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县侯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88
转发:0
评论:0
东汉“县侯”爵号最早出现于东汉,其前身并非周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侯爵,而是秦二十等军功爵中的彻侯(西汉称列侯)。东汉光武帝云台二十八将皆封为县侯,食邑有六县、四县、二县之区别。此后在三国曹魏、蜀汉、孙吴均有县侯封号,也属于二十等军功爵之首,而非五等爵位。魏晋南朝魏末、两晋南朝时期,县侯一般为实封。东晋后期、刘宋时曾出现虚封的县侯。实封者,有封国、食邑,开国置国官,食邑从数百户到数千户不等,一般以县立国,封国置相,相的职责相当于县令、长。虚封者,无封国、食邑。都具有世袭性。魏朝曹魏咸熙元年(264年),在晋王司马昭的主持下,开建了五等爵,分为郡公、县公、大国侯、次国侯、大国伯、次国伯、大国子、次国子、大国男、次国男十级,均为第一品。大国侯地方70里,食邑1600户;次国侯地方65里,食邑1400户。。而列侯中的县侯为第三品,乡侯为第四品,亭侯为第五品。侯爵的立国方式有两种:以县为国。...

东汉

“县侯”爵号最早出现于东汉,其前身并非周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侯爵,而是秦二十等军功爵中的彻侯(西汉称列侯)。东汉光武帝云台二十八将皆封为县侯,食邑有六县、四县、二县之区别。此后在三国曹魏、蜀汉、孙吴均有县侯封号,也属于二十等军功爵之首,而非五等爵位。

魏晋南朝

魏末、两晋南朝时期,县侯一般为实封。东晋后期、刘宋时曾出现虚封的县侯。实封者,有封国、食邑,开国置国官,食邑从数百户到数千户不等,一般以县立国,封国置相,相的职责相当于县令、长。虚封者,无封国、食邑。都具有世袭性。

魏朝

曹魏咸熙元年(264年),在晋王司马昭的主持下,开建了五等爵,分为郡公、县公、大国侯、次国侯、大国伯、次国伯、大国子、次国子、大国男、次国男十级,均为第一品。大国侯地方70里,食邑1600户;次国侯地方65里,食邑1400户。。而列侯中的县侯为第三品,乡侯为第四品,亭侯为第五品。

侯爵的立国方式有两种:

以县为国。如:王祥封睢陵侯,以睢陵县为侯国。

析县为国。如:裴秀封济川侯,以高苑县济川墟为侯国。

西晋

西晋五等爵位包括郡公、县公(并为第一品),郡侯、大国侯、次国侯、大国伯、次国伯、大国子、次国子、大国男、次国男,并为第二品。列侯爵位包括县侯(第三品)、乡侯(第四品)、亭侯(第五品)。

西晋时,废除曹魏时期划定疆域面积的封建方式,改行大国、次国、小国三级。侯爵分为郡侯、县侯,县侯成为侯爵的第二等,以县为国。除封异姓功臣外,县侯亦为宗室的推恩爵,大国、次国承封王(即第二代王)的支子封县侯,如不满五千户国。

县侯为第二品爵,食邑为数千户,置妾5人,车前司马8人,旅贲36人。配有:金章、青朱绶、绿紫绀、三梁冠、三采纂、七缝皮牟、七斿旗、七旒冕。

县侯的国官有:

相:1人,第八品

一卿:

四令:

陵长:1人

庙长:1人

牧长:1人

谒者:4人,第九品

中大夫:6人,第九品

典医丞:1人,第九品

典府丞:1人,第九品

治书:4人

舍人:10人

世子庶子:1人

东晋

东晋五等爵位包括国公、郡公、县公(并为第一品),大国侯、次国侯、伯、子、男(并为第二品)。列侯爵位包括县侯(第三品)、乡侯(第四品)、亭侯(第五品)。

东晋时,无郡侯之封,县侯成为仅次于县公的封爵。东晋后期,出现了虚封县侯。县侯有开国侯、五等侯之分,开国侯为实封,五等侯为虚封,五等侯低于开国男。开国侯的制度与西晋时相同。封五等侯者,如:

新兴县五等侯刘道怜

兴平县五等侯朱超石

南朝

刘宋五等爵位包括国公、郡公、县公(并为第一品)、县侯、县伯、县子、县男、县五等侯、县五等伯、县五等子、县五等男(并为第二品)。列侯爵位包括县侯(第三品)、乡侯(第四品)、亭侯(第五品)。值得注意的是刘宋时期出现了五等爵的县侯与列侯的县侯并存的现象。

萧齐五等爵位包括国公、郡公、县公(并为第一品)、县侯、县伯、县子、县男(并为第二品)。列侯爵位包括乡侯、亭侯。

萧梁五等爵位包括国公、郡公、县公(位视三公)、县侯(位视孤卿)、县伯(位视九卿)、县子(位视二千石)、县男(位视比二千石)。列侯爵位包括乡侯、亭侯。

陈朝五等爵位包括郡公、县公(并第二品),郡侯、县侯(并第三品)、县伯(第四品)、县子(第五品)、县男(第六品)。列侯爵位包括乡侯、亭侯(并第八品)。

南朝时,开国县侯的食邑从数百户到数千户不等。除封异姓功臣外,作为宗室的推恩爵,始封王的支子亦封开国县侯,食邑为一千户(宋、齐)、五百户(梁、陈)。

刘宋时,县侯依然有开国侯、五等侯之分。南齐以后,五等侯消失。刘宋、南齐的制度与东晋基本相同。

梁朝时,开国县侯为十五班爵,位视孤卿、重号将军、光禄大夫(十六班),境内被尊称为第下,自称寡人,国官向其称臣。县侯的国官有:

郎中令:六班(宗室推恩爵),五班(其它)

典祠令

典书令

典卫长

陈朝时,开国县侯为第三品爵,视中二千石。

魏齐

元魏、北齐时,县侯有实封、虚封两种。

元魏

北魏初期的封爵皆为虚封,爵位可以世袭(追赠者不可世袭)。孝文帝时,改革封爵制度,县侯分为两类:

开国县侯,第二品,为实封,封国置相一人,其职责相当于县令。

散县侯,从第二品,为虚封。

北齐

北齐时,开国县侯为从二品,散县侯为正三品。

北周到宋辽

北周以后,县侯一般都带有“开国”二字,但并不开国,“开国”二字成为荣誉称号。唐朝以后,常为虚封。隋朝时,开国县侯为正二品爵;唐朝、辽朝、宋朝时,开国县侯为从三品爵。

金朝以后,废除县侯。

参见

郡侯

参考资料

^参见王安泰,《开建五等—西晋五等爵制成立的历史考察》,页55,表2303。

^杨光辉《汉唐爵位制度》P5,引《通典·职官典》

^《晋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三》:“五等建,封睢陵侯,邑一千六百户。”

^《晋书·卷三十五·列传第五》:“于是秀封济川侯,地方六十里,邑千四百户,以高苑县济川墟为侯国。”

^杨光辉《汉唐爵位制度》P5,引《通典·职官典》、《晋书·职官志》

^参见王安泰,《开建五等—西晋五等爵制成立的历史考察》,页112,表3207。

^参见王安泰,《开建五等—西晋五等爵制成立的历史考察》,页191,表4101。

^参见王安泰,《开建五等—西晋五等爵制成立的历史考察》,页108,表3202。

^杨光辉《汉唐爵位制度》P5,引《通典·职官典》、《晋书·职官志》

^参见《宋书·卷五十一·列传第十一》

^参见《宋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八》

^杨光辉《汉唐爵位制度》P5,引《宋书·百官制》

^杨光辉《汉唐爵位制度》P5

^杨光辉《汉唐爵位制度》P5,引《南史·梁本纪》

^杨光辉《汉唐爵位制度》P5

^参见《隋书·志第二十一·百官上》

^参见《魏书·志第十九·官氏九》

^参见《隋书·志第二十二·百官中》

^参见中国爵位#元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侯官县
建制沿革侯官县名始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由冶县改名侯官县而来。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侯官县东部地置原丰县,原丰列为首邑。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原丰与侯官合并,称东部侯官。隋开皇九年(589年)东部侯官改称原丰县,开皇十二年(592年)原丰改称闽县。唐武德六年(623年)析闽县置侯官县。武德八年,侯官县并入闽县。武周长安二年(702年),再分闽县置侯官县,元和三年(808年)再并侯官入闽县,元和五年(810年),复析闽县置侯官县。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即闽国时期,改侯官县为闽兴县。清泰二年(935年)闽兴县复名侯官县。明万历八年(1580年),怀安县(析自闽县)并入侯官县。
· 闽侯县
历史汉立治县,属会稽郡东部都尉。东汉东部都尉留一员候官(主管斥候的军候)镇守此地,因而又称候官、东候官。建安年间,称侯官县,西晋析侯官置原丰、温麻二县。南朝梁天监间,侯官与原丰合并为东侯官。隋改东侯官为原丰县,后更名闽县。唐析闽县置侯官、长、福宁、新宁、温麻五县,后侯官并入闽县。武周长安二年(702),析闽县西十二乡复置侯官县。1913年3月,闽县与侯官县合并为闽侯县。1933年又分拆为闽县与侯官县,1944年后又改名为林森县。1946年划出县城设福州市。1950年4月复名闽侯县。行政区划辖1个街道,8个镇、6个乡:街道:甘蔗街道镇:白沙镇、南屿镇、尚干镇、祥谦镇、青口镇、南通镇、上街镇、荆溪镇。乡:竹岐乡、鸿尾乡、洋里乡、大湖乡、廷坪乡、小箬乡。注:2004年,原闽江乡撤销,原辖区并入尚干、祥谦等镇。物产矿产有金、钨、钼、铜、铁和硫磺、石灰石、叶蜡石、明矾石、高岭土、石英等。土特产主要有...
· 沧县侯姓寻根
我们是河北沧州沧县的侯姓来到沧县李天木崔庄,应该是清朝末年详情不知(已有六七代人没有记载),老人们将是由黄骅南大港孔庄子(三分厂)迁徙而来,目前和哪里到是有联系。我们以前试图寻其上迁之地找到沧州海兴的马场,见到一部家谱很含糊没有我们这一方面的记载。到目前也没有搞清其由那里迁来,老人逐渐的减少一些家族的信息无法印证,恳请该吧给以帮助。
· 郸城县晚清进士侯起龙
侯起龙(1856-1895)原名侯朝阳,后改名侯起龙。淮阳县侯楼村(今属郸城县钱店镇侯楼村)人,后被皇封为山东镇台(总兵的俗称)之职。他的一生功德显著,有“降龙入海”的美名,其事迹在家乡广为传颂。勤学苦练侯起龙5岁时就拜侯三元为师学武,当时他能骑在马上挥动70公斤的洋刀,自如地举动70公斤重的掷石。但他并不满足,想更上一层楼。他就又制了三块掷石,一块90公斤,另两块各70公斤(三块掷石存于侯楼村),并在其村西修起了约7米宽、长1000米的跑马埂子。他用的弓箭,需有90公斤的力气才能拉开。他用了三年的苦功,能骑马射箭,能把90公斤重的掷石搬到他那马步姿势的两腿上。由于他勤学苦练,武艺超群,于光绪二年(1876年)参加了会试及殿试,考取丙子科进士。挖河风波光绪十四年,安徽龙山侯氏、董氏两族因挖河发生矛盾。董家将河道挖在侯家坟后,侯家不让,于是就大打出手,告状打官司,两姓视若仇敌。当时董家户大人...
· 丰城县侯羊鉴
羊鉴(?D约329年),字景期,太山(今属山东)人,匈奴中郎将羊济之子,太仆、兖徐二州刺史羊炜之弟[1],晋朝官员。本名:羊鉴字号:景期所处时代:晋朝出生地:晋新泰县去世时间:329人物生平羊鉴初任东阳太守,后多次升迁至太子左卫率。当时徐龛反叛,司徒王导认为羊鉴是徐龛州里显贵的豪门世族,必定能制服他,请求派遣羊鉴北征。羊鉴再三推辞说不是将帅之才。太尉郗鉴也上表说羊鉴不是将帅之才,不应随便派遣。王导不接受,坚持启奏授任他征讨都督,果然战败。王导因为举荐羊鉴不当,请求自贬,晋元帝不同意。司法部门判处羊鉴死刑,晋元帝下诏因羊鉴是太妃的娘家亲戚,特免除死罪,解除官职。很久以后,担任少府。到王敦反叛时,晋明帝因羊鉴是王敦之舅,并且素来关系密切,隐隐地受到嫌忌责备。晋成帝帝即位后,参与征讨苏峻,因功封为丰城县侯,调任光禄勋,最终卒于任上。史籍记载《晋书・卷八十一・列传第五十一》丰城县侯羊鉴晋廷南迁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