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
历史
基质辅助激光脱附电离(MALDI)这个术语是由 弗伦茨·希伦坎普 ( 英语 : Franz Hillenkamp ) (Franz Hillenkamp), 迈克尔·卡拉斯 ( 英语 : Michael Karas ) (Michael Karas)和他们的同事在1985年提出的 。这些研究人员发现,氨基酸丙氨酸可以更容易地离子化,如果它被与氨基酸色氨酸混合,并用266纳米的脉冲激光照射。吸收激光能量的色氨酸能帮助非吸收性的丙氨酸被离子化。当与这种“基质”混合,高达2843Da的 溶血肽 ( 英语 : Melittin ) 多肽都可以被离子化。真正突破大分子量蛋白质的电离技术则是在1985年初,由在岛津制作所工作的田中耕一和他的同事使用被他们称为“超细金属加液体基质方法”,以混合30纳米钴颗粒在甘油中,并用337纳米的氮激光进行电离 。使用这种激光和基质组合,田中耕一能够电离高达34472Da的蛋白羧-A分子,而此方法后来被称为软激光脱附法(Soft Laser Desorption,简称SLD)。2002年,约翰·贝内特·芬恩与田中耕一因各自开发出ESI与SLD方法,而共享一半的诺贝尔化学奖 。随后,卡拉斯和希伦坎普使用尼克酸(nicotinic acid)基质和一个266纳米的激光能够电离67 kDa蛋白质白蛋白(albumin). 。进一步改进是通过使用355纳米的激光和肉桂酸衍生物阿魏酸,咖啡酸和 芥子酸 ( 英语 : Sinapinic acid ) 作为基质实现。由于337纳米波长运行的小型和相对廉价的氮激光出现,在1990年代初期推出的第一款商业仪器把MALDI仪器带给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 。今天,大部分被用于MALDI质谱分析的基质都是有机化合物。
参看
肽质量指纹谱 ( 英语 : Peptide Mass Fingerprinting ) (Peptide Mass Fingerprinting, PMF)
质谱成像 ( 英语 : 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 )
质谱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