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
音义
阿含(巴利语、梵语: āgama )亦作“阿鋡”、“阿鋡暮”、“阿笈摩”,本义来,转义传来、圣教,谓自佛陀及圣弟子处传来之教 ;或言归,归附、归结义,谓佛法之总汇。 Saṃyukta 有二义:相应的(事相应的),杂处的(间厕鸠集的)。汉传译名,取自杂处之义,故译为杂阿含。 这可能是因为早期结集,各经都是独立出现,经文简短,次第杂乱,所以被称为杂。《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取相应之意,称为《相应阿笈摩》 ,与巴利藏《相应部》取名相同。
译本
《杂阿含经》为南朝刘宋求那跋陀罗在元嘉二十年(443年)于杨都祇洹寺口述,宝云传译汉文,慧观笔录,共五十卷。其原本来源不明,《开元释教录》记载,此本就是法显由锡兰取回的杂阿含梵本 ;也有可能是求那跋陀罗由天竺或锡兰带来中国。现代在高昌及于阗发现梵文片断,与现存《杂阿含经》一致,因此可以推断它是由梵文本译出,属于根本说一切有部。
另有十六卷本《别译杂阿含经》,译者失传,译出的时间可能早于五十卷本。可能属于饮光部或法藏部。
内容
《杂阿含经》是禅修的经典 ,文章精简杂录,现存一千三百五十九篇经文,乃佛陀在世时对弟子所说的重要教理,以“五蕴”、“六入处”、“十八界”为禅观,对“缘起”、“四圣谛”的阐释,了知一切法是“无常”、“苦”、“空”、“无我”,从而获得真正的解脱。现代学者根据《瑜伽师地论》有关记载将其归纳为七诵:“五阴诵”、“六入处诵”、“杂因诵”、“道品诵”、“佛所说诵”、“弟子所说诵”和“八众诵”。
经卷整编
近现代学者依据《瑜伽师地论·摄事分·契经事》整理《杂阿含经》的修多罗 部分,依据《别译杂阿含经》整理《杂阿含经》的祇夜 部分,自行整理记说 部分,下表主要依据印顺法师著《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与《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 :
吕澂在1923年著《杂阿含经刊定记》中依据《瑜伽师地论·摄事分·契经事》中的摄颂(嗢拕南, udāna ) 整理了经卷次序,并整编为四分十诵 :
2014年大陆出版的《杂阿含经校释》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杂阿含经本母》(即《瑜伽师地论•摄事分•契经事》卷85-98)、《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别译杂阿含经》,经校勘、整编、补佚后,总得四分(五阴六处因缘分,佛所说弟子所说分,道品分,伽他分)、七诵(五阴诵,六处诵,杂因诵,道品诵,弟子所说诵,佛所说诵,八众诵)、五十六集(略),由“修多罗”、“祇夜”、“记说”三分教摄。
七诵的记载
将《杂阿含经》分为七诵的主要依据为:
其他传承
北传《杂阿含经》与南传《相应部》经文的对照已经完成 。
藏传大藏经中的杂阿含经,属于根本说一切有部。《藏文大藏经》中没有完整的译出整部《杂阿含经》﹐只有单经。宇井伯寿等人依德格版《藏文大藏经》的对照如下:
考证
印顺法师认为,小部与杂藏,都是梵文: Khuddaka 的义译,最早为偈颂的总汇。玄奘译《俱舍论》卷29:“世尊于杂阿笈摩中,为婆罗门婆柁梨说”,真谛译本此段为“于少分阿含中,为波遮利婆罗门说此偈言”,说明杂阿含,又被称为少分阿含,即是小阿含的意思。所以杂阿含经与偈颂有很深的关系,可能是因此而得名。
法幢《俱舍论稽古》认为杂阿含经属于说一切有部。门川彻真认为,此经特别强调释迦牟尼曾在秣菟罗说法 ,企图显示此地的重要性与正统,因此认为它与秣菟罗地方的说一切有部有特殊的关系。榎本文雄认为,严格来说,此经为根本说一切有部的诵本 。
影响
《阿含经》在中国自隋唐后被视为小乘佛教经典,流传不广。近现代学者一般以《阿含经》为原始佛教研究的首要依据。
印顺法师在《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中认为,“四阿含经,一向以为是同时集成的,但在近代研究中,虽意见不完全一致,而同认为成立是有先后的。关于四阿含经集成的先后,‘瑜伽论摄事分’中,意外的保存了古代的结集传说,启示了一项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四阿含是以‘杂阿含经’为根本的。”
印顺法师在《杂阿含经论会编(上)》自序中认为:“‘杂阿含经’(即‘相应阿含’,‘相应部’),是佛教界早期结集的圣典,代表了释尊在世时期的佛法实态。佛法是简要的,平实中正的,以修行为主,依世间而觉悟世间,实现出世的理想──涅槃。在流传世间的佛教圣典中,这是教法的根源,后来的部派分化,甚至大乘“中观”与“瑜伽”的深义,都可以从本经而发见其渊源。这应该是每一位修学佛法者所应该阅读探究的圣典。”
引用
印顺法师《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
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王建伟、金晖《校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