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
历史
此处的古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术语,自唐代以来,有特殊而狭隘的涵义。并非一切文言文都算古文,同样的,在某种条件下,“古文”也不一定跟白话对立。
由于六朝以来,尚求美感,作文多为骈文,过于讲求词藻、对偶、典故,越来越不适应实际应用。
唐初陈子昂等人已倡古文,韩愈倡古文运动,柳宗元和之,后至宋欧阳脩任科举考官,提拔古文人才,古文运动方告成功。因为他们标榜先秦、西汉的文章,因此称为“古文”。明代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皆对古文的规律,有其独特的见解。
清代桐城派对古文更加严格要求,方苞所谓:“古文中忌语录中语、魏晋六朝人藻丽俳语、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佻巧语。”(沈廷芳《隐拙轩文钞·方望溪先生传·自记》)后来的桐城派作者更扩大范围,陆续把“注疏”、“尺牍”、“诗话”等语言都列违禁。
清末民初,白话文兴起,古文受到一定的。
古文特点
古文不重音韵、不重对仗、亦不重辞藻,唯作文时须文以载道,言之有物,古文之文,多合于孔孟儒者之道,因韩愈所谓古文之道,孔孟儒家之道也。古文的文体照《古文辞类纂》的分法有“论辩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颂赞类”、“辞赋类”、“哀祭类”等。
评论
韩愈曾在«题哀辞后»评论古文:
"愈性不喜书。自为此文,惟自书两通。其一通遗清河崔群,群与予,皆欧阳生友也。哀生之不得位而死,哭之过时而悲。其一通今书以遗彭城刘君伉。君喜古文,以吾所为合于古,诣吾庐而来请者八九至,而其色不怨,志益坚。凡愈之为此文,盖哀欧阳生之不显荣于前,又惧其泯灭于后也。今刘君之请,未必知欧阳生,其志在古文耳。虽然,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古之道,不苟誉毁于人。刘君好其辞,则其知欧阳生也无惑焉。"
古文流派
明
拟古派--前后七子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唐宋派--推崇唐宋八大家。主要有茅坤、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并称“嘉靖三大家”;王慎中、唐顺之令与六人并称“嘉靖八才子”。茅坤则编有《唐宋八大家文钞》。
清朝
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和姚鼐为集大成者,三人有“桐城三祖”之称。提倡古文义法。姚鼐编有《古文辞类纂》。
湘乡派--曾国藩创始,提倡“义理”“辞章”“考据”“经济”四者并重。曾国藩编有《经史百家杂钞》。
古文大家
自唐韩愈后,历代古文大家辈出,明茅坤以韩愈、柳宗元、欧阳脩、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人为唐宋八大家,茅坤并辑八人之文于其所著之《唐宋八大家文钞》中
唐
韩愈
柳宗元
杜牧
宋
欧阳脩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范仲淹
司马光
明
归有光
宋濂
清
方苞
刘大櫆
姚鼐
曾国藩
参见
文言文
古文运动
骈文
唐宋八大家文钞
古文辞类纂
续古文辞类纂
经史百家杂钞
古文观止
续古文观止
查
论
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