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艾伯特实验
实验过程和结果
约翰·华生和罗莎莉·雷纳从一所医院挑选了9个月大的艾伯特进行这项研究。艾伯特的母亲是哈里特巷(Harriet Lane Home)残疾儿童的奶妈。“艾伯特是华生和雷纳进行实验的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斐马克诊所一名雇员的儿子”。在实验开始之前,小艾伯特接受了一系列基础情感测试:让他首次短暂地接触以下物品:白鼠、兔子、狗、猴子、有头发和无头发的面具、棉絮、焚烧的报纸等。结果发现,在此起点,小艾伯特对这些物品均不感到恐惧。
大约两个月后,当小艾伯特刚超过11个月大,华生和他的同事开始进行实验。第一步,把艾伯特放在房间中间桌上的床垫上。实验室白鼠放在靠近艾伯特处,允许他玩弄挥它。这时,儿童对白鼠并不恐惧。当白鼠在他周围游荡,他开始伸手触摸它。第二步,当艾伯特触摸白鼠时,华生和雷纳就在艾伯特身后用铁锤敲击悬挂的铁棒,制造出刺耳的声音。毫不奇怪,在这情况下,小艾伯特听到巨大声响后大哭起来,表现出恐惧。该过程重复数次。第三步,把白鼠放在艾伯特面前,没有声音刺激。艾伯特对白鼠出现在房间里感到非常痛苦,哭着转身背向白鼠,试图离开。显然,这名男婴已经将白鼠(原先的中性刺激,现在的条件刺激)与巨响(非条件刺激)建立了联系,并产生了恐惧或哭泣的情绪反应(原先对巨响的无条件反射,现在对白鼠的条件反射)。
这个实验导致如下一系列的后果:
巨响(非条件刺激)出现,引起恐惧(无条件反射)。
白鼠(中性刺激)与巨响(非条件刺激)同时出现,引起恐惧(无条件反射)。
白鼠(条件刺激)出现,引起恐惧(条件反射)。在这里,学习发生了。
而且,这种恐惧对其他相似的东西也有效。在实验的17天后,当华生将一只(非白色的)兔子带到房间,艾伯特也变得不安。对于毛茸茸的狗、海豹皮大衣,甚至华生戴上有白色棉花胡须的圣诞老人面具出现在他面前,他都显示出相同的反应,不过艾伯特并不惧怕一切有毛发的东西。
争议
该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有争议。录像显示该婴儿有痴呆和发育残疾的迹象。因此小艾伯特不是正常儿童,这会影响实验的结论。还有实验伦理的争议,因为该实验完成后,实验者并未去除婴儿的条件反射,扭曲了婴儿的心理,被后来的人认为违反学术道德。2009年,Beck、Levinson和Irons想调查该实验对小艾伯特后来的生活的影响,他们发现该婴儿已经在6岁的时候死于脑水肿,因此该实验对其后来的发育的影响无从知晓。
参考文献
来源
Cover Johnes, M. (1924).A Laboratory Study of Fear: The Case of Peter。Pedagogical Seminary, 31, pp. 308–315.
Harris, B. (1979).Whatever Happened to Little Albert?American Psychologist, 34, 2, pp. 151–160.
Hock, R. (2005). Forty Studies That Changed Psychology: Explorations into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5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Watson, J.B. and Rayner, R. (1920).Conditioned emotional reac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3, 1, pp. 1–14.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ethics code 2002Online ethics code
Kasschau, R. (2001). Understanding psychology. Columbus, OH: Glenco/McGraw-Hil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