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琴早期雏形及其流变
一、从筑、轧筝到胡琴
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这样一句:“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这里的胡琴、琵琶、羌笛是并列的关系,可见在此时,胡琴指的不是琵琶。胡琴发展为拉弦乐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究其变化的实质,不得不提到我国先秦时期的乐器——筑。胡琴在发展成为马尾弓之前运用的是擦奏之法,有此特征的筑是弦乐器发展中一件必不可少的乐器。
胡琴
(一)从筑到胡琴
《周礼·春官·宗伯》曰:“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竹、木、匏。”在丝这一类中,就包含了筑这一乐器。这是一种在战国时期产生的新型乐器,参照史料的文字记载和遗留下来的图像记载可知,它是用竹尺敲击发音的一种弦乐器,并在公元前四世纪末就已流行于齐国的民间。在《战国策》卷八中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者。”由此可知,筑在春秋时期人民的音乐生活中运用十分广泛,与竽、瑟、琴这些乐器一起登上了音乐艺术的殿堂。春秋时期的音乐无时无刻不伴随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与人的生产劳动密不可分,两者的互相融合也进一步促进了乐器的发展。
在西汉长沙王室墓出土了筑弓、筑码,其面板均有被弦勒压的痕迹,由此可知琴弦在筑这种乐器中的作用。而弓弦乐器与弹弦乐器的区别为演奏方式的差异。筑的演奏方式经历了从击奏转为轧奏的过程,即由棒击到棒擦的过程。在马王堆3号墓出土了一件筑(长沙考古队发掘,1973年),从形制上看,它的前端似琴,尾端细长,最多为五弦。筑这一乐器的演奏方法:演奏者左手按弦,右手击打琴弦或持棍,或者在琴弦上摩擦。筑具有比较统一的演奏方式,但形制不一,有五弦、十一弦、十三弦等。在先秦时期宴客或乐舞伴奏中经常见到,深得王侯喜爱。综上所述,筑的演奏方式、结构形制与现代的古琴同出一源,一脉相承,从古籍记载可得出结论,筑为古琴的前身。
(二)从轧筝到胡琴
轧筝是我国最早的拉弦乐器,其形制朴实大方,音色细腻柔和,是唐代出现的新乐器,在宋代盛行。它因不用手指弹而用竹片轧之而得名。轧筝在弹弦乐器筝的基础上经过改制而来。最早的轧筝,其构造和筝基本相同,共七弦,原理是用竹棒擦弦发音。
从其以竹棒轧之的演奏方式可以看出,它对我国弓弦乐器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其中最大的作用就是对胡琴弓子的影响。其演奏方法与轧筝极为相似,甚至可以说,拉弦乐器借鉴了轧筝的弓子,是我国拉弦乐器的最初演奏形式,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正是轧筝让中国弓弦乐器有了擦奏的演奏方式,也为后来胡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究其形态形制、发音方式、演奏方式等方面的因素,并结合演变过程而言,轧筝并不是胡琴的前身,而是现代中国民乐弹拨乐器———筝的前身。
胡琴
二、从弦鼗到胡琴
鼗在发展成为弦鼗之前是一种敲打乐器的名字,此时,弦作动词,意为张弦,鼗指的就是这种乐器,即给鼗上弦的意思。鼗为敲打乐器,在周朝时已经出现。弦鼗在周朝被称为单字“鼗”,其演奏方式酷似拨浪鼓。公元386—439年北魏破酒泉时期,在甘肃酒泉丁家闸有一幅宴居行乐图,其中有鼗鼓的图像。
历史上留下来的关于弦鼗的记载很少。其中,在晋代傅玄的《琵琶赋》中提到了弦鼗这一乐器:“秦汉子,盖弦鼗之遗制,出于胡中,传为秦、汉所作。”由此得知,弦鼗这一乐器在三国时期已经出现了,且为百姓所用。它保留了我国古代民族乐器的形态,与现在的许多乐器相比较,弦鼗可以说是其形象方面的先驱。到了秦朝,鼗经过发展过渡为弦鼗,采用竹片擦奏之法使其发音,与现在的三弦有相似之处。
弦鼗的形制可以从敦煌千佛洞第112窟和集安高句丽古墓壁画中得到答案。汉代的乐舞多在广场或大殿举行,人数可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场面相当宏大。在宋代,音乐达到了鼎盛时期,上流社会的贵族们对音乐十分重视,对乐器大为推崇,经常乐宴宾客,这也给乐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与十分有利的发展条件。弦鼗作为汉乐演奏乐器,在结构形制与演奏方式及演变过程等方面与三弦一脉相承。在陈旸的《乐书》中有关于弦鼗形制的描写,弦鼗的形制启发了后人,对改善弦乐器的形制发挥了作用。
三、奚琴与胡琴之关联
中国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历史上统称胡民族。奚亦胡种,在北方也有奚琴。奚族是一个擅长音乐且善于制造乐器的民族,从创造奚琴这一乐器中就可以看出他们在音乐方面的创新。
唐代出现嵇琴。《事林广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曰嵇琴。二弦,以竹轧之,其声清亮。”是说,嵇琴本是嵇康所制,所以名为嵇琴,有两弦,运用竹片轧弦发出声音,音色十分清亮。唐代孟浩然的《宴荣二山池》记载了嵇琴的演奏方法:“竹引嵇琴入,花邀戴客过。”说明嵇琴是用竹片来演奏的,没有千金,其形制与今日的胡琴极为相像,为拉弦乐器。
宋代的陈旸《乐书》载:“奚琴,本胡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由此可知,奚琴的演奏方式是用竹片轧弦发出声音。可知这一乐器在当时已经流行起来。《乐书》中有一幅奚琴图,细观书中对奚琴形制的描述,与今日的胡琴极为相像。
奚琴为竹制,有琴首、琴轴、琴弦、琴杆、琴码,琴筒为圆筒状,并有琴弓,这一切都与现在我们使用的圆筒胡琴如此相似,但不同的是,这件奚琴图中的琴弦与琴杆之间没有千金,而且琴身为竹制,弓子也是竹制。现在的胡琴是木制,马尾弓。仔细观察后可以发现,它的琴轴与今日胡琴的琴轴方向相反,却和二弦的琴轴方向相同。由此可知,奚琴与二弦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从这幅图中可以看出,这时的奚琴已经具备了比较完整的形制,大致属于胡琴乐器发展、形成的后期。
胡琴
在甘肃榆林石窟第十窟中有一幅西夏时期胡琴图像,图中演奏胡琴的乐伎姿态十分优美。她左手持琴,右手拉弓,给人以飘逸之感,可谓神形兼备。图中胡琴的形制、演奏方法与今日的二胡极为相似,似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胡琴图像。图中的乐伎手持龙头琴。龙头琴是中华的象征,由此可知,此琴在当时已经传入中原并已汉化。其琴弓约见马尾胡琴的样子,其形制与胡琴十分相像,且拉奏手法也有相同之处。陈旸《乐书》中有奚琴的图像,为竹片轧之,而今日的胡琴是以马尾弓拉奏,两者无论在形制还是演奏方法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可见,奚琴作为胡琴的前身在唐代已经出现。
在多本典籍中记载,奚琴属于胡乐,嵇琴亦然。而且,凡有嵇琴的典籍中就没有奚琴的影子。综上不难得出,嵇琴与奚琴是不同时期的同一种,是后来胡琴的前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