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布赖滕费尔德战役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03
转发:0
评论:0
战役背景在公元1628年4月,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所雇用的波希米亚贵族华伦斯坦所率领的雇佣军,先后击败了攻入波希米亚西部的英军和由丹麦与新教联军,控制了萨克森选帝候,在这种形势下,丹麦被迫于次年五月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定《吕贝克和约》,并保证不再插手德意志事务,德意志三十年战争战争第二阶段——丹麦阶段落下帷幕,新教势力惨败,神圣罗马帝国势力伸延至波罗的海。中欧的局势,似乎已经不可逆转。但哈布斯堡王朝的举动,令周边国家忌惮不已,他们转而选择拉拢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希望他能进入德意志地区作战。古斯塔夫二世,多年来一直为加强瑞典的实力,四处作战。曾在少年时期,投身于同丹麦争夺挪威地区的战争。此后,又带着瑞典军队深入波兰地区,争夺波兰的王位所属权。因而,虽然年纪不大,他已经是当时欧洲高级贵族中,战争履历最为丰富的一位。他不仅支持有助于国力增涨的政策,还积极投身军队改组与武器革新等方面。这使他在加入...

战役背景

在公元1628年4月,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所雇用的波希米亚贵族华伦斯坦所率领的雇佣军,先后击败了攻入波希米亚西部的英军和由丹麦与新教联军,控制了萨克森选帝候,在这种形势下,丹麦被迫于次年五月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定《吕贝克和约》,并保证不再插手德意志事务,德意志三十年战争战争第二阶段——丹麦阶段落下帷幕,新教势力惨败,神圣罗马帝国势力伸延至波罗的海。中欧的局势,似乎已经不可逆转。

但哈布斯堡王朝的举动,令周边国家忌惮不已,他们转而选择拉拢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希望他能进入德意志地区作战。

古斯塔夫二世,多年来一直为加强瑞典的实力,四处作战。曾在少年时期,投身于同丹麦争夺挪威地区的战争。此后,又带着瑞典军队深入波兰地区,争夺波兰的王位所属权。因而,虽然年纪不大,他已经是当时欧洲高级贵族中,战争履历最为丰富的一位。

他不仅支持有助于国力增涨的政策,还积极投身军队改组与武器革新等方面。这使他在加入欧陆大战前,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厚的资本。

古斯塔夫的军队改革

于1611年登基后,古斯塔夫在波兰和普鲁士的征战中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运用着传统的西班牙式方阵(长枪方阵+火枪手)和龙骑兵的军队,使他在波兰和沙俄重骑兵的冲锋下偶然吃过败仗。

在短暂和谈之后,古斯塔夫决定实施改革。主要的变革是他放弃了当时欧洲流行的西班牙式方阵,并运用了一种长方型,更薄但更机动的阵形。后排的火枪手在传统的西班牙式方阵中因密集的排列(十排或以上)而未能被有效地运用到。古斯塔夫的长方阵只有六排,被称为线型阵。

在西班牙式方阵中火枪手保护长枪方阵的两翼,但古斯塔夫把火枪手放在阵前由长枪保护他们的两翼。西班牙式方阵中一般的长枪对火枪比例是2:1,但古斯塔夫的线型阵是3:2甚至有时1:1,给于瑞典部队更强的远距离火力。

运用着同样的火力原则,古斯塔夫把轻炮和部队混编在一起(或称步兵炮 - 机动,轻型的三磅炮)。这样一来,不像传统的阵法那样把炮兵全部停在战场正中央,部队无论在哪里都可得炮兵支持。当敌方靠近时,运用霰弹可以解剖敌方阵形;远距离时,滚弹的实心弹一样威力巨大。

骑兵不再在阵地两翼独自作战,但和步兵混和起来,这样一来骑步兵护相保护。火枪手消耗敌方冲锋的骑兵,较薄的长枪阵仍能有效地保护阵形,龙骑兵同时可以短兵相接和反攻,发挥各兵种最大的作用。

古斯塔夫的改革是混合兵力战术最早的先驱之一。这些改革也给予了古斯塔夫更高的机动性。更薄的线型阵很容易转向,这是由长枪兵为主体的方阵在战斗中基本做不到的。这支新式军队,便是古斯塔夫二世逐鹿欧洲的最大资本。

战争前奏

1630年春天,瑞典备战工作基本完成。古斯塔夫二世结束了在波兰的战争,可以专心的将军队派往德意志地区作战。除了瑞典本国部队,古斯塔夫二世还招募了大量来自德意志北部、苏格兰、英格兰、利沃尼亚和芬兰的雇佣军。

1630年的6月,古斯塔夫和他1.5万军队乘坐200艘运输船,在30艘军舰的护航下登陆波美拉尼亚公国。让哈布斯堡帝国颤抖的北方雄狮,正式降临。

强大的瑞典军队登陆后,原本负责看守当地新教诸侯的帝国驻军,主动撤走。这让瑞典人轻而易举地获得在德意志沿海的两个立足点。接着,一些不堪忍受帝国军虐待的德国新教诸侯,也公开投入瑞典的怀抱。比如波美拉尼亚公爵,就把领内要冲施泰廷交到瑞典军队手中,让赶来试图制止的帝国军吃了一鼻子灰。

这种情况使得古斯塔夫二世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对德意志新教诸侯的支持估计过高,在他给首相奥克森斯滕的信里,曾经提到过在德国招募新兵,组成十万大军,分五路南下横扫德意志的计划。但是很快,他发现形势远没有那么乐观。

新教的两大选帝侯,勃兰登堡和萨克森,都拒绝给他任何支持,甚至拒绝其军队过境,而一定程度之上,萨克森选帝侯甚至把他看作是外国侵略者,因此以萨克森选帝侯为首,一些德意志诸侯想在旧教的皇帝和新教的入侵者瑞典国王之间,找寻一条中间道路。如果这时哈布斯堡家族能够迅速取得和这些诸侯和解,那么等待古斯塔夫的无疑是一片黯淡。

当时,瑞典军队本身只有不到两万人,而他们所面对的帝国军队,却拥有十几万大军。面对强大的对手和不合作的友邦,古斯塔夫二世很快调整了战略,一改其大胆果敢的进攻方式,转而采取了稳扎稳打、缓慢推进的谨慎作战策略,全力巩固海岸地区作为稳固的后方,然后再一步一步沿奥德河上溯,向德意志纵深深入。因此在瑞典军登陆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没有什么向德意志腹地进军的大动作,基本上是沿着奥德河流域慢慢前进,占领一个一个堡垒,从瑞典接受援军,也收编其他国籍的雇佣军来壮大力量。

古斯塔夫的担忧没有实现。新教诸侯源源不断地向维也纳派出使节,恳求皇帝陛下停止宗教,以便团结整个德意志区去共同击退瑞典入侵。但顽固的皇帝斐迪南二世,却傲慢地拒绝了这一合理建议。他一面开始派人与瑞典有来往的诸侯,一面让帝国的另一位名将蒂利伯爵备战。皇帝的无情,使得更多新教诸侯带着领国和士兵投靠了古斯塔夫,瑞典人的力量大大增强。

马格德堡

蒂利伯爵在古斯塔夫扩大势力时,也没有太大的动作,只是满足于屯兵易北河流域,静观古斯塔夫在奥德河流域下游的进展,阻止瑞典向易北河和奥德河上游进一步扩张。同年夏末,易北河中游的战略要地马格德堡市,新教徒市民举行起义,反抗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并准备迎接古斯塔夫二世大军。这是古斯塔夫二世向德国纵深进军的一个天赐良机。但是马格德堡处于易北河畔,是为帝国军队的腹地,古斯塔夫二世鞭长莫及,无法立即给予支援。

蒂利伯爵的大军立即向马格德堡集结,围困这座城市,马格德堡市民开始了与帝国军的旷日持久的斗争。同年冬,古斯塔夫二世率领的瑞典军和蒂利伯爵的帝国军在加兹进行了一场小规模战役,瑞典军队击败帝国军的前锋。

公元1631年3月,蒂利伯爵的帝国军队在经过旷日持久的包围战后,向着马格德堡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蒂利伯爵的帝国军队有两万两千万人,而守城的瑞军仅数千人,此时得知消息的古斯塔夫二世心急如焚,他不想失去马格德堡这个战略要地,很想发兵驰援马格德堡,但是新教的两大选帝侯,勃兰登堡和萨克森仍然拒绝瑞典大军过境,尤其是萨克森选帝侯,拥兵四万之众,由华伦施泰因的前副手阿尼姆任司令,他们从中立倒向任何一方都是举足轻重的,古斯塔夫二世也不敢逼人太甚。

他想了一个变通的办法,率领一部分兵力向其他方向进军,企图把蒂利伯爵的主力从马格德堡城下引开。一开始蒂利伯爵果然留下副将巴本海姆的一部兵力监视马格德堡,亲率主力前来,但是过了几天,谨慎的蒂利伯爵又改变了主意,退回马格德堡继续他的围城战。此时,古斯塔夫二世的后方波罗的海沿岸已经稳固,见蒂利伯爵按兵不动,索性加大动作的力度,率全军突击占领了奥德河上游纵深腹地的屈斯特林和法兰克福两大要塞,一时全德震动。这次,蒂利伯爵又是率军出发,半途折回马格德堡。

公元1631年5月9日,马格德堡终於在古斯塔夫二世赶来解围之前被攻陷。破城之后即行,而且一把火把马格德堡烧为平地,全城三万居民几乎无一幸免。伯爵向质疑者表示:这是士兵们冒生命危险所应得的!

此举严重的刺激了原本保持中立的新教诸侯,他们在后直接倒向了古斯塔夫一边。黑森选帝侯带来了1万人马,萨克森选帝侯也带领的1.8万军队加入。他们的出现,让古斯塔夫麾下的兵力膨胀到4.2万人。古斯塔夫也得以全军直接南下,寻找帝国军主力决战。

此外志在掀翻哈布斯堡霸权的法国红衣主教黎塞留也和古斯塔夫二世结盟,每年将向瑞典支付40万塔勒的资金,用于瑞典对奥地利作战的经费,极大的解决了古斯塔夫二世的财政问题。

帝国军方面,蒂利伯爵惩罚完马格德堡的后,继续指挥着他的帝国军朝瑞典盟友萨克森选帝侯的领地进发,一路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期间,他得到了一支从南方开来的哈布斯堡援军增强,数量达到了3.5万人。最终在莱比锡以北八公里布莱德菲尔德,双方终于发现了彼此。

战役过程

帝国军在布阵时,占领布莱德菲尔德附近的一处高地,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数万帝国军士兵,以经典的西班牙大方阵战术出场。足足17个营的步兵,以前后交错的方式,在高处一字排开。大部分骑兵分居两翼,只留下一部作为蒂利伯爵本人执掌的预备队。大部分火炮被集中在步兵部队前的阵地内据守。

古斯塔夫的新教联军,则大体上分为了两个部分。24000名瑞典人和黑森雇佣军一起,构成了全军的右翼。4个步兵团以前后两队的方式,位于第一线位置。剩下的3个步兵团在第二线担任预备队。他们根据古斯塔夫亲自制定的新式军队编组训练,纵深远远不如对面的西班牙方阵,却可以通过拉长正面宽度,同时覆盖数倍于自己的敌人。这样一来,更多士兵可以在身后担任独立运作的预备队,以备不时之需。瑞典与黑森骑兵,分别位于这两条步兵阵线的左右两翼,炮兵则置于阵地的最前方。

联军的左侧,还有萨克森帝选侯指挥的18000萨克森军队。他们采用了荷兰名将莫里斯开创的荷兰步兵战术,同样在部队正面宽度上胜于西班牙方阵。为了弥补纵深厚度的不足,10个营以楔形布阵方式,逐步投入战场。他们的两翼也有类似帝国军的精锐骑兵,并在阵前筑起了炮兵阵地。

布赖滕费尔德战役

红色为新教联军,蓝色为帝国军

9月17日清晨,战斗正式打响,在开战后最初的那一段时间,交战双方都在试探对方的虚实,谁也不敢贸然发动全线进攻,主要以密集的炮火互相轰击,间以小规模的骑兵冲突,试探对方的薄弱环节。

激烈的炮战打了两个半小时之久,帝国军只有二十六门大炮,火炮数量略逊于瑞典人。而且瑞典炮兵的素质更胜帝国军,使得帝国军在火炮对决中,更加劣势。双方的步兵骑兵阵线都被打出许多的缺口,但是士兵门都镇静地保持队列,默默忍受伤亡。

随后,战场所在的平原上,刮起了一阵大风。从新耕作的干涸田野上,吹起了大量尘土,加上激烈炮战产生的巨大浓烟,遮蔽了新教联军的阵线。古斯塔夫趁此机会,带着他的部队悄然向北转移,试图迂回到帝国军后面。

居高临下的提利,没有及时察觉这一情况。一直到负责外围侦查的克罗地亚轻骑兵来报告,他的17个营已经没有时间向左调整了。将计就计之下,他下令全军开始以经典的右翼斜线战术进攻。希望在对手完成机动前,就将之彻底击溃。

布赖滕费尔德战役

蓝色为新教联军,红色为帝国军,帝国军的骑兵同时在左翼和右翼发动了攻势,右翼的帝国军很快击溃了萨克森军队,左翼的帝国军骑兵则和瑞典骑兵陷入了苦战

位于帝国军左翼的5000名帝国骑兵,立即扑向了完成迂回的瑞典骑兵。他们的任务是阻止瑞典右翼的迂回,保护整个帝国军的左翼。这些骑兵大都身披较好的全套胸甲与头盔,排着整齐而紧凑的队列,快速前进。在抵达瑞典人跟前时,拔出早已准备好的转轮手枪射击。每一排骑兵完成射击后,都会迅速转向队伍的后方,让下一排队友继续射击。按照当时常用的惯例,这些帝国胸甲骑兵,经常以这种旋转射击战术,消磨对手的实力。

赶来阻止他们的瑞典骑兵,在装备上大大弱于帝国骑兵。他们马匹矮小瘦弱,胸甲质量较差,很多人连头盔都没有装备。这是瑞典作为一个北欧国家,没有足够的马场培育的恶果。帝国骑兵们几乎都装备了3-4把手枪,而瑞典骑兵却只有区区两把。这意味着,除非他们去后方重新填装,否则只能有对手一半的火力输出。

但在古斯塔夫推行的军事改革中,瑞典的每排骑兵,被要求,在中速前进时利用手中的两把手枪射击,随后以一个短促的加速,发起冲锋肉搏。

由于此前没有遭遇过这样的对手,人高马大的帝国骑兵,一下子被瑞士人打懵。但素质极高的他们,很快反应过来。帝国军的骑兵大都出生中小贵族家庭,在儿时的训练后对近身战毫不陌生。他们装备上的优势,也确保了瑞典骑兵无法依靠投机取巧来战胜他们。

在帝国军左翼陷入苦战时,帝国军队右翼却进展神速,经验丰富的帝国骑兵,首先冲锋击溃了萨克森人的骑兵部队。接着,他们的火枪手在对射中,压制了萨克森人新兵的火力。大纵深方阵的集体冲锋,迅速摧毁了后者士兵的士气。

萨克森人没有经过任何严肃的抵抗就一哄而散,溃不成军,败退下来的萨克森军队竟然还抢劫了瑞典军后方营盘的辎重。

但营盘的留守部队,原本不是瑞典人,而是德意志各邦的雇佣兵,此时他们见势不妙也迅速溃败而去。这样一来,开战不久,古斯塔夫二世一下子就丧失了三分之一的力量,从兵力优势变成了劣势,更糟糕的是,他的左翼完全赤裸,帝国可以从左翼的空隙卷击瑞典全军。蒂利伯爵本人是身经百战的老将,自然一眼就看出这个机会,于是下令从战线中央调主力向突破口移动,准备一举击溃敌方战线。但是帝国军队没有预备队,蒂利伯爵必须把中央的方阵步兵集结起来投入突破口。

但在萨克森人遗弃的阵地附近,依然有几个营在坚持战斗。在这个危机时刻,瑞典军队在体制和士兵素质上的优越性完全体现出来了。古斯塔夫一直位于右翼骑兵的预备队位置。在得知萨克森人的溃败后,他马上下令第二线的2个步兵团,赶去增援。当帝国军右翼还在分头追击、整队时,训练有素的瑞典人,已经以最快速度完成了全线向左转的机动。原本位于这个位置的瑞典与黑森骑兵,则在完成了掩护任务后,重新退到了第二线步兵的左翼。

布赖滕费尔德战役

瑞典军队的高度机动性和灵活的编制使得瑞典人迅速完成阵型转化,堵住了帝国右翼的攻势

等到帝国军右翼开始进行缓慢的包抄,2个瑞典步兵团已经严严实实的挡住他们的去路。原本使用荷兰式6排轮射的步兵,在军官号令下,将队列急速合并为3排。第一排士兵蹲下,第二排士兵半蹲,第三排士兵战例。三排火枪手,同时向对面的帝国军射击。伴随硝烟吹起,大批没有心理准备的帝国雇佣兵在密集弹幕下倒地,整个帝国军右翼的攻势被瞬间遏制。这种革命性的火力密集战术,就此被称瑞典的敌人们称为“古斯塔夫的雷霆”。

更让帝国军意料不到的是,恢复常规队形的瑞典火枪手,又迅速开始轮射。这些大都来自瑞典乡村的农民和乡绅子弟,在自己的家乡就一直接受定期的军事训练。在被招募到远征海外的军团后,成为了拿军饷的职业化军队。这样的出生,远非入伍后才集中突击训练的萨克森人所能比拟。之后的几小时内,正是这些瑞典士兵,死死顶住了帝国军方阵的数次攻击。原本位于第一线左侧的1个步兵团,也顺势左转,成为了第二条战线的右翼。如果不是训练有素,这样的在重压下的战场机动,根本无从谈起。

这时帝国军左翼的精锐骑兵,还在同瑞典人周旋。虽然他们在近身战中压制了装备简陋的瑞典骑兵,却也在追击中遭到迎头痛击。古斯塔夫改革后的瑞典骑兵中队,都配属了火绳枪排。这些火枪手在交战前,躲避在骑兵身后。等到骑兵后撤,他们就从占据各队骑兵间的空隙位置,以连绵的轮射火力打击帝国骑兵。被火力遏制的帝国骑兵,很快又遭遇了重组后的瑞典骑兵反击。

在整场战役中,帝国军的左翼骑兵一共发起了7次冲锋,却都被不断交替重组的瑞典骑兵打了回去。位于第二线位置的瑞典骑兵预备队,则在一线部队与敌人缠斗时,适时的从两翼迂回。现在,帝国骑兵必须同时面对敌人从正面三个方向的攻击。当古斯塔夫亲率的最后一支预备队杀到,帝国军的精锐骑兵队也只能撤离战场。

正是瑞典右翼骑兵的努力,帮助他们在一线的三个步兵团,顺利完成了向左前进的战场机动。他们在第二线部队顽抗帝国右翼时,也顺势形成了对提利部队的左翼包抄。他们依然以后者所无法想象的素质,迅速完成整队,投入战斗。

正是瑞典右翼骑兵的努力,帮助他们在一线的三个步兵团,顺利完成了向左前进的战场机动。他们在第二线部队顽抗帝国右翼时,形成了对蒂利伯爵的左翼包抄。

布赖滕费尔德战役

帝国左翼骑兵战败后,帝国军左翼已被瑞典人包抄

帝国军的一些部队,可以利用纵深厚度,在肉搏中击溃当面的敌人。但瑞典每个步兵团都是以两线布置,身后还有骑马机动的龙骑兵协助。所以,总有足够的预备队来填补空缺。他们的火枪手已经将子弹和每次发射所需的火药,统一装在一个个纸质的弹药包内,填装速度大大提升,火力延续性远胜帝国军队。甚至于每个营还专门配备了4门小型火炮,以便以更猛烈的火力来打击大纵深的帝国军。

经过数小时的厮杀,胜利的曙光终于在最后时刻垂青了更努力的瑞典人。他们不仅在步兵交战中,压制了经验丰富的帝国军步兵。炮兵们也及时建立了新的阵地,开始向西班牙方阵,猛烈射击。

击溃帝国左翼骑兵的古斯塔夫,亲自率领麾下的骑兵队,夹击帝国军步兵的左翼。另一支骑兵部队,迂回攻击了依然留在原先位置上的帝国军炮兵阵地。守军原本以为战斗已经结束,在疏于防范中被迅速驱逐。瑞典人在夺取了他们的大炮后,马上调转方向,射击帝国军的步兵方阵。

布赖滕费尔德战役

蓝色为古斯塔夫二世的新教联军,红色为帝国军

一直位于最后方位置的蒂利伯爵,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全军的控制。在看到炮兵阵地被夺取后,这位老将意识到大势已去,下令全军撤退。在他与自己的骑兵亲卫队离开时,十几个营的帝国步兵营,依然在瑞典人的交叉火力中,损失惨重。最后利用后者的精疲力尽,才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噩运。

尽管帝国军队败局早定,但是其中的四个老兵军团依旧沉稳冷静。他们边战边撤,依靠惊人的战斗力,在瑞典军队的攻击下,维持阵型一步步撤到战场边缘的森林,苦战至夜晚,只剩下600人幸存。

战役结果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所率领的新教联军,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以5500多人的损失,杀死了近8000名帝国军士兵,俘虏6000人,另有3000名帝国军士兵。在这次战役中,双方的左翼各自都被击溃,但是古斯塔夫二世改革后,瑞典军队的机动性、纪律性、组织结构灵活性都更胜一筹,加上古斯塔夫的指挥才能,弥补了友军崩溃的后果。本来如果换了其他的军队,这场战役可能就是以失败告终了。可以说,这次会战,是瑞典军事体制的胜利。

这场战争改变了三十年战争初期帝国军势如破竹的局面,使得战局开始向有利于新教阵营的方向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坦什布赖战役
参考来源Burgess,GlynnS.,WarfarebetweenHenryIandRobertCurthose,accordingtoWace,David,CharlesWendell.RobertCurthose,DukeofNormandy.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1920.pp.171-176,pp.245-248H.W.C.Davis,AContemporaryAccountoftheBattleofTinchebrai,TheEnglishHistoricalReview,Vol.24,No.96(Oct.,1909),pp.728-732;Correction,TheEnglishHistoricalReview,Vol.25,No.98(Apr.,1910),pp.295-296
· 德赖斯·梅滕斯
俱乐部生涯早期生涯出生于比利时鲁汶的梅滕斯于1996年加入了已解散的皇家鲁汶足球俱乐部(英语:K.StadeLeuven)的青训营。安德莱赫特的球探于当地注意到他,最终于1998年给予他机会转投安德莱赫特的青年军。他于安德莱赫特青年军中效力了五年,直至2003年,俱乐部的教练团放弃他,认为梅滕斯身材过于矮小,身体素质亦无法在职业赛事中比赛。其后,梅滕斯转投另一支比利时俱乐部真特的青年军。效力两季后,他于2005-06赛季被外借至阿尔斯特(英语:SCEendrachtAalst),梅滕斯于比利时足球丙级联赛有着突出的表现,赢得当届比利时足球丙级联赛最佳球员。真特的教练团与安德莱赫特的教练团持有相似的意见,仍然对梅滕斯过于瘦弱的身躯未有信心,因此于次季再一次被外借,目的地为荷兰足球乙级联赛俱乐部阿高夫。阿高夫2006年7月1日,梅滕斯外借加盟已在2013年解散的俱乐部阿高夫一季,外借合约亦设有...
· 欧赖战役
参战军队布卢瓦的查理的法国-布列塔尼军左翼欧塞尔伯爵,右翼贝特朗·杜·盖克兰,中央布卢瓦的查理,每个部队大约有1000名官兵。约翰五世的盎格鲁-布莱顿军左翼奥利维埃·德·克利松(OlivierdeClisson),右翼英国罗伯特·诺尔斯(RobertKnolles),中央约翰五世和英国约翰·钱多斯,休·卡夫利一个重要的预备军,随时准备进行干预。结局英军的大胜以及布卢瓦的查理战死,决定了布列塔尼公国的归属。借由英法签订的一项和约,英军联盟的约翰五世,于隔年(1365年)继承了布列塔尼公爵,并获得法国的承认。但是,和约也规定约翰五世必须向法王查理五世送交人质,这说明英国的军事胜利,被法国漂亮的外交胜利给扭转。
· 布拉姆·范费尔德
生平生于荷兰祖滕沃德-莱因代克(Zoetenwoude-Rijndijk)。1922年离开荷兰,再没有回去,其后在德国住了几年。1922年画作受到收藏家EduardH.Kramers欣赏。Kramers一直赞助范费尔德在德国学习的费用。不久后他展开旅行:1924年:巴黎1929年:科西嘉岛1932年:马略卡岛1936年:回到巴黎1937年,他遇到塞缪尔·贝克特,并成为好友。40年代末,他和Braque、毕加索和米罗举行了画展。1965年离开巴黎,往瑞士定居。1981年逝于法国GrimaudHauteProvence,享年86岁。艺术史学家认为他将1950年代和60年代的美国抽象画和COBRA画家连系了起来。绘画风格他的画一般笔法较粗。抽象画:偏向使用光亮和暖色系的色彩,例如红、黄和橙。常使用线条。笔触有重叠。静物:主要画水果和植物。颜色的使用更为理性,多采用有对比的色彩。人物:偏向使用对比...
· 坦谢布赖
人口坦谢布赖人口变化图示参见奥恩省市镇列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