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充县
历史沿革
西充县在禹贡时代,是梁州的疆域。
周代,为雍周地。
春秋时代,为巴国属地。
战国时代屈服于楚武力之下,后为秦所灭。
秦灭六园,一统神州后,在巴国的故地设置巴郡,西充遂为巴郡的辖地。
汉灭秦后,隶属于巴郡的充国县。当时的充国县,包括今阆中、南部、西充,南充等地,
东汉永元二年(90年),阆中分出,其余的南部、西充,南充等地,仍为充国县,置县治于今南部县楠木公社。东汉初平四年(193年),又从充国县中,分出南充国县,充国县只有今南部、西充属地了。建安六年(201年),把巴郡改置为三个巴郡:一即巴西郡、巴东郡和巴郡,即 三巴 。充国县属巴西郡。
蜀汉的章武元年(221年),把充国县改为西充国县,仍属巴西郡。
南北朝时代,又把西充国县,改为西国县,属南岩渠郡。西魏大同元年(535年),又把西国县,改为晋城县,县洽设于晋城镇(即今县址),仍属南岩渠郡。
唐代的武德四年(621年),把晋城县改为西充县,属梁州管辖。
宋代,西充的设置和隶属,与唐代基本相同。到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把西充县改属顺庆府管辖。
元代,西充的设置和隶属与南宋基本相同。
明代的洪武十年(1377年),撤销西充县建置,并入南充县。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又恢复西充县建置,仍属顺庆府管辖。
清代,西充的建置与明代洪武十三年后相同。属川北道、顺庆府管辖。
民国时代,西充县的建置与清代基本相同。民国三年(1914年),把川北道改为嘉陵道,西充县属嘉陵道管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废道,又改为四川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西充县即属四川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川北行署,西充即属川北行署南充专区(驻岳池县)管辖。
县域沿革
1952年1月15日川北行署【民政字第0058号】指示:
1952年2月2日川北行署【民政字第0153号】函,盐亭县双江乡二、三、四、五、六等5村划归西充县。
1952年9月1日内务部【内民字第410号】批复,西充县文井、壁山2乡划归蓬溪县。
1952年10月17日内务部【内民字第540号】批复,南充县扶君乡1个村划归西充县。
1953年6月26日南充专署【民财字第0180号】通知,南部县新南乡两组划归西充县中心乡。
1953年8月8日四川省政府【府民字第1002号】批复,盐亭县东岱乡划归西充县。
2006年7月13日,四川省政府(川府民政[2006]37号)批准同意西充县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撤销观音、木角、群德3个乡,将原观音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晋城镇,将原群德、木角2个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常林乡。
2013年7月24日,四川省政府(川府民政[2013]18号)批复同意撤销莲池乡,设立莲池镇,辖原莲池乡所属行政区域。调整后,全县辖16个镇、28个乡。
行政区划
西充县辖
16个镇:晋城镇、太平镇、大全镇、仙林镇、古楼镇、义兴镇、关文镇、凤鸣镇、青狮镇、槐树镇、鸣龙镇、双凤镇、高院镇、仁和镇、多扶镇、莲池镇
28个乡:常林乡、占山乡、宏桥乡、金泉乡、华光乡、金源乡、岱林乡、李桥乡、中岭乡、西碾乡、紫岩乡、复安乡、观凤乡、青龙乡、双洛乡、义和乡、罐垭乡、中南乡、双江乡、凤和乡、东岱乡、同德乡、祥龙乡、车龙乡、扶君乡、东太乡、永清乡、金山乡
辖区居民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西充县常住总人口513746人,其中:晋城镇102325人,太平镇12262人,大全镇10749人,仙林镇10257人,古楼镇13552人,义兴镇17979人,关文镇8321人,凤鸣镇9721人,青狮镇12739人,槐树镇11040人,鸣龙镇12426人,双凤镇16662人,高院镇12846人,仁和镇12359人,多扶镇16188人,常林乡21214人,占山乡10987人,莲池乡6897人,宏桥乡6413人,金泉乡7634人,华光乡8323人,金源乡9457人,岱林乡6702人,李桥乡7223人,中岭乡7984人,西碾乡7328人,紫岩乡8625人,复安乡5414人,观凤乡7651人,青龙乡7250人,双洛乡5995人,义和乡5696人,罐垭乡9456人,中南乡4474人,双江乡6098人,凤和乡7174人,东岱乡7858人,同德乡7632人,祥龙乡8010人,车龙乡13574人,扶君乡5878人,东太乡10725人,永清乡7294人,金山乡5354人。
公路交通
国道
高速公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