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41
转发:0
评论:0
名称含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这个系统的官方名称,它是以北斗七星命名的。“北斗”的字面意思为“位于北方的斗”,这是中国古代天文家给大熊座最明亮的七颗星的命名。历史上,人们利用这七颗星来找到北极星以确定方向。因此,“北斗”这个名称隐含了这个卫星导航系统的目的。历史与发展早期研究1970年代,中国开始研究卫星导航系统的技术和方案,但之后这项名为“灯塔”的研究计划被取消。1983年,航天专家陈芳允提出使用两颗静止轨道卫星实现区域性的导航功能,1989年,使用通信卫星进行试验,验证了其可行性,之后的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即基于此方案。试验系统1994年,正式开始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北斗一号)的研制,并在2000年发射了两颗静止轨道卫星,区域性的导航功能得以实现。2003年又发射了一颗备份卫星,完成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的组建。加入欧盟伽利略计划中国与欧盟在2004年10月9日正式签署伽利略计划技术...

名称含义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这个系统的官方名称,它是以北斗七星命名的。“北斗”的字面意思为“位于北方的斗”,这是中国古代天文家给大熊座最明亮的七颗星的命名。历史上,人们利用这七颗星来找到北极星以确定方向。因此,“北斗”这个名称隐含了这个卫星导航系统的目的。

历史与发展

早期研究

1970年代,中国开始研究卫星导航系统的技术和方案,但之后这项名为“灯塔”的研究计划被取消。  

1983年,航天专家陈芳允提出使用两颗静止轨道卫星实现区域性的导航功能,1989年,使用通信卫星进行试验,验证了其可行性,之后的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即基于此方案。

试验系统

1994年,正式开始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北斗一号)的研制,并在2000年发射了两颗静止轨道卫星,区域性的导航功能得以实现。 2003年又发射了一颗备份卫星,完成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的组建。

加入欧盟伽利略计划

中国与欧盟在2004年10月9日正式签署伽利略计划技术合作协议。

正式系统

2004年,正式启动了具有全球导航能力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北斗二号),并在2007年发射一颗中地球轨道卫星,进行了大量试验。 2009年起,后续卫星持续发射,并在2011年开始对中国和周边地区提供测试服务, 2012年完成了对亚太大部分地区的覆盖并正式提供卫星导航服务。

中国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制定了“三步走”发展规划,从1994年开始发展的试验系统(第一代系统)为第一步,2004年开始发展的正式系统(第二代系统)为第二步。至2012年完成对亚太大部分地区的覆盖并正式提供卫星导航服务,此战略的前两步已经完成。根据计划,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三代系统)第三步将在2018年覆盖“一带一路”国家,2020年完成,届时将实现全球的卫星导航功能。

全球组网

2015年9月30日,第20颗北斗导航卫星准确飞入地球倾斜同步轨道。这颗北斗卫星会和两个多月前发射的北斗双星实现"空间对话",测试导航信号,并进行中轨道和高轨道间的星间链路试验,这种异轨道面间的试验是北斗系列的首次。

试验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于2003年完全建成,蓝色区域为当时的覆盖范围

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又称为北斗一号,是中国的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即有源区域卫星定位系统,1994年正式立项,2000年发射2颗卫星后即能够工作,2003年又发射了一颗备份卫星,试验系统完成组建,该系统服务范围为东经70°-140°,北纬5°-55°。 在卫星的寿命到期后(设计值8年),系统已停止工作。

系统组成

系统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

空间段:由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组成,两颗工作卫星定位于东经80°和140°赤道上空,另有一颗位于东经110.5°的备份卫星,可在某工作卫星失效时予以接替。

地面段:由中心控制系统和标校系统组成。中心控制系统主要用于卫星轨道的确定、电离层校正、用户位置确定、用户短报文信息交换等。标校系统可提供距离观测量和校正参数。

用户段:用户的终端。

性能

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于2000年能够使用后,其定位精度100米,使用地面参照站校准后为20米,与当时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民用码相当。系统用户能实现自身的定位,也能向外界报告自身位置和发送消息,授时精度20纳秒,定位响应时间为1秒。  

正式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2012年的服务范围

正式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被称为北斗二号,是中国的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英文简称BDS,曾用名COMPAS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一词一般用来特指第二代系统。此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目标是对全球提供无源定位,与全球定位系统相似。在计划中,整个系统将由35颗卫星组成,其中5颗是静止轨道卫星,以与使用静止轨道卫星的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兼容。 其总设计师为孙家栋。

亚太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于2004年启动,2011年开始提供测试服务,2012年12月27日起正式提供卫星导航服务,服务范围涵盖亚太大部分地区,南纬55度到北纬55度、东经55度到东经180度为一般服务范围。 该导航系统提供两种服务方式,即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开放服务是在服务区免费提供定位、测速、授时服务,定位精度为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50纳秒,在服务区的较边缘地区精度稍差。授权服务则是向授权用户提供更安全与更高精度的定位、测速、授时、通信服务以及系统完好性信息。由于该正式系统继承了试验系统的一些功能,能在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技术所不能完成的服务,如短报文通信。

全球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在2020年完成对全球的覆盖,为全球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将发射大量的中地球轨道卫星,同时因为现有系统的卫星寿命也会到期,也将会在2020年前完成替换。

系统构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组成。

空间段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计划由35颗卫星组成,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27颗中地球轨道卫星、3颗倾斜同步轨道卫星。 5颗静止轨道卫星定点位置为东经58.75°、80°、110.5°、140°、160°, 中地球轨道卫星运行在3个轨道平面上,轨道平面之间为相隔120°均匀分布。

至2012年底北斗亚太区域导航正式开通时,已为正式系统发射了16颗卫星, 其中14颗组网并提供服务,分别为5颗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均在倾角55°的轨道面上),4颗中地球轨道卫星(均在倾角55°的轨道面上)。

地面段

系统的地面段由主控站、注入站、监测站组成。

主控站用于系统运行管理与控制等。主控站从监测站接收数据并进行处理,生成卫星导航电文和差分完好性信息,而后交由注入站执行信息的发送。

注入站用于向卫星发送信号,对卫星进行控制管理,在接受主控站的调度后,将卫星导航电文和差分完好性信息向卫星发送。

监测站用于接收卫星的信号,并发送给主控站,可实现对卫星的监测,以确定卫星轨道,并为时间同步提供观测资料。

用户段

用户段即用户的终端,即可以是专用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信号接收机,也可以是同时兼容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接收机。 接收机需要捕获并跟踪卫星的信号,根据数据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定位计算,最终得到用户的经纬度、高度、速度、时间等信息。

原理

空间定位原理

在空间中若已经确定A、B、C三点的空间位置,且第四点D到上述三点的距离皆已知的情况下,即可以确定D的空间位置,原理如下:因为A点位置和AD间距离已知,可以推算出D点一定位于以A为圆心、AD为半径的圆球表面,按照此方法又可以得到以B、C为圆心的另两个圆球,即D点一定在这三个圆球的交汇点上,即三球交汇定位。北斗的试验系统和正式系统的定位都依靠此原理。

有源与无源定位

当卫星导航系统使用有源时间测距来定位时,用户终端通过导航卫星向地面控制中心发出一个申请定位的信号,之后地面控制中心发出测距信号,根据信号传输的时间得到用户与两颗卫星的距离。 除了这些信息外,地面控制中心还有一个数据库,为地球表面各点至地球球心的距离,当认定用户也在此不均匀球面的表面时,三球交汇定位的条件已经全部满足,控制中心可以计算出用户的位置,并将信息发送到用户的终端。北斗的试验系统完全基于此技术,而之后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除了使用新的技术外,也保留了这项技术。

当卫星导航系统使用无源时间测距技术时,用户接收至少4颗导航卫星发出的信号,根据时间信息可获得距离信息,根据三球交汇的原理,用户终端自行可以自行计算其空间位置。 此即为GPS所使用的技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使用了此技术来实现全球的卫星定位。

精度

参照三球交汇定位的原理,根据3颗卫星到用户终端的距离信息,根据三维的距离公式,就依靠列出3个方程得到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即理论上使用3颗卫星就可达成无源定位,但由于卫星时钟和用户终端使用的时钟间一般会有误差,而电磁波以光速传播,微小的时间误差将会使得距离信息出现巨大失真,实际上应当认为时钟差距不是0而是一个未知数t,如此方程中就有4个未知数,即客户端的三位坐标(X,Y,Z),以及时钟差距t,故需要4颗卫星来列出4个关于距离的方程式,最后才能求得答案,即用户端所在的三维位置,根据此三维位置可以进一步换算为经纬度和海拔高度。

若空中有足够的卫星,用户终端可以接收多于4颗卫星的信息时,可以将卫星每组4颗分为多个组,列出多组方程,后通过一定的算法挑选误差最小的那组结果,能够提高精度。

电磁波以30万千米/秒的光速传播,在测量卫星距离时,若卫星钟有一纳秒(十亿分之一秒)时间误差,会产生三十厘米距离误差。尽管卫星采用的是非常精确的原子钟,也会累积较大误差,因此地面工作站会监视卫星时钟,并将结果与地面上更大规模的更精确的原子钟比较,得到误差的修正信息,最终用户通过接收机可以得到经过修正后的更精确的信息。当前有代表性的卫星用原子钟大约有数纳秒的累积误差,产生大约一米的距离误差。

为提高定位精度,还可使用差分技术。在地面上建立基准站,将其已知的精确坐标与通过导航系统给出的坐标相比较,可以得出修正数,对外发布,用户终端依靠此修正数,可以将自己的导航系统计算结果进行再次的修正,从而提高精度。例如,全球定位系统使用差分全球定位系统后,定位精度可达到5米左右。

技术

卫星平台

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能使用无源时间测距技术为全球提供无线电卫星导航服务(RNSS),也同时也保留了试验系统中的有源时间测距技术,即提供无线电卫星测定服务(RDSS),但仅在亚太地区实现。从卫星所起到的功能来区分,可以分成下列两类:

非静止轨道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地球轨道卫星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使用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平台并略有改进,其有效载荷都为RNSS载荷。 后续中地球轨道卫星将采用专门的小型化中地球轨道卫星平台。

静止轨道卫星:这类卫星使用改进型东方红三号平台,其五颗卫星的定点位置为东经58.75°到160°之间,每颗均有3种有效载荷,即用作有源定位的RDSS载荷、用作无源定位的RNSS载荷、用于客户端间短报文服务的通信载荷。 由于此类卫星仅定点在亚太地区上空,故需要用到RDSS载荷的有源定位服务以及用到通讯载荷的短报文服务只能在亚太提供。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同时使用静止轨道与非静止轨道卫星,对于亚太范围内的区域导航来说,无需借助中地球轨道卫星,只依靠北斗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即可保证服务性能。而数量庞大的中地球轨道卫星,主要服务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此外,如果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生故障,则中地球轨道卫星可以调整轨道予以接替,即作为备份星。

截至2012年发射的北斗系统的卫星设计寿命都是8年,而后续又有数量众多的中地球轨道卫星需要发射,这些卫星将采用专门的中地球轨道卫星平台,寿命将延长至12年或更多,还会往小型化发展。

时间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系统时间叫做北斗时,属于原子时,溯源到中国的协调世界时,与协调世界时的误差在100纳秒内,起算时间是协调世界时2006年1月1日0时0分0秒。

北斗试验系统的卫星原子钟是由瑞士进口,北斗二号的星载原子钟逐渐开始使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03所提供的国产原子钟。 北斗的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杨慧在2012年表示,北斗已经开始全部使用国产原子钟,其性能与进口产品相当。

信号传输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使用码分多址技术,与全球定位系统和伽利略定位系统一致,而不同于格洛纳斯系统的频分多址技术。两者相比,码分多址有更高的频谱利用率,在由L波段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选择码分多址是更妥当的方式。此外,码分多址的抗干扰性能,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兼容性能更佳。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官方宣布,在L波段和S波段发送导航信号,在L波段的B1、B2、B3频点上发送服务信号,包括开放的信号和需要授权的信号。

B1频点:1559.052MHz-1591.788MHz

B2频点:1166.220MHz-1217.370MHz

B3频点:1250.618MHz-1286.423MHz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2007年,在北斗-M1卫星发射后,被检测到于图示红色的波段上发出信号,与伽利略定位系统使用或计划使用的波段相重合。

国际电信联盟分配了E1(1590MHz)、E2(1561MHz)、E6(1269MHz)和E5B(1207MHz)四个波段给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这与伽利略定位系统使用或计划使用的波段存在重合。然而,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频段先占先得政策,若北斗系统先行使用,即拥有使用相应频段的优先权。2007年,北斗-M1,之后在相应波段上被检测到信号:1561.098MHz±2.046MHz, 1589.742MHz, 1207.14MHz±12MHz, 1268.52MHz±12MHz,以上波段与伽利略定位系统计划使用的波段重合,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L波段也有小部分重合。

北斗-M1是一个实验性的卫星,用于发射信号的测试和验证,并能以先占的原则确定对相应频率的使用权。北斗-M1卫星在E2、E5B、E6频段进行信号传输,传输的信号分成2类,分别被称作“I”和“Q”。“I”的信号具有较短的编码,可能会被用来作开放服务, 而“Q”部分的编码更长,且有更强的抗干扰性,可能会被用作需要授权的服务。

应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分为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两种方式。

开放服务

任何拥有终端设备的用户可免费获得此服务,其精度为:

定位精度平面10米、高程10米

测速精度0.2米/秒

授时精度单向50纳秒,开放服务不提供双向高精度授时

授权服务

除了面向全球的免费开放服务外,还有需要获得授权方可使用的服务,授权又分成不同等级:

高精度: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提供比开放服务更佳的精确度,需要获得授权,其具体性能指标未知。

广域差分:在亚太地区借助与类似于广域增强系统的广域差分技术,根据授权用户的不同等级,提供更高的定位精度, 最高为1米。

信息收发:授权用户可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还为提供信息的收发,即短报文服务,这项服务仅限于亚太地区。 

参见

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

格洛纳斯系统

伽利略定位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卫星导航系统
分类运行中的卫星导航系统: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中,目前覆盖亚太地区,至约2020年覆盖全球。欧盟:伽利略定位系统,至2020年前,该系统的30颗卫星发射完成。正在建立的卫星导航系统:日本:准天顶卫星系统,是辅助GPS的系统,服务只覆盖东亚,预计由3机组成,目前只发射了初号机导引号。参考资料^Beidousatellitenavigationsystemtocoverwholeworldin2020.Eng.[2011-12-30].^GalileoAssessmentPullsnoPunches..2011-01-20[2011-12-30].^Indiatobuildaconstellationof7navigationsatellitesby2012-Technology2007-09-05[2011-12-...
· 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
系统组成系统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空间段:由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组成,两颗工作卫星定位于东经80°和140°赤道上空,另有一颗位于东经110.5°的备份卫星,可在某工作卫星失效时予以接替。地面段:由中心控制系统和标校系统组成。中心控制系统主要用于卫星轨道的确定、电离层校正、用户位置确定、用户短报文信息交换等。标校系统可提供距离观测量和校正参数。用户段:用户的终端。卫星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的发射时间分别为:工作原理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的工作过程是:首先由中心控制系统向卫星I和卫星II同时发送询问信号,经卫星转发器向服务区内的用户广播。用户响应其中一颗卫星的询问信号,并同时向两颗卫星发送响应信号,经卫星转发回中心控制系统。中心控制系统接收并解调用户发来的信号,然后根据用户的申请服务内容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对定位申请,中心控制系统测出两个时间延迟:即从中心控制系统发出询问信...
· 北斗卫星户外人员保障系统
目前市场主流的GPS只具有定位功能,在深山老林、信号缺损地区,定到位置的情况下无法将位置传出,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的成功运营及时的解决了该难题,其通讯功能为户外人群带来了生命安全的保障。可广泛应用到地质、地震、考古、石油、电力、邮政、科考、地理、测绘等外业工作和旅游、探险、自助游等大众生活中。该系统通过北斗终端使用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集成传统互联网、无线通讯和GPS于一体,为团体和个人提供长期免费运营服务。揭秘我国自主研发试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认星先从北斗来,由北往西再展开。”小时候,长辈们总是教孩子们辨认北斗星,只要找到了北斗星,就找到回家的路。如今,城市的灯光湮没了星光,许多人开始习惯于借助GPS系统来确定方向。由美国国防部开发的GPS卫星导航系统在全球独领风骚,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颗“北斗星”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确定方向,还能准确告诉我们自己处在地球的哪个位置,帮助...
· “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告诉大家,北斗卫星离民用不远
“北斗应用的发展比我预想的要快,但也是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随着国内自主研发的北斗芯片模块进入实用化阶段,北斗在大众应用将更为广泛。”中科院院士孙家栋受访时表示,相对于GPS(全球定位系统),北斗更为年轻,发展空间更大。近日,由中国工程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资助的“中国导航与位置服务系统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研究”项目,在江苏省昆山杜克大学召开首次专家咨询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30余位专家参会。作为国家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北斗导航卫星区域系统从2004年启动建设,2012年底已实现对亚太地区的正式运营。其精度达10米,已完全可以与GPS媲美。孙家栋说,日前采用“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了两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年底前还将再发射两颗,进一步增强卫星间的互相通信功能。随着自主北斗芯片、模块等关键技术全面突破,北斗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大地测量、救灾减...
· “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北斗加速走向大众应用
“北斗应用的发展比我预想的要快,但也是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随着国内自主研发的北斗芯片模块进入实用化阶段,北斗在大众应用将更为广泛。”中科院院士孙家栋受访时表示,相对于GPS(全球定位系统),北斗更为年轻,发展空间更大。近日,由中国工程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资助的“中国导航与位置服务系统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研究”项目,在江苏省昆山杜克大学召开首次专家咨询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30余位专家参会。作为国家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北斗导航卫星区域系统从2004年启动建设,2012年底已实现对亚太地区的正式运营。其精度达10米,已完全可以与GPS媲美。孙家栋说,日前采用“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了两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年底前还将再发射两颗,进一步增强卫星间的互相通信功能。随着自主北斗芯片、模块等关键技术全面突破,北斗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大地测量、救灾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