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绘龙属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92
转发:0
评论:0
叙述魔头绘龙的颅骨谷氏绘龙的头颅骨绘龙是种轻型、中等大小的甲龙下目恐龙,拥有长尾巴,身长达到5米。如同所有甲龙科恐龙,绘龙的尾巴末端有骨槌,作为抵抗掠食动物(如特暴龙)的武器。最初标本上的最独特特征是在鼻孔的正常位置,有两个蛋状的洞上下排列。这些洞是绘龙的特征,其数量有变化。Godefroit等人在1999人发现有四个洞,在2003年的一个未成年个体标本则被发现有5对洞。发现在1920年代,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举办过数次中亚的挖掘活动,在蒙古戈壁沙漠进行挖掘。在ShabarakhUsu地区的牙道黑达组(DjadokhtaFormation)的火焰崖发现的许多古生物化石中,发现了绘龙的最初标本。正模标本(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第6523号标本)是在1923年所发现的部分压碎的头颅骨、下颌、皮内成骨。绘龙是最著名的亚洲甲龙类,已发现超过15个标本,包括一个接近完整的骨骸、5个头颅骨或部分头颅骨、以及...

叙述

绘龙属

  魔头绘龙的颅骨

  谷氏绘龙的头颅骨

绘龙是种轻型、中等大小的甲龙下目恐龙,拥有长尾巴,身长达到5米。如同所有甲龙科恐龙,绘龙的尾巴末端有骨槌,作为抵抗掠食动物(如特暴龙)的武器。最初标本上的最独特特征是在鼻孔的正常位置,有两个蛋状的洞上下排列。这些洞是绘龙的特征,其数量有变化。Godefroit等人在1999人发现有四个洞,在2003年的一个未成年个体标本则被发现有5对洞。

发现

在1920年代,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举办过数次中亚的挖掘活动,在蒙古戈壁沙漠进行挖掘。在Shabarakh Usu地区的牙道黑达组(Djadokhta Formation)的火焰崖发现的许多古生物化石中,发现了绘龙的最初标本 。正模标本(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第6523号标本)是在1923年所发现的部分压碎的头颅骨、下颌、皮内成骨。

绘龙是最著名的亚洲甲龙类,已发现超过15个标本,包括一个接近完整的骨骸、5个头颅骨或部分头颅骨、以及发现两个由数只未成年个体挤在一起的集体化石,可证明是因沙尘暴而死的(Jerzykiewicz, 1993)。目前保存最好的头颅骨是一个由Teresa Maryanska在1971年与1977年所研究的未成年头颅骨。

分类

模式种是谷氏绘龙(P. grangeri)。在1935年,杨锺健于宁夏发现一个新标本,并将它命名为新种,宁夏绘龙(P. ninghsiensis),但宁夏绘龙现在被认为跟谷氏绘龙是同一个种;在1952年,叶甫根尼·马列夫(Evgeny Maleev)以破碎化石命名的徐龙(Syrmosaurus viminicaudus),也被认为是谷氏绘龙。在2009年的一个甲龙科重新研究,认为化石发现于中国甘肃省的黑山龙,可能是谷氏绘龙的次异名;黑山龙的化石保存状态差、化石破碎。黑山龙是在1953年被叙述、命名,当时被归类于厚头龙类的一属,经常被认为是疑名。

在1999年,Godefroit等人研究其他在中国发现的化石,根据皮内成骨与鼻部特征,而认为是独立的新种,并命名为魔头绘龙(P. mephistocephalus)。保存最好的头颅骨来自于未成年个体,但正模标本是个成年头颅骨,而长度大于宽度,这显示它们可能是更原始的装甲亚目恐龙。

绘龙起初被分类于结节龙科,现在被认为是甲龙科。以下为关于绘龙现在的种系发生学位置的简易演化树:

以下演化树则是来自于2011年的甲龙类种系发生学研究:

参考资料

Dixon, Dougal. "The Complete Book of Dinosaurs." Hermes House, 2006.

Fukui Prefectural Dinosaur Museum : the web site — Pinacosaurus grangeri

Gilmore, C. W. Two new dinosaurian reptiles from Mongolia with notes on some fragmentary specimens.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December 4, 1933, (679): 1–20. 

Hill, R. V.; Witmer, L. W.; Norell, M. A. A New Specimen of Pinacosaurus grangeri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Mongolia: Ontogeny and Phylogeny of Ankylosaurs.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2003, (3395): 1–29. 

Maleev, E. A. Novoe semeystvo pantsirnich dinosavrov is verchnego mela Mongolii [A new family of armored dinosaurs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Mongolia]. Doklady Akademii Nauk SSSR. 1952, 87: 131–134. (俄文)

Young, C. C. On a new nodosaurid from Ninghsia.. Palaeontologica Sinica, Series C. 1935, (11): 5–27. 

Burns, M. B.; Currie, P. J., Sissons, R. L., Arbour, V. M. Juvenile specimens of Pinacosaurus grangeri Gilmore, 1933 (Ornithischia: Ankylosauria)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China, with comments on the specific taxonomy of Pinacosaurus.. Cretaceous Research. 2011, 32 (2): 174–186. doi:10.1016/j.cretres.2010.11.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禽龙属
描述四足步态的禽龙想像图贝尼萨尔禽龙与人类体型比较禽龙是种体型庞大的草食性恐龙,可采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进。最著名的种是贝尼萨尔禽龙(I.bernissartensis),平均重达3.08公吨,成年个体的身长约10米,有些标本可能长达13米。其他种的体型并没有那么大;外形类似、较粗壮的道氏禽龙身长8米,而同时代的菲顿禽龙体格则较为轻型,身长为6米,这两个种已被建立为新属。禽龙有高大但狭窄的头颅骨,喙状嘴缺乏牙齿、可能覆盖者角质,牙齿类似鬣蜥的牙齿,但更大、排列更紧密。禽龙的手臂长而粗壮,前肢大约是后肢的75%长度,而手掌相当不易弯曲,所以中间三个手指可以承受重量。拇指是圆锥尖状,与中间三根主要的手指垂直。在早期重建图里,尖状拇指被放置在禽龙的鼻子上;稍晚的化石则透露出拇指尖爪的正确位置。但拇指尖爪的真实作用仍处于争论中,它们可能用于防御、或者协助进食。小指修长、灵活,可能用来操作物体。后肢强壮...
· 原龙属
参考资料^Palmer,D.(编).TheMarshallIllustratedEncyclopediaofDinosaursandPrehistoricAnimals.London:MarshallEditions.1999:93.ISBN1-84028-152-9.^Borsuk–Białynicka,M.;andEvans,S.E.Along–neckedarchosauromorphfromtheEarlyTriassicofPoland(pdf).PalaeontologiaPolonica.2009,65:203–234.
· 独龙属
发现历史独龙的右后脚(正模标本,编号AMNH6554)独龙的正模标本(AMNH6554)是一个后肢,发现于中国内蒙古的二连诺尔地层。独龙的前肢化石,之后被发现错误鉴定为镰刀龙类的化石。该地层的年代并不清楚,但一般估计是在白垩纪的坎帕阶,距今8300万-7400万年前。有很多其他的标本被认为属于独龙,包括一些后肢、头颅骨及肩膀骨头。这些化石都是发现于蒙古国的巴彦思楞组(BayanShirehFormation),但这个地层的年代也无法确定。它可能追溯至坎帕阶早期,但近年研究估计指它是从森诺曼阶至桑托阶。二连诺尔地层及巴彦思楞组的恐龙群都很相似。但是,一个近年研究认为二连诺尔地层可能是由坎帕阶至麦斯特里希特阶,与耐梅盖特地层有所关连,如果研究属实,很有可能在耐梅盖特地层发现独龙的化石。分类独龙明显是属于暴龙超科,但由于其化石碎裂的缘故,很难确定独龙在暴龙超科的分类关系、演化位置,某些分支系统学...
· 主龙属
外部链接
· 斑龙属
发现斑龙是第一种以科学方式叙述、命名的恐龙。在1676年,英国牛津市附近的Cornwell一处石灰岩采石场,发现了一个部分骨头。这些骨头碎片被交给牛津大学的化学教授罗伯特·波尔蒂(英语:RobertPlot),他同时也是阿什莫尔博物馆的馆长,他在1676年的《NaturalHistoryofOxfordshire》书籍发表了对于这些骨头的叙述。他正确地将这些骨头描述为一只大型动物的股骨最下端,波尔蒂认为这些骨头过大,所以并不属于当时任何已知物种;他认为这骨头来自于某种巨大动物的大腿。这些骨头之后就遗失了,但已留下详细的叙述,得以确认它们属于斑龙的股骨。1677年的书籍《NaturalHistoryofOxfordshire》封面,由罗伯特·波尔蒂(英语:RobertPlot)所著。左边是波尔蒂所绘的斑龙股骨末端斑龙的骨架模型在1763年,理查德·布鲁克斯(英语:RichardBrookes...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