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智论
名称
发智论(Jñāna-prasthāna)由梵文Jñāna(智)与prasthāna组成。梵文prasthāna,有趣向、趣入的意思,可译为走向智慧的道路,因此称为发智论;又有建立、安立的意思,可译为建立智慧的基础,即智慧基本论、智安足论。梵文: prasthān ,对应到巴利语: Paṭṭhāna ,巴利论书《发趣论》就是使用这个字为书名。
其内容分为八蕴,因此也被称为八犍度(khandha,即蕴,类聚的意思)。
版本
《发智论》最早是以背诵方式来传播,也因此在不同地域中发展出不同的版本,不同诵本间有少许出入。
汉译有两本:
《阿毗昙八犍度论》30卷,苻秦僧伽提婆口授,竺佛念汉译。苻秦建元十九年(383年)译出。
《阿毘达磨发智论》20卷,唐朝玄奘三藏译。
考证
根据日本学者山田龙城、西义雄、桝田善夫等的考证,此二本为异本异译。玄奘译《阿毘达磨发智论》,属于正统迦湿弥罗系统的译本;竺佛念译《阿毗昙八犍度论》则是非迦湿弥罗系统如犍陀罗国西方师的诵本 。
宗义
《发智论》否定了大众部、法藏部和化地部等的核心宗义 ,《大毘婆沙论》称它还否定了犊子部的“有补特伽罗”宗义 ,从而确立了说一切有部的 新阿毘达磨 体系 。《发智论》对后来增编为《品类论》的《五法论》的心所法 进行了细化,将在一切心中可得的十个心所归为一类 ,不再计入善根、不善根、无记根,补入同无惭与无愧相对的惭与愧等等,受本论的影响最终形成了《界身论》 、《品类论·辩七事品》 和《大毘婆沙论》 的新理论。《发智论》变革了源自先上座部而共通于犊子部 的传统九十八随眠学说 ,提出了“异生修道”的划时代理论创新 。
毘婆沙宗论师将《发智论》等同于释迦牟尼所说 。《发智论》对佛教理论的发展演变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章节
本论分八蕴,共四十四纳息,涵盖了阿毘达磨的几乎所有论题 。根据印顺法师的研究,《发智论》的组织形式,与《舍利弗阿毘昙》及《施设论》有许多相同点,可以看出《发智论》的组织形式继承了先上座部的传统 。
后世研究
本论引用的几段契经 ,在无著《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中,被列为五种需要秘密决择的内容 。无著以“转变秘密”来解释这些契经,认为不能以字面来加以解释,印顺法师认为,这反映了,在无著、世亲时,“以欲离欲”的无上瑜伽双身法已经开始流行,但正常佛法中尚不能容忍,因此无著以秘密的不了义说来解释 。
参见
理论
佛教
经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