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魏延

魏延(?-234年),字文长,荆州义阳郡人,三国时期蜀汉前中期重要将领、军师,作战英勇、并有将略、屡立战功,深得蜀主刘备信任、丞相诸葛亮重用。于诸葛亮北伐时期出任前军师,主理北伐时前线战事之决策。

魏延简介资料
刘备→刘禅
荆州义阳郡
(约)150 年
东汉→蜀汉
魏延墓传说以“魏延墓在汉中城北门外石马乡”最为流行。如今此古墓已经不存在,但古墓前尚余两座石马跪姿,一残破、一完整,故此地被称为“石马乡”,两匹石马已在1973年被移送汉中市博物馆保存
梦麒麟: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魏延被任为前锋,驻扎在十里之外,一日梦到自己头上生角,于是请赵直解梦,赵直说:“麒麟有角而不用,这是敌人即将不战自破的征兆啊!”等魏延离开后却对其他人说:“角这个字拆开来看就是刀下用,在头上用刀,其凶甚矣。”、反骨之相:源自罗贯中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该书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昇,孙仲谋大战张文远”写关羽取长沙时,因黄忠没有用百步穿杨之箭射杀他,被太守韩玄推下问斩。正在这当紧时刻,账外闪进一将,手起刀落斩杀韩玄救了老将黄忠。这人正是以后蜀汉名将魏延。然而,当关羽引魏延归来时,孔明却“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刘备问何故,孔明说:“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 ……故而斩之”。之后魏延在刘备力保之下保全了性命,并获得重任,但与诸葛亮之间早已心生嫌隙。直到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反了,马岱受军师遗命于军前斩之
文长
牙门将军|镇远将军|汉中太守|督前部|丞相司马|迁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前军师
南郑
南郑侯
汉中石马坡(中华人民共和国)
234 年
一部曲→牙门将军→镇远将军/汉中太守→镇北将军/丞相司马→前军师、假节、征西大将军
《三国志》言:“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陈寿:“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以勇略任,并咸贵重。平日诸将素不同,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诸葛亮死后与杨仪争夺军权为杨仪所杀
魏延相关文献
魏延
生平重镇之将211年,魏延以部曲身份跟随主君刘备入蜀,在取蜀攻略中数有战功,拜为牙门将军。后刘备自立为汉中王,迁回成都,在决定重地汉中的守将时,众论都以为此职必在张飞,张飞亦以心中自许之,结果刘备却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全军震动;为此,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今天委任你以重任,你上任后,欲如何应对?魏延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刘备称好,群臣亦对他所说的话感到很有魄力。刘备称帝,再被升为镇北将军,成为蜀汉独当一方的大将。重门之计据《洋县志》记载,魏延在防守汉中时长期布署了“重门之计”,于汉中险要之地,东、南、北门、等各路关口、隘口,设下大型防御工事,皆以强将锐卒守御,工事中弩兵可强弩齐发,隘口下可轻骑疾行,并可相互救援、接应,以精锐部队进行防御反击的策略。230年,曹真由斜谷,张郃由子午,司马懿由西城,兵分三路欲攻拔汉中。汉军坚守于城...
查看全文
为魏延正名
诸葛亮是个被神化了的人物。本文倒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这个神人多疑的一面。《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写道:刘备攻取长沙,降服黄忠、魏延后,诸葛亮对刘备说:“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此说虽是小说家罗贯中之虚构,但也近乎写实。诸葛亮对魏延多存疑虑,不予重用,且借机除之,以致最终被杨仪乘机以所谓“叛逆”之罪将魏延杀害。魏延是蜀汉举足轻重的栋梁之才,遭此厄运,实在令人不平和惋惜。历史是公正的,应当用史实为魏延正名,平反昭雪。魏延是一位效忠蜀汉,深得刘备依赖和重用的良臣。魏延出身行伍,早年领部属随刘备入蜀,想为光复汉室建立一番功绩,因而屡立战功而不断升迁。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刘备夺取汉中,封汉中王,迁治成都,需要一位将军镇守汉中。众将皆以为非张飞莫属,张飞也有心镇守汉中;哪知刘备却破格启用魏延,提拔他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全军为之震惊。对蜀汉来说,汉中和荆州是益州的两翼,而汉中又居于...
查看全文
为魏延正名
诸葛亮是个被神化了的人物。本文倒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这个神人多疑的一面。 《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写道:刘备攻取长沙,降服黄忠、魏延后,诸葛亮对刘备说:“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此说虽是小说家罗贯中之虚构,但也近乎写实。诸葛亮对魏延多存疑虑,不予重用,且借机除之,以致最终被杨仪乘机以所谓“叛逆”之罪将魏延杀害。魏延是蜀汉举足轻重的栋梁之才,遭此厄运,实
查看全文
魏延怎么死的?
魏延是好人还是坏人? 魏延是蜀国能力很强的一个大将。既能统兵,又勇武过人,而且智力还不错。首先历史上蜀国是只有4个人被受封虎将的,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连赵云都是三国演义补上去的,要不是魏延死的不太好看,估计就改成6虎了。关羽、张飞和刘备是结义兄弟,马超曾经也是一个君主(马腾死后就是马超了),黄忠是征战杀场的老将(关羽推荐排上虎将的),这几个受封虎将都是
查看全文
魏延
崭露头角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帮助刘璋抵御张鲁,魏延以部曲随刘备入蜀作战,刘备军北上抵抗张鲁,驻驻葭萌。建安十七年(212年),刘备与刘璋决裂,起兵攻打刘璋,派遣与卓膺、黄忠一起占据涪城,当时刘备军兵不满万,孤军无粮,而刘璋拒绝坚壁清野的战术,派遣刘璝、张任、泠苞、邓贤、吴懿等将领率领精锐前去阻击刘备军,刘备军大破刘璋军,后来派遣黄忠、魏延等分统军队平定广汉郡,数有战功,迁升为牙门将军。建安十九年(214年),魏延随刘备攻克重镇雒城,并与诸葛亮、张飞等人一起包围成都。镇守汉中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于沔阳自称汉中王,并定治所于成都,于是当留大将以镇汉中,当时大多数人的意见都认为张飞应当担任汉中太守,张飞也觉得这个位置非自己莫属,但是刘备却意外的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将魏延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全军上下听闻此事一片震惊。一日,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道:“...
查看全文
魏延相关标签
生年不详
三国战争身亡者
桐柏人
234年逝世
三国志立传人物
魏姓
蜀汉军事人物
蜀汉太守
其他
1 / 1
家族谱大览
9.盆泉魏氏族谱, 9, 世系 长长支 15世 吉邦公起, 1874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同治13[1874]年识. 9册 : 世系表. 始祖(1世) : (明) 魏四,行四. 失讳. 由北直冀州迁山左青州府益都县(今博山县)颜神镇南盆泉庄. 生三子: 魏士原(老长支) ; 魏士荣(老二支) ; 魏?(老三支). 老长支士原公生三子(3世) : 魏瑾,一名思勤,或思瑾(长支) ; 魏智 ; 魏昭. 长支瑾公生六子(4世) : 魏顺(长长支) ; 魏显(长二支) ; 魏升(长三支) ; 魏振(长四支) ; 魏果(长五支) ; 魏绅(长六支) ; 魏聪(长七支). 老二支士荣公生一子 : 魏全. 生有三子: 魏俊 ; 魏杰 ; 魏敬. 注 : 老三支自2世至9世因失谱,俱失讳不详. 散居地 : 山东省博山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编目. 书名页题及版心题 : 魏氏族谱.
浏览:100
1815.魏氏族谱 [11卷,首3卷], v. 8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光绪4[1878]续修(文真堂梓). 14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中国湖北省图书馆. 始祖 : (元明之际) 魏理容,字纳川,号华. 由江西浮梁县徙黄冈,居新洲枣刺林. 火家嘴始祖(4世) : 魏地合,字开后. 纶书公之子. 派祖(6世) : (明) 魏伦胜,字怀谦. 由火家嘴迁双柳村. 下有四子,分四房. 房祖(7世) : (明) 魏本纲,字秉政(伯房) ; 魏本常,字惟庸(仲房) ; 魏本能,原讳本伦,字惇五(叔房) ; 魏本裁,原讳本理,字文治(季房). 伯房下三子 : (明) 魏大通,字必达 ; 魏大锦,字必章(迁麻城) ; 魏大栋,字佐邦. 仲房下三子 : 魏大元,字占魁 ; 魏大堂,字中立 ; 魏大亨,字以正. 叔房下三子 : 魏大锡,字受祜 ; 魏大爵,字受禄 ; 魏大立,字鼎祚. 季房下二子 : 魏大瑀,字联𧏖 ; 魏大恩,字远施.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部分卷端题 : 黄冈柳村魏氏续修族谱.
浏览:100
1813.魏氏族谱 [11卷,首3卷], v. 6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光绪4[1878]续修(文真堂梓). 14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中国湖北省图书馆. 始祖 : (元明之际) 魏理容,字纳川,号华. 由江西浮梁县徙黄冈,居新洲枣刺林. 火家嘴始祖(4世) : 魏地合,字开后. 纶书公之子. 派祖(6世) : (明) 魏伦胜,字怀谦. 由火家嘴迁双柳村. 下有四子,分四房. 房祖(7世) : (明) 魏本纲,字秉政(伯房) ; 魏本常,字惟庸(仲房) ; 魏本能,原讳本伦,字惇五(叔房) ; 魏本裁,原讳本理,字文治(季房). 伯房下三子 : (明) 魏大通,字必达 ; 魏大锦,字必章(迁麻城) ; 魏大栋,字佐邦. 仲房下三子 : 魏大元,字占魁 ; 魏大堂,字中立 ; 魏大亨,字以正. 叔房下三子 : 魏大锡,字受祜 ; 魏大爵,字受禄 ; 魏大立,字鼎祚. 季房下二子 : 魏大瑀,字联𧏖 ; 魏大恩,字远施.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部分卷端题 : 黄冈柳村魏氏续修族谱.
浏览:100
1811.魏氏族谱 [11卷,首3卷], v. 4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光绪4[1878]续修(文真堂梓). 14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中国湖北省图书馆. 始祖 : (元明之际) 魏理容,字纳川,号华. 由江西浮梁县徙黄冈,居新洲枣刺林. 火家嘴始祖(4世) : 魏地合,字开后. 纶书公之子. 派祖(6世) : (明) 魏伦胜,字怀谦. 由火家嘴迁双柳村. 下有四子,分四房. 房祖(7世) : (明) 魏本纲,字秉政(伯房) ; 魏本常,字惟庸(仲房) ; 魏本能,原讳本伦,字惇五(叔房) ; 魏本裁,原讳本理,字文治(季房). 伯房下三子 : (明) 魏大通,字必达 ; 魏大锦,字必章(迁麻城) ; 魏大栋,字佐邦. 仲房下三子 : 魏大元,字占魁 ; 魏大堂,字中立 ; 魏大亨,字以正. 叔房下三子 : 魏大锡,字受祜 ; 魏大爵,字受禄 ; 魏大立,字鼎祚. 季房下二子 : 魏大瑀,字联𧏖 ; 魏大恩,字远施.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部分卷端题 : 黄冈柳村魏氏续修族谱.
浏览:100
2.盆泉魏氏族谱, 2, 世系 长长支 8世 节公起, 1874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同治13[1874]年识. 9册 : 世系表. 始祖(1世) : (明) 魏四,行四. 失讳. 由北直冀州迁山左青州府益都县(今博山县)颜神镇南盆泉庄. 生三子: 魏士原(老长支) ; 魏士荣(老二支) ; 魏?(老三支). 老长支士原公生三子(3世) : 魏瑾,一名思勤,或思瑾(长支) ; 魏智 ; 魏昭. 长支瑾公生六子(4世) : 魏顺(长长支) ; 魏显(长二支) ; 魏升(长三支) ; 魏振(长四支) ; 魏果(长五支) ; 魏绅(长六支) ; 魏聪(长七支). 老二支士荣公生一子 : 魏全. 生有三子: 魏俊 ; 魏杰 ; 魏敬. 注 : 老三支自2世至9世因失谱,俱失讳不详. 散居地 : 山东省博山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编目. 书名页题及版心题 : 魏氏族谱.
浏览:100
1.延氏族谱, 1, 1368–2003
为能实时提供网络用户搜寻, 此书谨有简略讯息, 谱书影像内容未经审阅. 如有错误, 请透过「意见反馈」反应.
浏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