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发智论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12
转发:0
评论:0
名称发智论(Jñāna-prasthāna)由梵文Jñāna(智)与prasthāna组成。梵文prasthāna,有趣向、趣入的意思,可译为走向智慧的道路,因此称为发智论

名称

发智论(Jñāna-prasthāna)由梵文Jñāna(智)与prasthāna组成。梵文prasthāna,有趣向、趣入的意思,可译为走向智慧的道路,因此称为发智论;又有建立、安立的意思,可译为建立智慧的基础,即智慧基本论、智安足论。梵文: prasthān ,对应到巴利语: Paṭṭhāna ,巴利论书《发趣论》就是使用这个字为书名。

其内容分为八蕴,因此也被称为八犍度(khandha,即蕴,类聚的意思)。

版本

《发智论》最早是以背诵方式来传播,也因此在不同地域中发展出不同的版本,不同诵本间有少许出入。

汉译有两本:

《阿毗昙八犍度论》30卷,苻秦僧伽提婆口授,竺佛念汉译。苻秦建元十九年(383年)译出。

《阿毘达磨发智论》20卷,唐朝玄奘三藏译。

考证

根据日本学者山田龙城、西义雄、桝田善夫等的考证,此二本为异本异译。玄奘译《阿毘达磨发智论》,属于正统迦湿弥罗系统的译本;竺佛念译《阿毗昙八犍度论》则是非迦湿弥罗系统如犍陀罗国西方师的诵本 。

宗义

《发智论》否定了大众部、法藏部和化地部等的核心宗义 ,《大毘婆沙论》称它还否定了犊子部的“有补特伽罗”宗义 ,从而确立了说一切有部的 新阿毘达磨 体系 。《发智论》对后来增编为《品类论》的《五法论》的心所法 进行了细化,将在一切心中可得的十个心所归为一类 ,不再计入善根、不善根、无记根,补入同无惭与无愧相对的惭与愧等等,受本论的影响最终形成了《界身论》 、《品类论·辩七事品》 和《大毘婆沙论》 的新理论。《发智论》变革了源自先上座部而共通于犊子部 的传统九十八随眠学说 ,提出了“异生修道”的划时代理论创新 。

毘婆沙宗论师将《发智论》等同于释迦牟尼所说 。《发智论》对佛教理论的发展演变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章节

本论分八蕴,共四十四纳息,涵盖了阿毘达磨的几乎所有论题 。根据印顺法师的研究,《发智论》的组织形式,与《舍利弗阿毘昙》及《施设论》有许多相同点,可以看出《发智论》的组织形式继承了先上座部的传统 。

后世研究

本论引用的几段契经 ,在无著《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中,被列为五种需要秘密决择的内容 。无著以“转变秘密”来解释这些契经,认为不能以字面来加以解释,印顺法师认为,这反映了,在无著、世亲时,“以欲离欲”的无上瑜伽双身法已经开始流行,但正常佛法中尚不能容忍,因此无著以秘密的不了义说来解释 。

参见

理论

佛教

经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智发朝
智发朝,教授、主任医师,中华消化学会胃肠激素学组委员、中华消化内镜学会青年委员、全国胃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脾胃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常委兼胆胰内镜学组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国内多家杂志编委。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 大智度论
现代考证因为《大智度论》只有汉译本传世,引起学者怀疑,此论是否是龙树所作。艾蒂安·拉莫特考证此论著是在印度撰述的作品,原本是以梵文写成。但是他提出许多疑点,认为此经并不是由龙树所作。日本学者干潟龙祥认为,有疑问的段落可能是鸠摩罗什在译经时加上的,将这些段落去除掉之后的原典,是龙树所作。印顺法师则举出许多例证,支持此论的作者是龙树。参见艾蒂安·拉莫特龙树鸠摩罗什
·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梵文Mahaprajnaparamitasas-tra)亦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大慧度经集要》《大智度经论》《摩诃般若释论》等,简称《智度论》《大论》《智论》《释论》等。古印度龙树著,后秦鸠摩罗什先译经,后译论,而又同时修订完成。共100卷。卷首所载僧叡之序称:“是以马鸣起于正法之余,龙树生于像法之末,正余易弘,故直振其遗风,莹拂而已。像末多端,故乃寄迹凡夫,示悟物以渐。又假照龙宫,以朗搜玄之慧,托闻幽秘,以穷微言之妙。尔乃宪章智典,作兹释论。其开夷路也,则令大乘之驾方轨而直入;其辩实相也,则使妄见之惑不远而自复。”论中引经籍甚多,保存了大量当时流传于北印度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为研究大乘佛教和古印度文化的重要资料。同时由于此论所释的《大品般若经》为当时篇幅最大的一部经,作者并对经中的“性空幻有”等思想有所发挥,故被称为“论中之王”。此论先举出法相的各种不同解释,以此为尽美
· 再论“五行”与“聖智”
内容提要:思孟五行与乐有密切的关系。《史记·乐书》不仅保留了思孟五行,而且以汉代五行图式,凸显“聖”德的地位。“聖”居中,含容“仁义礼智”,君位,宫音,土德,具有包容、为主、统合、生生的意蕴。《荀子》、《中庸》,特别是《孟子》与《孟子字义疏证》中有不少关于“聪明聖智”与“天德之知”的材料。戴震的发挥,深得思孟五行的个中三昧。与“聪明”相联的“聖智”是一种“神明”、“天德”,是对
· 三国智愚及其转化论
矛盾的事物,是既对立又统一。对立能进到统一,是因事物的矛盾可以转化,而这种转化是在一定条件之下才发生。而其之所以能转化,是在其对立可以统一的基础上。智愚也如此。在这里,着重探讨的是智愚,及其在什么条件之下引起转化,并弄清楚智愚及其转化的原因及其规律,这对人们学智去愚很有启迪作用。《三国演义》有许多智愚及其转化的例子,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后天是决定性要探讨智愚在什么条件下转化,首先要探讨智愚从何产生,探讨智愚的转化才有着落点。智愚的产生,是先天?还是后天?这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而决定于后天的实践。所谓先天的,是指人的智愚素质是有所遗传。在世界上各种人种中,其历史都是很悠久的,但由于文化发展不同,其文明程度也就差异。如将文化先进的民族的成员与文化落后的民族成员相比,一般来说前者比后者的智商稍高些,这就足以证明。但先天素质的高低对智愚是非决定性的。如有不少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是因他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