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国际藻类、真菌、植物命名法规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956
转发:0
评论:0
历史首次的法规出版是1905年在维也纳举行的第二届国际植物学会议(IBC),并于隔年出版现称为ViennaRule的第一版命名法规。目前使用的最新近版本的法规是2011年出版的《墨尔本法规》(MelbourneCode),为第18届的国际植物学会议(IBC)于2011年7月,于墨尔本举办后,修正《维也纳法规》(第14版,2005年出版)后出版。下一次的IBC预定于2017年七月于中国广东深圳举办。法规内容命名法规主要的条文(以维也纳法规为准):原则(principles):共有六条最基本的原则,“系构成植物命名法之基础”。详细的法条区分为许多规则,而以条款(Article)及拟则(Recommand)陈述。例证(Ex.)则附加于规则及拟则内供为说明。条款中的规则乃整理历来的命名法,作为将来之准绳;凡植物名称抵触规则者不能再使用。拟则供补充条款之用,“其目的在使将来之命名方法可逐步统一、清晰...

历史

首次的法规出版是1905年在维也纳举行的第二届国际植物学会议(IBC),并于隔年出版现称为Vienna Rule的第一版命名法规。

目前使用的最新近版本的法规是2011年出版的《墨尔本法规》(Melbourne Code),为第18届的国际植物学会议(IBC)于2011年7月,于墨尔本举办后,修正《维也纳法规》(第14版,2005年出版)后出版。下一次的IBC预定于2017年七月于中国广东深圳举办。

法规内容

命名法规主要的条文(以维也纳法规为准):

原则 (principles):共有六条最基本的原则,“系构成植物命名法之基础”。

详细的法条区分为许多规则,而以条款 (Article) 及拟则 (Recommand)陈述。例证 (Ex.) 则附加于规则及拟则内供为说明。条款中的规则乃整理历来的命名法,作为将来之准绳;凡植物名称抵触规则者不能再使用。拟则供补充条款之用,“其目的在使将来之命名方法可逐步统一、清晰。凡植物命名无论在名称上或形式上与拟则抵触者,虽不予取消,但此后不得援以为例”。

规则与拟则适用于所有传统认知之现生或化石植物。例如:蓝绿菌(蓝绿藻)、真菌类,包括壶菌类、卵菌类、黏菌类等;及能施行光合作用之原生生物。

国际栽培植物命名委员会为使用于农业上、林业上、园艺上若干特定群之名称,授权制定“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

法规一直强调:名称变更之唯一正确理由,乃分类学者经充份研究后,有确凿之事实证据,或必须废弃违反本规则之学名。

最新变革

[第十八届国际植物学会议] (XVIII IBC)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重要变更:

一、自2012年1月1日起接受在电子出版品上发表新名

自2012年1月1日起,在印刷出版品上发表新名称已非必要;于网络上以PDF档(便携式文件格式)发表且具有国际标准书号(ISBN) 或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之出版品亦可视为有效发表。

二、自2012年1月1日起命名时可用英文描述

自2012年1月1日起,发表新种时可用拉丁文或英文描述。

三、一种化石分类群一个正确名称;一种真菌,一个正确名称

放弃形态分类群 (morphotaxa) 之概念,若具不同名称之断片、生活史阶段或储藏阶段之化石可被证实属同一种时,仅可具有一正当名;该名称之决定应符合优先权之相关规定。真菌的部分则是舍弃有性世代、无性世代具不同学名的概念。

四、于MycoBank注册新名称是发表真菌新名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真菌学家于MycoBank数据库、Index Fungorum数据库发表新种新名,为法规中规定的必要条件。

五、国际植物命名法规更名为国际藻类、真菌及植物命名法规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为有效反映该法规所涵盖之分类群,更名为《国际藻类、真菌及植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 fungi, and plants)。

参见

《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动物及传统上不属于植物的原生生物。

《国际细菌命名法规》:除蓝绿菌以外的其他原核生物。

学名

参考文献

McNeill, J.; Barrie, F. R.; Buck, W. R. et al.s., 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 fungi, and plants (Melbourne Code), Adopted by the Eighteenth International Botanical Congress Melbourne, Australia, July 2011. electronic, Bratislava: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lant Taxonomy. 撷取于2013-03-22。

McNeill, J. et al. 2006.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Vienna Code). Regnum Vegetabile 146. A.R.G. Gantner Verlag KG. ISBN 0080-0694

《第十八届国际植物学会议决议文》(英文,《XVIII International Botanical Congress, July 2011. RESOLUTIONS》),撷取于2012-05-10。

Sandra Knapp, John McNeill and Nicholas J Turland. 2011.Changes to publication requirements made at the XVIII International Botanical Congress in Melbourne - what does e-publication mean for you?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11: 251-254.(撷取于2012-05-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国际植物名称索引
参见真菌引索扩展阅读官方网站
· 藻类
生态藻类在水里非常常见,在陆域环境也是。然而陆域藻类通常较不显眼,且于潮湿、热带地区比干燥地区更常见,因为藻类缺乏维管束和其他营陆地生活的适应构造。藻类在其他地点如雪地或以地衣的形式在岩石表面与真菌共生。种类繁复的藻类在水域生态系扮演重要角色。微观下悬浮于水柱者﹝浮游植物﹞提供食物给大多数海洋食物链。当藻类密度非常高﹝水华﹞时,可能使水变色,与其他生物竞争或使其他生物中毒或窒息。海草大部分生长在浅海水中,然而有些已有生长于300米深的纪录。有些供人类食用或生产有用物质如洋菜、鹿角菜胶或肥料。研究研究海洋或淡水藻类的学科称为藻类学。美国藻类采集计划以盘存获得之30万种标本种类著称。分类虽然传统上蓝绿藻归于藻类,称为蓝绿藻门(Cyanophyte),近年研究通常将它排除,因为和藻类差异甚大,诸如缺乏膜包围的胞器,含有单一环状染色体,细胞壁含有肽聚糖,核糖体大小、成分和真核生物不同。蓝绿藻在特化
· 真菌
特征在引进用系统发生分析分子的方法之前,分类学家认为真菌是因为在生活方式相似的植物界的成员:真菌和植物两者都是不能移动的,并且在一般的形态和生长的栖息地的相似之处。像植物一样,真菌常常生长在土壤,并且在蘑菇的情况下,形成明显的子实体,有时像植物,例如苔藓。现在的真菌界被视为一个独立于植物界和动物界之外的生物界,大约从十亿年前就有显着遗传分化。形态学微观的结构大多数真菌成长为菌丝,这是圆柱形的线状结构,直径为2-10微米,和长度可达数厘米。菌丝生长在它们的顶端(顶点);新菌丝通常通过沿现有菌丝新梢被形成出现,被称为分支过程,或偶尔生长菌丝分叉,从而产生了两个平行的生长的菌丝。宏观的结构真菌菌丝体可以成为可见肉眼的,例如,各种表面和基质,如墙壁和变质食品,其中,它们是通常被称为霉菌。蕈类包括菌柄、菌盖和产生孢子的菌褶等三个部分。菌盖高于地面,这样散落的孢子就可以被空气气流带走。菌柄的底部有许多...
· 真菌修复
案例平菇(Pleurotusostreatus)分解作用是真菌在生态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之一,由菌丝体往体外分泌酵素达成。木质素和纤维素是植物纤维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许多真菌可体外分泌酸性物质与酵素以分解纤维素与木质素等大分子物质,进行胞外消化,许多有机污染物也有类似这些物质的长碳链接构。真菌修复的关键是找出可分解特定污染物的真菌种类,已有某些种的真菌被发现有分解VX(神经毒剂)和沙林的能力。著名的生物修复研究者S.A.Thomas曾进行一项实验,它将平菇的菌丝体接种至被柴油污染的土壤中,使用细菌的传统生物复育方法则被用作对照组。四周后,加入平菇的实验组有95%以上的多环芳香烃被分解成小分子的无毒产物,土壤中原本的菌落可能与真菌一起参与分解作用。木材腐朽菌(英语:Wood-decayfungus)对分解芳香族与含氯的污染物特别有效。相关条目真菌过滤(Mycofiltration):是一个相...
· 真菌学
参看真菌学家列表(英语:Listofmycologists)真菌学期刊列表(英语:Listofmycologyjournals)致病真菌参考文献EliasMagnusFries,Systemamycologicum(1821)[1]Hawksworth,D.L.Mycologist"sHandbook.(1974)Kew:U.K.,CABInternational.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