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
名称
粤语名称源于秦人赵陀于古代岭南地域所独立而建的第一个国家──南越国〈《汉书》写作南粤国;简称南越或南粤;古代的“粤”和“越”互为通假字〉(粤语广州话拼音:jyut ,北京话拼音:yue ) ,以广信作为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的最早发扬地。“粤”从古以来为岭南地区的统称,明清以后,“粤”和“越”的含义开始有所区别,“越”用于江浙的吴语地区,“粤”专用于岭南地方。而明、清时代,“粤”仍然指岭南,两广别称两粤(即广东、广西、还有海南),两粤的广东为粤东(包括海南岛),两粤的广西为粤西 。所以近代之前,粤一字泛指岭南。直至时期,粤才逐渐收窄范围被用作广东省的简称。因此,粤有文化意义(岭南) 和行政意义(仅指广东省)之分。粤语的起源和发展成熟的年代远在宋代的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初分之前。在研究历史和文化层面上看,粤语是广义上的岭南语(岭南地区语言) ,即古代中原汉语融合部分古南越语而成的一种语言。
海外华人中以粤语为主的也很多,在唐人街及华人社区等,不少华人华侨社群均使用粤语作为共同语言。
越南东北部山区(山由人聚居区)。
他们主要分布在英、美、加、澳、纽、东南亚等多个国家或地区。美洲往日绝大部分华人使用粤语沟通,不过近年由于中国移民稍有增多,粤语使用者比例稍微下降,但粤语仍然是大部分海外华人华侨日常用语。
因应美国旧金山一带广东移民人口众多,或其他粤语地区(即两广地区人士,如:广西人不少能会粤语),旧金山的旧金山城市铁路在巴士也提供粤语广播,是少数美国公交系统中,提供中文广播的美国政府机构。
历史
粤语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秦国南攻百越之时,在时间上向后世扩展的“夏语化”运动;到西周时期,进而形成以夏语原生地——秦晋的方言为标准音的“雅言”。
主要特点
声母
粤语声母数量较少,多数粤语方言声母数量都在20个左右。多数粤语(广府粤语除外)普遍存在齿尖音声母 [θ] 或边擦音声母 [ɬ],后者亦普遍存在于壮语、临高语、黎语之中。有的粤语方言有内爆浊音,有的同时具有全浊音,如勾漏方言、儋州方言、平话方言等。中古汉语的全浊声母在现代粤语中大部分被清化。中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或塞擦音按古四声的送气情况主要有四种:
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如梧州、广州、南宁、钦州粤语。
平声、上声、入声送气,去声不送气。
一律不送气。如玉林、贺街、清塘粤语。
一律送气。如廉州粤语。
中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或塞擦音的送气情况是粤语方言划分的参考之一。中古全浊声母清化后一律读不送气清音的,有勾漏方言、平话方言;中古全浊声母清化后一律读送气清音的,主要有吴化方言;广府方言、四邑方言和高阳方言今读阳平阳上的字送气,今读阳去阳入的字不送气 。
粤语中中古微母母字绝大部分今读 [m-] ,是汉语方言中微母存古现象最发达的方言区。
粤语中中古舌上音完全没有保留,而现在吴闽方言依然保留部分舌音。尤其闽语于长期脱离集权管理,保留大部分舌音声母。粤语不合乎古人多舌音之说。有学者认为有必要理清粤语被近古官化的程序。
韵母
元音
标准粤语元音图
粤语存在长短元音a的对立现象,有些著作将长短a标作 / aː / 和 / ɐ / ,但亦有一些人士认为长a和短a之间存在音值差别,据此质疑粤语长短元音对立的观点。粤语长短元音对立现象跟壮语长短元音对立现象本质是完全相同的,长短元音之间都存在音值差别,并不是单纯的时长差别 。
韵尾
粤语包含[ p̚ ]、[ t̚ ]、[ k̚ ]、[ n ]、[ m ]、[ ŋ ]6种辅音韵尾,前三种为促音尾,后三种为鼻音尾;另外各种粤语拼音方案亦把复韵母的第二个元音如[ i ]、[ u ]、[ y ]等作为元音韵尾处理。
声调系统
粤语一般具有8至10个声调。中山石岐粤语在所有粤语中最少,因其特殊不分上下入声而只有6个;东莞粤语次之,只有8个;多数粤语方言有9个声调;勾漏粤语和平话方言有10个声调。标准粤语具有9个声调,6至7个固定调值,按照“平上去入”的命名方法,这9个声调名称分别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上阴入、下阴入、阳入。其中“下阴入”由“阴入”按韵母短长分化而来。一些粤语方言“阳入”也按韵母短长分化成两个,从阳入中分出上阳入,共计四个固定入声调,如勾漏粤语、四邑粤语等。关于粤语的发音和拼写,详见粤语罗马化方案(粤语拼音或粤语罗马字)、教育学院拼音方案。
粤语词汇和语流中存在一些固定的变调,如“局”字,在词尾时会固定地变读成一个调值为35的上扬型变入声,不属于固定声调中的任何一个。因此若计变调,粤语的声调数目通常可达14至15个 。
注释:
表中的数字表示声调的调值;
表中所列均为单字固定声调,不包括变调(如广州话词汇和语流中调值为35的变入);
资料参考来源:《第11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
声调变化
粤语的声调变化分成连续变调与变音 (morpho-phonemic change)。主要发生在复词或叠字词,一般来读低音域(主要是低降调)的第二音节会转为高升调。
连续变调:不发生语意或文法上的改变。
变音:会发生语意或文法上的改变。
文白异读
粤语存在文白异读现象,其形成原因主要是以白读音模仿宋朝《广韵》的中古汉语发音。一般认为粤语文读音出现的频率不高,没有高度异化的文读音。最常见的形态是以白读音-eng韵母取代文读音-ing韵母(如命/钉/听/岭白读-eng,文读-ing)。其他文白异读声母如:近(gan6-)代/远近(kan5-)。
也有观点认为粤语文白异读很普遍,持此观点者如叶焕峰等学者,认为粤语知彻澄母转谓端透定母,影晓匣云以不同程度分化成非敷及零声母,王黄不分、因欣不分。对于粤文白异读很少的传统认识,可能由于粤语的语音存古程度被严重低估,甚至被认为是宋代官语语音化石;另一方面也可能跟京苏粤白话文运动有关。而且大部分广韵所分之三等字皆无介音,如东冬钟合韵,支脂之合韵,鱼模虞部分合韵,痕欣文真韵开合不分,先仙合韵,删山合韵等等。可见粤语因其发展方向几乎不断简合而少繁化。
粤语止摄支之脂韵文白二读,遇摄鱼模虞韵文白二读,当中四、死、企、无均有文白二韵:
止摄三等开口呼于齿音皆读成[i]:
遇摄于特定子音读成白读音。
保留大量古汉语用词
粤语保留相当多的古词古义(一些中国南方语言如吴语亦有此特色) ,而且现代粤语仍然有较高使用单音词的倾向。一些被粤语使用者视为通俗的字辞可在古籍中找到来源。
第一及第二人称用“我”、“你”,与官话相同,但粤语音“我”(ngo5)更保留了中古汉语唐音(*ngɑ̌ )之疑母(ng-)。第三人称不用“他”,而是“渠”(俗写“佢”;东汉《孔雀东南飞》:“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跟吴语一样。复数人称不用“们”,而是上溯至端系的同源形式 [ taʔ ] 或 [ ti ](现代粤语写作“哋”,本字为“等”,见圣公会的公祷书)。粤语用“係”而不用“是”来代表正面答复,“係”是明清两代常用字。这些字眼在接管政权初期,仍然有作书面语用,例如李俨《中算史论丛》第一册 (1955年版本,第210页) 提及18世纪数学家 Issac Wolfram 时,就写为“ 渠系 荷兰炮队副队长”。
在文言文和现代粤语中,“卒之、畀”都等同“终于、给予”的意义。古代常用的“文钱”,粤语也保存了“文”的用法(但常用通假字“蚊”)。“寻日”(昨日)的“寻”可追溯至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中的“寻”,解作“不久前”。“几多”(多少)、“几时”(何时)则可追溯至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
有些现代粤语虽可溯古,但古、今用法有异。上表中《尚书》“惟天阴骘下民”一句的阴骘,本指默默保护,后来则演化为功德之意。道教的《文昌帝君阴骘文》,就是说文昌帝君训示人们要“广行阴骘”。之后阴骘又衍生出阴功与阴德两个同义词。明人方汝浩于《东度记》当中,就将这3个词语交替使用,然而民间相学又出现所谓“阴骘纹”,并且称凡有此纹者,必然坏事做尽。前述3个同义词,也出现了歧义,其中阴德仍然是指功德,但是阴骘一词则改变成为贬义。《红楼梦》第73回写到“救人急难,最是阴骘事”,指的本是好事,但是现今粤语所谓的“阴骘事”改变成为缺德事的意思。至于阴功一词,就像普通话中“好容易才……”与“好不容易才……”是同义一样,现代粤语之中,无论说“真系阴功”抑或“真系无阴功”,都是凄惨、可惜之意。
謦欬一词在古代又作謦咳,本有谈笑与轻咳两义,而后者为佛经常见用语(《妙法莲华经·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一时謦欬、俱共弹指,是二音声,遍至十方诸佛世界,地皆六种震动”;《文殊师利功德庄严佛土经》:“是时如来复现威德謦欬之声。其声遍闻十方世界”),本指欲语之前,以轻咳清喉咙之状,后来则引申为佛法遍传的意思(《佛学大辞典》1922:“謦咳为将语时之状,又为通畅之相,表本迹二门之教通畅也”),兼列为佛教“十神力”之一。僧人谈佛法,民间亦说成“謦欬”。(沈德符《万历野获编·释道》:“雪先下世,憨则至今神旺如盛年,乃謦欬间,多趋缙绅谈时局,以是信向者愈繁。”)“謦欬”粤音可读为 hing1 haai1,音近 king1 gai2,今人多以为是倾谈佛偈之意,而将之写为倾偈,甚至洐生出倾密偈、无偈倾等等不能够用于謦欬的变化。
走字的本意为奔跑(两脚交互向前迅速跃进),但是在官话中已经转义为步行。粤语中,行就是步行,而走则保留了古汉语中奔跑的意思。又如官话用吃(吃)/喝,粤语用更为古老的食/饮(粤北也有用“吃”,或写成“吔”),用法与《论语·学而》中“君子食无求饱”一致。动词来,粤语会用来(loi4) 字或莅 (lei6) 字,但是两者口语皆改变读为离 (lei4)或黎 (lai2),并且现代经常以新造字──嚟,代替。现今莅字作书面语用,例如莅临,多带非常隆重的意思,但是古时不必然如此。宋王禹偁《扬州寒食赠屯田张员外成均吴博士同年殿省柳丞》曰“谪宦自消遣,不敢夸独醒……今年莅淮海,时节又清明”,作者被贬谪之后莅到淮海,就不算大驾光临。
保留古南越语成分
古代南迁到岭南地区的华夏族与南越族原住民长期杂居,彼此间语言、文化、习俗等各方面不自觉地相互渗透。现代粤语中仍然含有南越语的底层成分,多表现在辞汇方面,在语法上也有一些遗存。现代粤语跟现代壮语在日常用语上接近或相同的常用词有不少,这些词到底是古汉语的来源,还是古百越语底层词汇遗存,又或者根本就是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借入了古汉语的这些固有用词而导致人们认为粤语中的这些底层词汇是古百越语的来源,目前已无从考证。目前粤语的这些在古汉语文献中没有被记载过的词汇约有20% ,比重不大但使用频率较高 。
例如,如表示“这”的意思的粤音(/ ni /)常被写成“呢”字,该词在壮侗语族、苗瑶语族等诸语中广泛存在,语法功能完全相同。有人认为该字可考的源头为“尔”,中古汉语唐音读作/ njiɛ̌ / ,但相比壮侗、苗瑶诸语与粤语几乎完全相同的表示“这”的 nei / ni ,这种观点显然非常牵强。
粤语表示“痒”的“痕”(/ hɐn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壮语中为 / hom /,武鸣壮语中为 / hum / 或 / hɐn /,傣语/ xum /,临高话/ kum /;
粤语表示“倒塌”的“冧”(/ lɐm /),北壮语、毛南语跟粤语完全一样,泰语为 / lom /;
粤语表示“跺脚”的“揼”(/ tɐm /),壮语与粤语完全相同,黎语为 / tom /;
粤语表示“摇晃”的“擙”(/ ŋou /),北壮语、毛南语、侗语为 / ŋau /,南壮语为 / ŋau / 或 / ŋu /,临高话为 / ŋɔu /
拥有大量与北方话不同的固有辞汇
粤语在变化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出现许许多多与北方汉语不同的自身固有辞汇,沿用至今,成为粤语的另一特色。日常用语中粤语不同于北方汉语的词汇可多达50%以上。详见有关条目。
成语、俗语及歇后语
粤语中包含不少广东特有歇后语,如“雞食放光蟲”意同“心知肚明”;“屎坑關刀”意为“一事无成”,因为掉进粪坑里的关刀“文(聞)又唔得、武(舞)又唔得”,是通俗的词语来表达传统的成语。
简明原则
现代人说话的习惯已经有所改变,能简则简、能快则快。例如以前会说“我走先喇”,现在习惯说成“我走喇”、“我走先”,甚至“閃”、“撇”,尽管省去了大部分,但是对方一般明白。
语法
粤语语法与普通话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词句顺序、虚词、副词、部分形容词、助词及其放置方式上,复杂而不可缺或的语气助词也是粤语的一个特色。尽管粤语与普通话在这些语法方面上有明显差别,但主体语法基本相同,都是主-谓-宾式语言,都属于分析语,总体仍有60%以上相似之处。
倒装
定语后置
一些粤语词组习惯将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后面,相对于普通话而言是倒置的词序。例如
状语后置
粤语通常将修饰动词、形容词的副词放在被修饰词后面,有时甚至放在句末,放在前面则不合语法,如“ 食 多 啲”不能说成“ 多 食 啲”。例:
间接宾语后置
当动词同时带两个宾语时,间接宾语通常放在句子最后,中间由直接宾语隔开,即“动词+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如:
同素逆序词
粤语有不少词汇的字序都跟普通话相反,属于传统倒装说法与当代说法之差异,例如:
语言学家一般将这类语素与词义相同,但字序相反的词汇称为同素逆序词,令一些人误以为粤语颠倒了原有字序。其实这类词汇当中,有不少都是普通话将字序颠倒,反而是粤语保留了古代用法。例如:
“紧要”,早见于朱熹(1130-1200年)所著《论语集注》:“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要紧”一词在古籍之中反而出现不多。
“质素”一词一直沿用至五十年代,直到六十年代改编《辞海》,有见于用普通话念比较困难,才将之颠倒为“素质” 。
“消夜”更早见于方干所作唐诗《冬夜泊僧舍》:“无酒能消夜,随僧早闭门”,在现代粤语中既保留原本作述宾短语的用法,亦可当名词用。
“夜消”则迟至清代才出现,暂时首见于吴敬梓(1701-1754) 《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三人点起灯来,打点夜消”,在普通话中变成只可作名词解。至于“拥挤”及“挤拥”,均见于明代古籍。
不过粤语词汇之中也确有颠倒字序的例子,例如“韆鞦”作游戏解,似未见于古籍,但“秋千”一词则十分常见。《隋史遗文》(1633):“半天落下秋千,香裈尽露;绕地滚来蹴踘,媚眼横流。”
其他的词汇,在不同地方不同时代,在粤语场合用上当代说法抑或传统倒装说法,情况与程度各异。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范围大力推广普通话,广东与广西等地民众之粤语会话就逐渐大受普通话影响──词汇次序掉换 。例如:原本“消夜”倒装“夜消”、“质素”倒装“素质”、“紧要”倒装“要紧”等是古代用法。
补语否定副词前置
粤语否定副词“唔”在作补语时,通常放在动词之前:
近二三十年来,受标准汉语的冲击,粤语也逐渐吸收了一部分标准汉语补语否定副词后置的文法。
趋向动词
粤语趋向动词的用法与普通话有别。在普通话趋向动词不能直接接受词的情况下,粤语趋向动词仍可直接接受词。
并列动词体
粤语可以用两个并列动词构成一个 动词体 ,把“紧”、“咗”、“完”、“过”、“下”加在两个并列动词中间。现代标准汉语必须把相应词或对译词放在单一动词的前面或者后面。如粤语“ 休下息 ”,现代标准汉语作“ 休息一下 ”。
“有”+动词
粤语广泛使用“有”+动词的语法结构,表示强调。
量词用作定冠词
粤语量词可直接加在名词之前作句子成分,量词之前不需要指示代词或数词限定,起到类似于冠词的语法作用,类似英语中的"the"或法语的"le"/"la",例如:
量词替代指属助词
粤语习惯用量词替代指属助词如“的”“之”等,但这样的量词在句子中起的作用仍然是指示物品所属的。
副词句
在比较句法中,粤语是“你高過佢”,而北京话会说“你比他高”。类似的例子还有:“你大過佢”、“你瘦過佢”,粤语这种语法是比较贴近古时的汉语语法,在闽南语也有相同的句式,如“你较水伊”。近年来,由于受标准汉语影响,这情况也出现改变。“你比佢大”、“阿哥比阿妹高”这种北京话的语法,也逐渐被粤语吸收。在一些副词上,如“先”字,粤语亦习惯把其放在动词之后,例如“你先走”在粤语要说成“你行先”。
语气助词
语气助词在粤语语句情貌的表达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可缺或。粤语语气助词丰富,用法复杂,有单式、二覆叠式、三覆叠式和多覆叠式等形式:
单式
二叠式
三叠式
㗎囉噃
㗎喇吓 :略带命令意味的 㗎啦喎
多叠式
做晒 㗎啦吓嘩 :“已经做完了,是吧?”带半信半疑意味。
其他粤语独有词汇
瀡(音:/sœː˩/)低咗(滑下来)
哩咁迆(狼狈)
瀡(音:/sœː˩/)滑梯(滑梯)
抮(用力将软状物或液体从小孔中挤出,如‘抮牙膏’)
书写系统
粤语使用者在正式场合里普遍使用二十世纪初兴起的官话白话文书写系统,其语法、词汇与现代标准北语(“普通话”或“国语”)相符,与粤语自身的语法、词汇差别很大,存在“文”、“言”脱离现象。由于自小接受现代汉语北话文教育,人们基本上能包容这种“文”与“言”间的相互脱离现象,如同五四运动之前人们普遍习惯文言文一样。当用粤语朗读现代汉语北话文的时候,人们一般不会完全按照字面来读。朗读者习惯上会根据粤语语法、词汇及用语调整字面文句,用粤语复述出来。这种“文不对言”的现象跟现代汉语北话文兴起之前汉语北方话使用者或者朝鲜语、日本语使用者习惯于使用文言文所造成的“文”、“言”脱离现象相似。
不少大众媒体为贴近民众,会在行文中加入大量粤语固有词汇。部分杂志会采用粤语白话文书写系统,如实按照粤语语法及用语书写,不懂粤语的中文使用者不容易看懂这种粤语白话文。报纸则会采取折衷方法,主要行文都是以现代汉语北话文书写,但在对话和引言中,会使用粤语白话文书写粤语口语对白,令文章更为生动,并避免在翻译成汉语北话文时出现失真。
常用字词
佬──男人;大佬〈大哥〉、细佬〈小弟〉
婆──女人;老婆〈妻子〉
公公──外祖父
婆婆──外祖母
老头(常写作老窦)──父亲
老母──母亲(但是现代一些广东话中称老母被视为脏话和不尊重)
畀──给
有很多日常的用词会被人所讲出,然未必懂写之。例子,如下:
参见:粤语字列表
尐──(di)通常写成“啲”或以罗马字母“D”来代替,与“的”同义。
骑呢──形容别人衣着打扮突兀或举止笨拙失礼。
鹘突──形容人的行为或事情难看 。
揿──也作“揿”。用力按,通常用作揿钱,去自动柜员机拿钱,因为要按键(揿掣),所以叫作揿钱。
窿窿罅罅──(lung1 lung1 la3 la3)罅隙,旯旮,一些细小隐蔽的地方。
褪后──退后,多数用于车辆。
邋遢──不洁,肮脏
勀──(通常为攰)累
楋手唔成势──手忙脚乱,或指做事没有经验,不知从何入手。
瘦蜢蜢──瘦削
呷──(haap3)呷醋,意思是吃干醋。
氹──哄笑的意思,做一些事令人开心的行为。
褦──(nang3)佗手褦脚,意思是拖累。
喇 ──语气词,表示对某事有把握或表示提醒、警告。
戥──(di)同情,通常用作戥人可怜,替人不值的意思。
面懵──面懵懵(冇面) 没有面子;面懵心精,看上去傻傻的但心理面很清楚。
频扑──赶时间,或很忙的意思。
捩──(lai6)瞓捩颈,即“落枕”,意思是睡醒时颈部痛;或用作捩手掉咗佢,意思是立刻掉了。
嗌交──吵架
晏──很晚,晏昼:下午
岩巉──不好看(通常指物件表面粗糙或带有菱角)
掅──(cing3)拿起东西
丼──(dam2)又作“沊”,意源为石头丼一声跌落水井,亦解作抛弃、抛掷,配词有例如丼垃圾。
掟──投掷,掟石仔:掷小石
戽──(fu3)戽被,意思是睡觉踢被子。
趌──(gat6)趌下趌下,意思是跛著走。
擏──(geng6)擏住,意思是小心地。擏锡,意思是爱护。
瞌──瞌眼瞓,意思是打瞌睡,小睡片刻。
扻──扻头埋墙,意思是把头撞向墙。
睺──(hau3)睺实佢,意思是盯住他。
掖──(jik6)掖高衫袖,意思是把衫袖卷上来。
擸──(laap3)意思是拿取 ;亦有解作折下 (例如:花卉)。
挛──挛毛,意思是曲发。
砸──(zaak3)压住.通常用作大石砸死蟹。
糁──(saam2)撒。糁胡椒粉,撒一点胡椒粉。
嘥──(saai1)浪费.嘥钱,意思是浪费金钱。
樖──(po1)一樖树,意思是一棵树。
睄──(saau4)用眼瞧着别人,通常用作眼睄睄。
挜拃──占很多地方
踎──(mau1)蹲下
孭──(me1)音“咩”,背着东西。孭背囊,意思是背着背囊。
歃──(sap9)用水煮熟。通常用作歃熟狗头,意思是整天笑容满面,但不知为何而笑,有少许贬义。
揼骨──按摩
噱头──有创新的意思
扽──路面不平
髧──过长,头发长到髧到膊头。
搣──(mit1)用两个手指夹住挤压。
发吽哣──发呆
擳──(zit1)挤压,通常用作擳牙膏,擳暗疮。
啰啰挛──(lo1 lo1 lyun1)忐忑不安,或坐立不安。
咪嚤──行动缓慢,做事拖泥带水。
盏鬼──有趣,或表示赞美、称好的感叹词用。
走趱──趱粤音zaan2,时间松动,或有回旋余地之意。
罂──(aang1)器皿,通常用作钱罂,或者烟灰罂。
遝——堆叠,通常用作二遝六,数目加起来即半斤八两,引作不够斤两(资格),多数用于人;同义词为未够班慨人。
沓──(daap9)量词,一大沓,意思是一大叠。例子:沓水,意思是非常有钱。
笪──(daat8)呢笪地方,意思是这块地方,配词有例如大笪地。
耷──(dup7)头耷耷,意思是垂头丧气的样子。
揩──(haai1)揩油,意思是占宜。
吹水──闲聊,偶尔会把事情说得天花龙凤,也有夸夸其谈、吹牛皮的意思。
籴米──买米。籴──粤音“笛”。籴字原写作上半为“入”,下半为“米”字。
籴佬──原来是指收买米粮的商人,他们购买米粮后就需要立即离去,以避免米粮因为潮湿而起了变化。现在引申为没有留下任何理由而离开。亦有今人写成“走佬”。
片斤 金戋──音(唱钱)指货币对换,源于英文change。
哈人──欺负别人
赑屃──(bai3 ngai3)有苦恼之意
睃──(so1)意同斜视/瞅/睬,例如,睃都唔睃吓你。
狼戾──(long1 lai2)有泼辣,横蛮之意。
牙 齿截──俗写牙擦,解作嚣张、沙尘、认叻、招积。
招积──汉语词汇解﹕刁钻、招摇、不可一世。有指“招积”是出自“满招损,谦受益”(书经˙大禹谟: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积,为积少成多便“满],即“自满”。
戾攴 乞攵──(luk1 cuk1)指不连贯,断断续续。
窳
朒脧──俗写肉酸,指不中貌,其貌不扬。
打甂炉──指火锅,边煮边食的饮食方式。
涫水──音(滚),指经过沸腾的水。
分类
影响
广东传统是以广州话为官方语言,广州话为广州人的生活语言,亦是广东省内其他民系的通用语。当时广东省城极为发达,从各地外来而来的人口都学习广州话以显得有身份。因此亦令长久以来,粤语广州话成为珠三角城市的主要语言。
于中国,在1959年开台的广东电视台(广东电视台是中国首个以广州话为广播语言的电视台)。而省内各大城市均有市政府支持的市级电视台,使广州话在当地流通。其他市级电视台逐渐跟随广东电视台,以广州话作为广播语言。大部分非粤语为母语的广东人都能懂粤语广州话。此外,珠三角城市如广州、佛山、深圳等地的公共交通工具(包括地铁、公交车)都设有广州话广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