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姚江学派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68
转发:0
评论:0
学派创始人姚江学派的创始人是明代大儒王守仁,王守仁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之一,其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是《传习录》,由其门人所辑,在中国及日本都有很大传播。王守仁也是一位教育家,其生前教学活动遍及浙江,贵州,江西等区域。王在世时门徒众多,上至明廷重臣,中有地方官员士绅,下至贫民百姓农民商贾。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以“师承地域为界”,将阳明学派分为浙中王学、江右王学、南中王学、楚中王学、北方王学、粤闽王学、泰州学派等。王守仁因曾筑室于故乡阳明洞讲学,故世称为“阳明先生”,他的一系列讲学活动促进了儒家思想在平民中的传播(包括他自己的思想);他在贵州的讲学活动亦很大促进了当时当地文教事业的发展。黄宗羲认为,“姚江之学,惟江右为得其传,......阳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王亦以军功政事著称于世,故其亦集政客和军事家于一身,著名的军事活动有三平江西匪乱,平宁王叛乱,平两广少数民族起义,挽救了...

学派创始人

姚江学派的创始人是明代大儒王守仁,王守仁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之一,其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是《传习录》,由其门人所辑,在中国及日本都有很大传播。

王守仁也是一位教育家,其生前教学活动遍及浙江,贵州,江西等区域。王在世时门徒众多,上至明廷重臣,中有地方官员士绅,下至贫民百姓农民商贾。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以“师承地域为界”,将阳明学派分为浙中王学、江右王学、南中王学、楚中王学、北方王学、粤闽王学、泰州学派等。王守仁因曾筑室于故乡阳明洞讲学,故世称为“阳明先生”,他的一系列讲学活动促进了儒家思想在平民中的传播(包括他自己的思想);他在贵州的讲学活动亦很大促进了当时当地文教事业的发展。黄宗羲认为,“姚江之学,惟江右为得其传,......阳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

王亦以军功政事著称于世,故其亦集政客和军事家于一身,著名的军事活动有三平江西匪乱,平宁王叛乱,平两广少数民族起义,挽救了明王朝的统治。

学派代表人物

明代:

王守仁,学派创始人

钱德洪,王守仁的学生

王龙溪,王守仁的学生

明末清初:

朱舜水

黄宗羲(亦属“浙东学派”、“浙东史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该学派知名学者较多,另有徐爱、薛侃、朱节等七十余人。

学派代表著作

《王文成公全书》共三十八卷

《传习录》

《大学问》

学派主要学术思想

“心即理”,“心外无理”和“心外无物”

提出并阐发天下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此说亦属主观唯心主义。

王守仁在“格物”论上与朱熹有很大分歧,王认为“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 “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致良知”

“致良知”与王守仁的格物新说有较大联系(逻辑关系),因王守仁认为“正物即正心”,故其认为“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鉴于王守仁较为详细的阐发,“致良知”说也有道德伦理学说的一面。

“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

程朱理学偏重“知”,认为“知先于行”;宋朝的永康学派,永嘉学派则偏重于“行”,而王守仁倡导“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

“人人皆可成尧舜”

姚江学派认为,即使是像街头巷尾的平民百姓,市井江湖买卖的商贾那样处在社会底层的人只要通过不懈的学习实践,也能成为尧舜那样贤明的圣贤。对此说的阐发为王学及儒家思想在平民间的进一步广泛传播起了很大作用,儒家思想进一步世俗化。

“君子之学,唯求其是”

讲的是做学问的道理。

“士农工商业异道同”

此说亦被称为“新四民论”。士农工商,古谓四民;此前儒家盛行“社会地位”高低位序为士、农、工、商,作为“工”和“商”,他们的社会地位是比较低的,王守仁认为士农工商只是“职业”分工不同,但他们的“道业”是相同的,他第一次把工商阶层的社会地位提升到和士农并驾齐驱的高度。这也是一种重商思想。

“四句教”

即王守仁晚年所述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一般视此四句为王对其大半生学术思想的概括性论述。对四句教的理解,后学多有争辩,莫衷一是。王守仁的得意门生钱德洪和王龙溪等都有各自的理解阐述。

影响

姚江学派门徒众多,其学说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对当世影响极大,对后世的清代也有巨大影响。

姚江学派建立起一个庞大复杂的心学体系,成为古代中国乃至东亚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最高峰。姚江学派自建立之后,在中国及日本都派生出了很多心学流派。

姚江学派的思想还进一步影响了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日本的武士道在德川幕府时期因融入了朱舜水,阳明学的思想成果而进一步成熟。日本之“水户学”亦受很大影响。明治维新时期,阳明学为日本显学之一,日本很多兵家政要为阳明学信徒,如西乡隆盛等等。

评论

“自姚江指点出‘良知人人现在,一反观而自得’,便人人有个作圣之路。故无姚江,则古来之学脉绝矣。”(黄宗羲语)

“余姚以区区一邑,而自明中叶迄清中叶二百年间,硕儒辈出,学风沾被全国以及海东。阳明千古大师,无论矣;朱舜水以孤忠羁客,开日本德川氏三百年太平之局;而黄氏自忠端以风节厉世,梨洲、晦木、主一兄弟父子,为明清学术承先启后之重心;邵氏自鲁公、念鲁公以迄二云,世间崛起,绵绵不绝。……生斯邦者,闻其风,汲其流,得其一绪则足以卓然自树立。”(梁启超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浙江余姚市姚江励氏溯源
唐朝容州都督厉文才(一世)五世孙厉元(791~868),登太和二年进士第,历任澧州、荆州刺史,后为监察御史、朝议大夫、殿中侍御史,立朝有风节。帝赐骢马还乡。官终侍御史。代表作品《送顾非熊及第归茅山》《送黄晔明府岳州湘阴赴任》《寄婺州温郎中(时刺睦州)》《相和歌辞。从军行》《缑山月夜闻王子晋吹笙》《从军行》《元日观朝》。厉元(五世)长子厉自南(六世),约850年生人,在唐僖宗光启已巳年(885年)考中进士。这时长安荆棘满城,狐兔纵横,朝廷号令所行,仅河西、山南、剑南、岭南数十州而已。东阳家谱也记载厉自南支外迁。这以后厉自南应该在京城长安附近任职,唐僖宗真正统治的地盘已经很小了。厉自南的儿子厉应之,随父亲生活,并于后唐明宗李嗣源(867-933年)长兴年间,932年生下了儿子厉持(七世),这时以到了后唐(923~936)时期,后唐在今重庆、武汉、安徽阜阳、安徽蚌埠、江苏淮安一线以北;北京密云、...
· ​姚江倪氏迁姚始祖倪思
姚江倪氏迁姚始祖倪思,字正甫,号齐斋,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致仕后自湖州吴兴迁居余姚,住武胜门内“雪昼堂”,卒葬贺溪之南籁山(此贺溪非梁弄贺溪,在今余姚城东穴湖)。姚江倪氏后裔中最著名的当推倪宗正。倪宗正,字本端,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迁兵部武选司员外郎。正德年间,以言事廷杖,贬太仓知州,累官至南雄府知府。后告假回籍养伤,在“雪昼堂”东翻建新楼,取名“清晖佳气楼”,与王阳明出生地“瑞云楼”隔碧溪河南北相对。卒赠学士,谥文忠。撰有《倪小野集》22卷。今嵊州、新昌境内,也分布有姚江倪氏后裔。
· 浙江余姚毛姓
相传毛姓出自姬姓,为上古后稷苗裔,周文王第九子叔郑就封毛国,遂以国为氏。据浙江余姚市公安局2012年6月统计,全市户籍人口中有毛姓12627人,居各姓人口第十六位。全市带毛字的地名有近20个,直接冠名“毛家”的自然村则有6个。余姚毛姓主要聚居于阳明街道,迁姚始祖毛度,字叔度,汴梁陈留人,生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后随宋室南迁,于绍兴元年(1131年)中进士,累迁侍御史兼左司谏。因劾秦桧和议而谪余姚县丞,遂家于县城龙泉山之东邓巷口。此后至南宋灭亡,毛度子孙累世簪缨,官宦延绵。毛度的次子毛伦,字谨伦,由进士官至礼部郎中。毛伦的长子毛举明,字宝章,由荐举历升大理卿,御史中丞,四川提刑观察使。毛举明生两子,长子毛遇时,字鸿乘,由荐举任湖广醴陵县丞;次子毛遇顺,字鸿甫,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进士,由御史迁大理寺正卿。因毛遇顺弹劾不避权威,为南宋著名直臣,理宗皇帝曾书其名于御屏,还在邓...
· 江苏省姚锡华
姚锡华(1804—1876),字曼伯,号宝庵,室名怡柯草堂。江苏上元(今南京市)人。清代诗人。举道光十二年乡试,二十一年成进士。以知县分发山东,历摄新城、长山知县。工诗文。着有《怡柯草堂诗钞》。
· 浙江余姚戚氏
相传春秋时卫大夫孙林父,因食采于戚,遂以戚为氏。据浙江余姚市公安局2012年6月统计,全市户籍人口中有戚姓5399人,在各姓人口中排名第44位,主要聚居于临山镇湖堤村一带。余姚戚姓始祖戚亚卿,世居河南汴梁之河北陈桥,南宋末年任职工部。临安失守后,携家从端宗出奔航海走建安(一说运御用精粮赴建宁),途中遇风舟覆,仅戚亚卿以身免,漂泊至余姚凤山岸侧,里名湖地(今临山镇湖堤村),有张姓者援之,遂联为姻而家焉,世称湖地戚氏。湖地戚氏在明代时即以人口众多而誉为姚北巨族。戚亚卿生子三。长子戚玺一侍养左右;次子戚玺二失详,或云徙居上虞永和;三子戚玺三入赘长泠魏氏(今马渚镇长泠江村),称老三房。戚玺一之子戚观甫后客居孝陵卫,其孙辈中,戚孟堡迁居台州;戚仲堡回迁湖堤故里,衍为大房、二房、三房、四房,大房又衍士支、彬支、保支、学支、天支;戚殷堡留居南京守业,称南房。明清两代,湖地戚氏阖族共出进士14人,但均非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