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靺鞨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26
转发:1
评论:0
历史靺鞨在周代、秦朝到西汉时称为肃慎,东汉至魏晋时称为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各部分布在今长白山以北,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广大地区,东临日本海。汉以来臣属扶余国(挹娄是在黄初中脱离扶余),自北魏延兴五年(475年)勿吉遣使到北魏朝贡后,与中原关系日益紧密,并逐渐兴盛起来。包括扶余、高句丽、百济在内五十余国遣史向北魏朝贡。478年,勿吉人曾朝贡北魏,要求准许其和百济配合,南北夹攻高句丽。北魏朝廷以三方都是自己的藩属,令彼等“宜共和顺,勿相侵扰”。勿吉听从北魏朝廷的谕令,停止对高句丽的进攻。公元493年(北魏太和十七年),勿吉灭亡邻近的扶余,领土扩展到伊通河流域松辽平原的中心,为东北一支强大势力。高句丽灭亡后,唐统治了高句丽之前在东北控制的土地,部分粟末靺鞨人、白山靺鞨人和高句丽人被移居至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一带。后唐代设营州上都督府与饶乐都督府,掌管东北边疆民族事务。公元696年(武则...

历史

靺鞨在周代、秦朝到西汉时称为肃慎,东汉至魏晋时称为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各部分布在今长白山以北,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广大地区,东临日本海。

汉以来臣属扶余国(挹娄是在黄初中脱离扶余),自北魏延兴五年(475年)勿吉遣使到北魏朝贡后,与中原关系日益紧密,并逐渐兴盛起来。包括扶余、高句丽、百济在内五十余国遣史向北魏朝贡。478年,勿吉人曾朝贡北魏,要求准许其和百济配合,南北夹攻高句丽。北魏朝廷以三方都是自己的藩属,令彼等“宜共和顺,勿相侵扰”。勿吉听从北魏朝廷的谕令,停止对高句丽的进攻。

公元493年(北魏太和十七年),勿吉灭亡邻近的扶余,领土扩展到伊通河流域松辽平原的中心,为东北一支强大势力。

高句丽灭亡后,唐统治了高句丽之前在东北控制的土地,部分粟末靺鞨人、白山靺鞨人和高句丽人被移居至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一带。后唐代设营州上都督府与饶乐都督府,掌管东北边疆民族事务。

公元696年(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营州都督赵翙侵侮契丹部落,激起契丹、靺鞨各族不满。契丹酋长大贺窟哥之孙松漠都督府都督李尽忠和内兄孙万荣叛唐,杀营州都督赵翙,占据营州。徙居营州一带的靺鞨人、高句丽人也参加了李尽忠的反唐起义。武则天为了分化反唐队伍,封靺鞨酋长乞四比羽为许国公,封粟末靺鞨部落首领乞乞仲象为震国公,赦免其反唐行为。乞四比羽拒绝接受。后乞乞仲象与乞四比羽率领靺鞨人与高句丽人,趁唐王朝营州被攻占、无暇顾及,且靺鞨故地统治空虚的时机,率军离开营州,东渡辽水(辽河),返回故地。武则天命令契丹降将李楷固率兵追击,斩杀乞四比羽,途中乞乞仲象去世。

乞乞仲象之子大祚荣,为人骁勇,善于用兵,他团结了契丹人与高句丽人,将李楷固战胜于天门岭,李楷固失败而归。

公元698年(圣历元年)入侵唐王朝,占据了妫州、檀州、定州、赵州,契丹叛唐,重新依附于,由此唐帝国中原通往东北地区的道路被阻断。大祚荣趁机率领靺鞨人与高句丽人向东进军,回到了太白山(长白山)东北的坡奥娄河(牡丹江)上游一带,这一带原为挹娄故地。大祚荣在东牟山下筑城为居,建立靺鞨人最初的都城“旧国”(今吉林省敦化市敖东城)。

同年,大祚荣自立为“震国王”,仍称“靺鞨”。

公元713年,唐玄宗赐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大祚荣遂将国名“靺鞨”更改为“渤海”,以忽汗州(号“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市西南东京城)为上京,史称“渤海国”。

族情

靺鞨各部发展不平衡。南迁的白山、粟末、伯咄、安车骨四部较留守肃慎故地的拂涅(来自沸流)、号室、黑水三部先进。同时两大分支在风俗文化等方面已存在明显差异。

粟末部在最南,较先进,居粟末水(今第二松花江)流域,常附属高句丽。隋炀帝即位初,首领突地稽率部千余户降,移居营州(今辽宁朝阳)。其后,由原高句丽贵族的粟末靺鞨人为主体、联合高句丽族建立的渤海政权强盛,除了黑水部其余靺鞨皆附属于渤海。曾经有靺鞨到出羽国与北海道。

黑水部在最北,农业经济发展较慢,分十六部,以勇健著称,常与高句丽和渤海征战。唐开元十年(722年),黑水部酋倪属利稽入朝,唐玄宗任为勃利州(今俄国伯力)刺史。后在其境置黑水军,又于其最大部落内置黑水都督府,仍以首领为都督。其余各部隶都督府,设州,首领为州刺史,唐派长史监领之。十六年,唐赐其都督姓李,兼黑水经略使,隶幽州都督。后来黑水靺鞨改称为“ 女真 ”。

靺鞨以农业经济为主,多粟、麦、穄,善养猪,富者多至数百口,亦从事狩猎。各部首领称“ 大莫弗瞒咄 ”(大酋长,莫弗即是满州语的玛法,长老的意义),不相统属。其俗多穴居,妇女服布裙,男子衣猪皮。

役属高句丽的是白山部与一部分粟末,明永乐年间奴儿干都司头人阿哈出是胡里改人,挹娄后人。

轶事

法国学者伯希和一度认为此部落是东罗马帝国史料中的木乞里部,包庇了大量柔然人。俄罗斯科学家说他们的面部非常扁平,接近东亚人种的极限,他们对乌尔奇人与那乃人形成影响最大。最近他们的是黄种人西伯利亚型:如尼夫赫人,科里亚克族(特别是古亚细亚人种尤卡吉尔人)。勿吉与肃慎,挹娄是同种异族,婚丧习俗不同,而不是同一民族不同时代不同称呼。

沃沮与勿吉

中国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金毓黻先生主张“靺鞨,当亦为沃沮、勿吉之音转”,即勿吉与靺鞨音同,是不同时期的不同汉字标音。金毓黻先生认为朝鲜半岛北部的沃沮即勿吉,又分北沃沮(黑水等部)、东沃沮(白山等部),东女真当即古代东沃沮的后裔。此指东女真即曷懒甸女真,为唐以前沃沮的后裔。此观点认为朝鲜半岛北部的沃沮即勿吉,为女真人的族源之一。

真正的通古斯应是勿吉、靺鞨,该名称被认为语今日之乌德盖族(Udege)之族名同源,而该族又处于南北通古斯之交界,以"勿吉"一名的古音/mudged//vudged/及"靺鞨"/modged/(唐初本写作靺羯/ㄐㄧㄝˊ/,后改作靺鞨。故本应读作/ㄇㄛˋㄐㄧㄝˊ/,而非今日之官方读音/ㄇㄛˋㄏㄜˊ/)来看,通古斯民族应于隋唐前迁徙至今日的黑龙江流域并且定居,并自此开始分化出南北通古斯(见胡增益著"鄂伦春语研究")。

在有关女真族起源的说法中,韩国学者李丙焘和日本学者三上次男主张渤海的强制移置说。三上次男以为黑水一带诸部族是渤海武王(大武艺,719-737年在位)末期的被征服人民,以后黑水部被强制移民到渤海南京南海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清津市,一说在咸兴)附近,随着新罗后期国势的衰微,逐渐往南迁移。如此,则在黑水部真移置于渤海南京附近以前,后来曷懒甸女真所据的原汉四郡地区,可说是一片无人地带。后来高丽太祖的开拓地区也是女真尚未占据的原汉四郡地区。

相关条目

渤海人

渤海国

靺鞨七部

注释

^ “靺鞨”,拼音: Mòhé(音同“莫合”)或 Mòjié(音同“勿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白山靺鞨
参阅靺鞨女真注释^“勿吉国在高句丽北,一曰靺鞨。邑落各自有长,不相总一。其人劲悍,于东夷最强,言语独异。常轻豆莫娄等国,诸国亦患之。去洛阳五千里。自和龙北二百余里有善玉山,山北行十三日至祁黎山,又北行七日至洛环水,水广里余,又北行十五日至太岳鲁水,又东北行十八日到其国。国有大水,阔三里余,名速末水。其部类凡有七种:其一号粟末部,与高丽接,胜兵数千,多骁武,每寇高丽;其二伯咄部,在粟末北,胜兵七千;其三安车骨部,在伯咄东北;其四拂涅部,在伯咄东;其五号室部,在拂涅东;其六黑水部,在安车骨西北,其七白山部,在粟末东南。”^营州可能是迁地之一。
· 粟末靺鞨
史书中的粟末部肃慎(挹娄)人曾与高句丽发生冲突而高句丽将肃慎六百余家迁往夫余南乌川。《晋书·肃慎传》说:“肃慎一名挹娄,在不咸山(今长白山)北。”晋朝时挹娄人已到达今延边地区。又据考古界提供的资料看,高句丽于东晋时期在今延边地区的东南部修筑了为防备挹娄人南侵的“边墙”、“长城”,其中一段位于珲春平原北部山丘上,东自哈达门乡太平村西山始,向西延伸横跨珲春北部山区,直到英安乡关门咀子西山,总长约25公里;另一段位于和龙和延吉市北部山区,西自和龙八家子镇丰产始,东至龙井长安镇鸡林北,总长100余公里。挹娄人晋朝时已经控制今延吉、珲春以北地区。挹娄发展到南北朝的勿吉时期。据《魏书·勿吉传》载,在公元475年(北魏延兴五年、高句丽长寿王六十三年)勿吉就已夺取了“高句丽十落”,并密谋与百济“从水道并力取高句丽”。“高句丽十落”今珲春和延吉市地区。勿吉人已对高句丽在图们江流域的统治区发起了进攻。勿吉与百...
· 黑水靺鞨
社会风俗黑水靺鞨人编发,缀野猪牙,以雉尾为冠式,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中。“有车马,田耦以耕,车则步推,有粟麦。”黑水靺鞨人善射猎,用石镞,普遍养猪,富有人家养猪可达数百口。黑水部各部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较先进的部落已出现贫富分化,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外交6世纪末黑水靺鞨,粟末靺鞨与高句丽公元622年(唐武德五年),黑水部大酋长(渠长)阿固郎前往长安,与唐通好,这是见于记载的黑水部第一次派使前往中原。相关条目女真粟末靺鞨
· 粟末靺鞨—渤海篇
渤海国是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以隋末唐初先后迁居今辽宁省朝阳地区的两批粟末靺鞨人和部分“高丽余种”为基础建立的国家。后来,高丽国的“逋残”,以及靺鞨伯咄、安车骨、号室等部的遗民都归顺渤海,也成了渤海国的主要居民。他们在长期共同劳动和生活过程中,逐渐凝聚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史称之为渤海人。渤海又在发展进程中,用武力征服了黑水靺鞨的虞娄、拂涅、铁利、越喜等部,并把他们纳入自己的行政管辖下;但这些部族,直到渤海国灭亡,始终保持着原有的称号,未成为渤海共同体的成员。渤海国的建立,是粟末靺鞨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高丽和唐王朝对粟末靺鞨的影响与民族压迫,起了加速其建立的作用。前面谈到,靺鞨族至唐初,众多的部落结成了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两个部落联盟,如果没有外来影响,他们也会随着自身内部的发展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就在这两个部落联盟形成的前后,发生了两件促进粟末靺鞨历史发展的事件:一是前述突地稽等八部不愿屈服于...
· 天门岭之战:契丹与粟末靺鞨的对决
自南北朝以来就有大批靺鞨部族迁往内地,尤以幽州、卢龙为最多。据《北蕃风俗记》记载:隋代开皇年间粟沫靺鞨与高句丽发生战争,粟沫部败北。为避高句丽兵祸,酋长突地稽率矢赖、窟勒突、悦稽蒙、越羽、布忽赖、普稀、布布括利八部近两万靺鞨人放弃夫余城(今吉林省吉林市)内迁至辽西柳城(今辽省宁阜新市东南)。唐初武德年间粟沫靺鞨乌素古部内迁辽西慎州(今辽宁省建昌)。628年又有粟沫靺鞨愁思岭部内迁辽西黎州(今河北省抚宁)。唐灭高句丽后大搞强制移民,因此又有大量曾经臣服于高句丽的粟沫靺鞨、白山靺鞨被驱至营州一带,而渤海大氏即在其中。约到696年之前幽州以东辽河以西的靺鞨人口已达6万人以上。696年秋营州之乱爆发,李尽忠自号无上可汗屡破唐廷官军,一时声威赫赫。居于辽西一带的靺鞨各部与高句丽遗民自然不得不臣服于李尽忠,为其马首是瞻。当时营州的靺鞨酋长大.乞乞仲相,乞斯比羽先后率部臣服叛军,李尽忠还加封大.乞乞仲相...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