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陵五
历史
大陵五的英文"Algol"意思为“恶魔之星”(源自阿拉伯文 الغول al-ghūl , "the ghoul"),大概是因为他奇怪的行为才给他如此的名称。 在英仙座的神话故事中,他是蛇发魔女梅杜莎的头,或是共用眼睛与牙齿的三位戈耳工女妖中的那颗眼睛 。
中国称之为大陵五是因为它是代表王陵的第五颗星。
在占星学,被认为是天空中最不幸的恒星,在中世纪,他是15颗Behenian stars之一,并与钻石结合作为kabbalistic的标志。
大陵五的变光记载最早是在1667年由杰米尼亚诺·蒙坦雷(Geminiano Montanari)提出的,但是很可能在这之前许久他就已经被注意到了。第一个提出这颗变星的变光机制的是英国业余天文学家约翰·古德利克。在1783年5月,他将研究结果提交给皇家学会,建议周期性的变化是有个黑暗的物体通过前方造成的(或是恒星本身有个黑暗的区域朝向地球的方向)。由于这篇报告,他被授予科普利奖章。
哈佛的天文学家爱德华·皮克林在1881年提出大陵五是食双星的明确证据 。在被证实之后数年的1889年,德国北方小城Potsdam的天文学家赫尔曼·卡尔·沃格尔发现大陵五的光谱有周期性的多普勒位移,推论是由双星的径向速度变化造成的 ,因此大陵五成为最先被确认的光谱双星。
恒星系
大陵五是一个食双星
大陵五实际上是两颗在接近的轨道上互绕的恒星。由于轨道平面正巧被包含在地球的视线方向上,因此每一个周期内较暗的星(大陵五B)都会经过较亮的星(大陵五A)前面,这时抵达地球的光度就会暂时减少。更精确地说,大陵五实际上是一组三合星:成对的食双星分隔的距离只有0.062AU,第三颗星(大陵五C)与食双星对的平均距离是2.69AU,共同的轨道周期是681天(1.86年)。系统的总质量大约是5.8太阳质量,三颗星的质量比A:B:C是4.5 :1 :2。
对大陵五的研究在恒星演化的理论上造成了 大陵五佯谬 :联星中的两颗星在同时形成,质量大的恒星演化得比质量小的快,但是观察所见的却是质量较大的大陵五A还在主序带上,而质量小的大陵五B已经是稍后阶段的次巨星。这种矛盾能够以质量传输来解释:当质量较大的恒星演化成次巨星时,它充满了洛希瓣,因此许多的质量传输给另一颗仍然是主序星的恒星。许多像大陵五这样的联星,确实能够观察到气体的流动 。
这个系统在X射线和无线电闪焰的活动上也显示出变动,这些被认为是AB两星的磁场与质量传输间的交互作用造成的 。无线电辐射的形成也许与造成黑子的磁场循环有关,但是环绕这些恒星的磁场强度比太阳的强十余倍,使得这些无线电闪焰更为强大与持久 。
大陵五与地球的距离是92.8光年,然而在730万年前以9.8光年的距离经过地球附近时,它的视星等大约是−2.5等,比现在的天狼星还要亮。因为这个系统的总质量是太阳的5.8倍,尽管在最接近时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仍然会对太阳系的欧特云造成轻微的摄动,使进入内太阳系的彗星数量增加。然而,在对陨坑实际数量增加的净效应上,被认为还是很微小的 。
参考资料
^ Kim,H.I. Astrophysical Journal. July 15, 1989,. vol.342: p.1061–1067. 引文格式1维护:冗余文本 (link)
^ Allen, Richard Hinckley. Star Names: Their Lore and Meaning (revised edition). Dover. 1963. ISBN 0-486-21079-0.
^ 译注:在神话中有些混乱(矛盾),有说梅杜莎是三位戈耳工女妖之ㄧ。
^John Goodricke, The Discovery of the Occultating Variable Stars. 2003-08-06 [ 2006-07-31 ] (英语) .
^ Pickering, Edward C.Dimensions of the Fixed Stars, with especial reference to Binaries and Variables of the Algol type. Astronomical register. 1881: 253–256.
^ A. H. Batten.Two Centuries of Study of Algol Systems. Space Science Reviews. 1989, 50 (1/2): 1–8.
^ L. A. Molnar, R. L. Mutel.Dynamical Evolution of the Algol Triple System.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1996, 28 : 921.
^ W.I. Hartkopf, B.D. Mason.Sixth Catalog of Orbits of Visual Binary Stars. U.S. Naval Observatory. 2006-07-30 [ 2006-07-31 ] (英语) .
^ Pustylnik, Izold.On Accretion Component of the Flare Activity in Algol. Baltic Astronomy. 1995, 4 : 64–78.
^ M.J. Sarna, S.K. Yerli, A.G. Muslimov.Magnetic activity and evolution of Algol-type stars - II.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1998, 297 (3): 760–768.
^ Blue, Charles E.Binary Stars "Flare" With Predictable Cycles, Analysis of Radio Observations Reveals. National Radio Astronomy Observatory. 2002-06-03 [ 2006-07-31 ] (英语) .
^ J. García-Sánchez, R.A. Preston, D.L. Jones, P.R. Weissman.Stellar Encounters with the Oort Cloud Based on Hipparcos Data.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999, 117 : 1042–105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展开-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