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经
翻译
《大般若经·第六分法性品》(卷六)
一般认为《大般若经》在印度贵霜王朝时在南印度广为流行 ,梵文本多数仍存。后来在北印度开始普及,传入中国。
此经的翻译情况较为复杂,最初是东汉的支娄迦谶译出《道行般若经》十卷,三国时期曹魏僧人朱士行曾在洛阳讲《道行般若经》,觉行文简略,意义难以贯通,于是在甘露五年(260年)到于阗求得梵文原本,共计九十章,由同行者带回,由无罗叉和竺叔兰共同翻译,即《放光般若波罗蜜多经》。异译本包括三国吴支谦译出的《大明度无极经》六卷、西晋竺法护所译的《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前秦竺佛念等译出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钞经》五卷。后秦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也曾于408年完成翻译此经,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共十卷二十九品,俗称《小品般若经》、《小品经》 。唐朝的玄奘所译的《大般若经》共计六百卷,分成十六会,除了重译上面所提到过的《小品》和《大品》外,还包括了佛陀在王舍城鹫峰山、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王宫和王舍城竹林精舍等四处讲法时的全部般若经。之后宋朝的施护还翻译出《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十五卷。
意义
该经在印度较为流行。中观派创始人龙树曾注疏解释此经,而成《大智度论》,来阐释该经所表达的性空实相的义理。藏传佛教传说《现观庄严论》是瑜伽行唯识学派鼻祖弥勒菩萨根据此经义理撰成,来阐释此经的实践行证之道。陈那菩萨则根据该经第四会撰成《佛母般若波罗密多圆集要义论》,总数该经的主旨。汉传佛教方面,三论宗的主要典籍《中论》 、《百论》、《十二门论》皆继承此经旨意。经过多位佛经翻译家的传写讲述后,般若学逐渐开始流行,《大品》、《小品》、《金刚般若》、《大智度论》、《中论》、《百论》等使般若学发展到一个高峰,使之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较为主要的佛教理论 。
内容
大般若经分为九部十六会:
上品般若(大般若经第一会):第1卷至第400卷
中品般若(大般若经第二三会):第401卷至第537卷
下品般若(大般若经第四五会):第538卷至第565卷
天王般若(大般若经第六会):第566卷至第573卷
文殊般若(大般若经第七会):第574卷至第575卷
那伽室利般若(大般若经第八会):第576卷
金刚般若经(大般若经第九会):第577卷
理趣般若经(大般若经第十会):第578卷
六分般若(大般若经第十一至十六会):第579卷至600卷
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经实际上是大般若经的第九会。
《大般若经》十六会,可以分为三大类。 前五会是第一类:前三会内容与古说的《大品》相同。四会与五会,是古说的《小品》。第一类内容都有共同的部分,是同一原本的分化。中(六──一0)五会为第二类:这是彼此不同的五部经。后六会为第三类:这是从般若法门的立场,将六波罗蜜多分别的集出来。
近代学者研究认为,应该是先有四、五会的《小品》,而后扩展为前三会的《大品》。
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龙藏版第六十三卷释信谤品第四十一之下)记述破坏般若波罗蜜有两种方式,其中第一种即为:“非是佛说,是魔若魔民所作,亦是断灭邪见人手笔,庄严口力者说。”或言:“虽是佛说,其中处处余人增益。” (龙藏版第一百卷释嘱累品第九十)又称“摩诃衍甚多无量无限,如此中般若波罗蜜品,有二万二千偈;大般若品,有十万偈;诸龙王、阿修罗王、诸天宫中,有千万亿偈等。所以者何?此诸天、龙、神寿命长久,识念力强故。今此世人,寿命短促,识念力薄,小般若波罗蜜品尚不能读,何况多者?诸余大菩萨所知般若波罗蜜,无量无限。何以故?佛非但一身所说,无量世中或变化无数身,是故所说无量。”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