分地方官员中实行“养廉地”补贴,其享受对象是镇守边疆的官员。正德年间规定:“镇守给水旱田各十顷,副总兵各半之……原无者各给水田一顷,永为养廉定例。”明代“公务员”是一个特权阶层,享有诸多特权,如赋优免(免税),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工资补贴。清代“公务员”待遇,比明代也好不到哪去,靠死工资连饭都吃不饱。清政府吸取了明朝薄...
· 清雍正首创养廉银制度:但"恩俸""双俸"作补充
《解放日报》刊文指出,明清时期政府奉行“薄俸”制度。明代“公务员”的工资是中国历代最低的。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制定的工资标准,相当于今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正一品大员,俸禄仅900石;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提高了标准,正一品为1000石。网络配图至于普通“公务员”,其俸禄就更低了,相当于副科级的从八品为65石,后加至70石。但明代低工资并不等于没有补贴,如在洪武十四年的工资改革中,便在岁米之外,增加了不同数额的现金(俸钞)。废除了中国古代“公务员”传统补贴制度中的“职田”,在部分地方官员中实行“养廉地”补贴,其享受对象是镇守边疆的官员。正德年间规定:“镇守给水旱田各十顷,副总兵各半之……原无者各给水田一顷,永为养廉定例。”明代“公务员”是一个特权阶层,享有诸多特权,如赋优免(免税),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工资补贴。网络配图清代“公务员”待遇,比明代也好不到哪去,靠死工资连饭都吃不饱。清...
· 雍正皇帝推养廉银制度:创清代吏治最好局面
人们对高薪养廉这个说法很熟悉,养廉这个词其实来源于清朝的养廉银制度,创建自清朝雍正元年,也就是1723年。这项俸禄制度本意是想借由高薪,来培养鼓励官员的廉洁习性,并避免贪污腐败发生,因此取名为“养廉”。清初,各级官员的薪俸非常微薄,一品官员的俸银每年不过一百八十两,二品的总督每年的工资是155两,再往下,巡抚是130两,知府是80两,知县是45两。网络配图这一薪酬标准根本不够官吏开支,加上地方官还需要相应的办公支出,朝廷还不断要求官员们“捐俸”、“减俸”以满足军事行动带来的国家开支,使得官员们入不敷出,生活窘迫。为了维持其正常工作生活或挥霍性消费,以及迎来送往、打点上司,各级官员除了靠贪污受贿外,还有一种捞钱的措施,就是征收耗羡。所谓“耗羡”也就是指在征收银粮时,以弥补损耗为由在正额之外加征的部分。雍正帝即位后,面对社会经济的严峻形势,试图在吏治、财政方面有所振作,在臣僚上书的基础上,迅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