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舍城结集
佛般涅槃
赤铜鍱部《长部·大般涅槃经》和法藏部《长阿含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陀八十岁时,于毗舍离城坐雨安居,宣布将在三个月后般涅槃,后于拘尸那罗城附近的娑罗双树间般涅槃;大迦叶于佛陀入灭七日在从波婆城(Pāvā)至此的路上闻知此事赶到主持了荼毘。
诸律藏记载因有比丘言说在佛陀入灭之后就可无拘无束,大迦叶发起了第一次结集。说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论》在解说十二分教中譬喻所指时称律藏记载有《大涅槃譬喻》,《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在与其他部派《大般涅槃经》相当的《大涅槃譬喻》后连贯记述了五百结集。似法显译《大般涅槃经》以佛陀在毘舍离城决定将入般涅槃为起始,未辑录此前佛在王舍城讲七不退法等事,结尾处提及了王舍城结集。
结集内容
现存律藏都有一个犍度(章节),记载了大迦叶位列上座之一,他组织这次合诵的详细过程。优婆离诵出波罗提木叉等,大迦叶提问制戒因缘,优波离解答,由此合诵形成了律藏。阿难诵出佛陀所说诸经,大迦叶向与会者确认其转述正确无误,由此合诵形成了经藏,经文之首皆冠以“如是我闻”即指阿难所闻。
《巴利律藏》、《摩诃僧祇律》和《五分律》没有提及阿毘达磨藏,《四分律》提及的阿毘达磨藏对应《舍利弗阿毘昙论》,《十诵律》提及的阿毘达磨藏对应《法蕴论》,晚出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声称大迦叶诵出本母形成阿毘达磨藏。
小小戒问题
上座部诸律藏记载,阿难当众宣布了佛陀遗命:“阿难!自今日始。听诸比丘舍小小戒。” 《摩诃僧祇律》记载阿难没有按佛陀嘱托,在佛陀临般涅槃时请求佛陀为诸比丘舍小小戒。所有律藏一致记载,由于阿难未向佛陀问明什么戒算是小小戒,诸长老各有阐述,并无法达成一致,大迦叶因而公布了三条“制限”:
若佛所不制,不应妄制。
若已制,不得有违。
如佛所教,应谨学之。
阿难对被指摘的多项突吉罗罪(十三种越毘尼罪之一)悔过后开始诵戒。《巴利律藏》、《四分律》和《五分律》记载富兰那迦长老此时正在南方(有说“南山”),听闻结集,率领五百比丘前来集会。赶到时会诵已毕,他提出了七项或八项佛陀曾经允许的事情,但被此次结集诵出的戒律所禁止,大迦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经藏分部
佛教经律分别持诵,在各部派律藏的五百结集记载中,象征性的提及了经藏中个别经典名称,《十诵律》没有提及经藏分部情况,《巴利律藏》只称经藏分五部。《摩诃僧祇律》、《四分律》、《五分律》和《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更详细记载了经藏分为四部《阿含经》和《杂藏》及其内容概述:
四部《阿含经》的次序为长、中、杂、增一。在晚出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中次序为杂、长、中、增一。在没有杂藏的部派如说一切有部中,一些本生经和譬喻经被编在律藏中,一些偈颂经如《法句经》单独流通。有时谈到“四阿含”,就代表整个的经藏。
经藏后来编纂成书,南传佛教称为五部尼柯耶,汉译阿含经则来自是几个部派,长阿含是法藏部所属;中阿含与杂阿含是说一切有部所传;增一阿含所属部派不明。阿含经与尼柯耶在内容上有差异。第一次结集的用语是俗语,一般认为是第一次结集所在地的摩揭陀语,南传佛教认为这就是巴利语,古人统称印度语言为梵语,可确定根本说一切有部的用语是雅语即现在所称的古典梵语,结集就是合诵、三藏口耳相传,所有现存三藏经典都是经过三次结集之后才形成文字记录的。
有关的结集记载
关于佛陀入灭之后第一次结集,除了各个部派律藏记载的王舍城结集之外,还有其他来源的有关结集传说。但是这种传说既没有所结集出的具体部派佛教经典来证明,也没有部派把它认定为传承根源。
大众部结集传说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关于大众部结集的传说,无法参与第一次结集的大众,在距此地二十余里处发起了数百千人大结集,因参与者广泛而称大众部结集。
界外结集传说
《三论玄义》记载婆师波在第一次结集的界外发起了大众部万人大结集,称为界外结集。
拘尸那罗结集传说
汉译《佛般泥洹经》和《般泥洹经》记载了极少被人提及的拘尸那罗结集传说,佛陀涅槃荼毘八王分舍利九十天后,在拘尸那罗修建的窣堵波旁边的精舍举行了首次四阿含经结集,其最独特之处是记载当时就将四阿含写为贝叶经。
学界考证与质疑
俄国学者米纳耶夫(D.P. Minayeff)是最早对王舍城集结的史实性提出质疑的学者,于1887年出版的论文中,他认为在《长部·大般涅槃经》中没有提及王舍城集结,足以证明这是后人附会的传说,主要是为了提供部派来源的可靠性。随后德国的赫曼·欧登保(Hermann Oldenberg)认为此次结集没有历史依据,但他也认为《长部·大般涅槃经》编者只是不知道王舍城结集,因而不是充分的证据。日本学者冢本启祥于1966年《初期佛教教团史の研究》中,引据很多汉译资料以及许多新的证据,他认为,在此议题上的争论,仍然没有得到良好的解答。
佛教研究学者特别是日本佛学家以及印顺法师等认为,佛教经律典籍,应该是经过一段时期不停的整理与结集才形成现有规模,现存的四阿含经与律藏不能单一溯源到王舍城结集。传统意见认为现存经律全部在王舍城结集中完成,并在各自传承中没有任何增减改变的看法,过于简化,造成佛教各部派间的无谓诤论,及来自教外的指摘质疑。牛津大学Richard Gombrich教授以《长部33经》舍利弗领导结集为例,指出佛在世时就开始结集以保存教法。
参见
结集
拘尸那罗结集
窟外结集
第二次结集
第三次结集
第四次结集
第五次结集
第六次结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