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
历史
洞箫在唐代传到日本,长度为一尺八寸,5音5孔,即现在的日本尺八。
魏晋时期发展至7音6孔,但是音阶并不是十二平均律,吹奏者只好以俯仰角度、口钳、吹气强弱来“微调”音高,使之可与其他乐器合奏。最早的箫曲记录见于《晋书·桓伊传》,即《梅花三弄》,但此曲古谱已不存在。现存最早的独立谱见于《文林聚宝万卷星罗》,为工尺谱。近代有任兆麟的《箫谱》一书。明清时在宫廷礼乐和民乐中已经有了很广泛的应用。
直到二十世纪,彭祉卿于《今虞琴刊》发表〈新制雅箫图说〉,发明8孔雅箫,又名琴箫,以配合琴音,便于合奏。‘今之箫笛,全赖善吹者善用口唇俯仰、启指高低、吹气轻重,强不协者而使之协。然亦因其七声以渐而差,听之既惯,耳聪有所闭塞,虽不协者亦误之以为协耳。故若以之合琴,则以琴音之协者与箫音之不协者,相形之下,其差立见,虽善吹者亦无法逐声为之补救矣。’
现在的8孔箫是据此发展得来。因为音阶符合十二平均律,亦即“可奏半音音阶”,便于与其他乐器合奏,没有6孔箫的音阶不合的情况。
琴箫与洞箫
形制
洞箫/琴箫:由彭祉卿发展出来的琴箫体型比较细小,故音量较少。管身较长,没有竹根头,有箫盖,多以紫竹制作。洞箫比较粗大,管身较短,以竹根制作,吹口没有箫盖,多以桂竹制作。
6孔箫/8孔箫:6孔箫亦有所谓“全音箫”及“半音箫”。“全音箫”即是传统的6孔箫,音孔平均分布。而“半音箫”则先以十二平均律定出8孔的孔位,但是第2孔及第6孔不开孔,故看起来音孔分布不平均。但是吹出来的音阶都是十二平均律的,便于跟其他乐器合奏。 G调六孔全音箫、六孔半音箫及八孔箫的音孔排列。
南箫/北箫:也有将洞箫称作南箫、琴箫称作北箫的说法。
U口/V口/唐口:吹口内削而切割成U字或V字则称U口或V口。唐口则是尺八的开口,外切。
洞箫的吹口:V口和U口
洞箫的吹口:有箫盖与没有箫盖
《全唐文‧卷0961‧洞箫赋》(一说汉朝汉元帝时王褒所作)文意不详,后人皆谓此文仍为今之洞箫所赋,但文中有“参差”一词,疑是指排箫。排箫管亦有洞,但非“通洞”。周之八音中,所谓箫,实为排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