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信阳毛尖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43
转发:0
评论:0
生产历史信阳茶区是中国的古老茶区,产茶历史悠久。一般认为起于距今2000多年的东周时期,唐朝时信阳已盛产茶叶。760年~780年间,茶学家陆羽撰写的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把信阳划为当时八大茶区之一的淮南茶区,据载:“淮南以光州(今潢川、光山一带上,义阳郡(今信阳市平桥区、浉河区)、舒州次,……”唐代《地理志》中记载“义阳郡(今信阳市平桥区、浉河区)土贡品有茶”。宋代诗人苏东坡曾有称赞“淮南茶,信阳第一”。但当时的贡品或上等茶并非今日之信阳毛尖。有人认为信阳毛尖源于宋末的散茶,信阳毛尖从北宋到明朝生产的为散茶[3],因此此观点具有争议。据考证,信阳毛尖独特风格形成是在20世纪初。清代光绪末年(1905年-1909)季邑蔡竹贤提倡开山种茶,先后成立元贞(震雷山)、广益、裕申、宏济(车云)、博厚、森林、龙潭、广生等八大茶社,发展茶园近30ha,逐渐改进完善了信阳毛尖的炒制工艺,产区也不断扩...

生产历史

信阳茶区是中国的古老茶区,产茶历史悠久。一般认为起于距今2000多年的东周时期,唐朝时信阳已盛产茶叶。760年~780年间,茶学家陆羽撰写的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把信阳划为当时八大茶区之一的淮南茶区,据载:“淮南以光州(今潢川、光山一带上,义阳郡(今信阳市平桥区、浉河区)、舒州次,……”唐代《地理志》中记载“义阳郡(今信阳市平桥区、浉河区)土贡品有茶”。宋代诗人苏东坡曾有称赞“淮南茶,信阳第一”。但当时的贡品或上等茶并非今日之信阳毛尖。有人认为信阳毛尖源于宋末的散茶,信阳毛尖从北宋到明朝生产的为散茶[3],因此此观点具有争议。

据考证,信阳毛尖独特风格形成是在20世纪初。清代光绪末年(1905年-1909)季邑蔡竹贤提倡开山种茶,先后成立元贞(震雷山)、广益、裕申、宏济(车云)、博厚、森林、龙潭、广生等八大茶社,发展茶园近30ha,逐渐改进完善了信阳毛尖的炒制工艺,产区也不断扩大。

产地

历史上信阳毛尖主产现在的信阳市浉河区、平桥区和罗山县,“五云”(车云山、集云山、连云山、天云山、云雾山)、“两潭”(黑龙潭、白龙潭)、“一寨”(何家寨)、“一山”(震雷山)、“一寺”(灵山寺)逐步成为著名产地。1984年后,省、地、县茶叶技术推广部门及信阳农专茶叶专业组织毕业实习学生,在信阳市各产茶县推广信阳毛尖炒制技术,仿制信阳毛尖,称“河南毛尖”。

1994年1月,原信阳地区行署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充分发挥信阳茶叶生产的资源优势,经专家论证,决定将信阳地区(现信阳市)按信阳毛尖工艺、品质要求生产的茶叶统称为信阳毛尖。信阳毛尖的产区扩大到信阳市8个县、区,成为中国第一大名茶生产基地。

特色

信阳毛尖外形细、圆、光、直、峰苗挺秀,色泽翠绿光润、白毫显露;内质汤色嫩绿明亮,香气鲜浓持久、有熟板栗香,滋味鲜浓、爽口、回甘生津,叶底嫩绿明亮、匀整。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等多种营养价值。

信阳毛尖细嫩的鲜叶要求

优质的鲜叶原料是炒制名茶的基础。信阳毛尖对鲜叶要求细嫩、匀整,特级采1芽1叶初展,炒制1公斤信阳毛尖需10万多个芽头;一级1芽2叶初展;二、三级1芽2~3叶为主,兼采2叶嫩对夹叶;四、五级1芽3叶及2~3叶对夹叶。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发的珍品特优茶要求更为细嫩严格,只采芽头。

鲜叶采回后应适当摊放,茶多酚发生轻微的氧化,可降低成茶的苦涩味;蛋白质水解,氨基酸含量增加;淀粉的水解,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散发部分青草气的芳香物质,这些均有利于提高毛尖茶的香味。摊放不能太厚,一般为3公分;时间不能太长,一般以4~10小时为宜,当含水量达70%左右时,即可炒制,当天鲜叶当天炒完。

信阳毛尖独特的炒制工艺

信阳毛尖传统的手工炒制工艺分生锅、熟锅、烘培三大工序。生、熟锅均为专用的光洁铁锅,成30~35°倾斜并列安装。

生锅

“生锅”主要起杀青和初揉作用,锅温160~200℃,投叶量500克左右。鲜叶下锅后,用细软竹枝扎成的圆帚茶把有节奏地挑翻,约3~5分钟,叶质下绵变软后,改用起揉捻作用的“裹条”炒法,并不时抖散茶叶,约经7分钟,炒至条索明显,达四、五成干(含水量55%左右)即转入“熟锅”内整形。

熟锅

“熟锅”是形成信阳毛尖外形细、圆、光、直的关键环节。锅温80~100℃。开始仍用茶把进行“裹条”和“扇条”,待茶条稍紧后,用茶把进行“赶条”,赶直茶条,抖散团块,炒至六、七成干,叶面茶汁不再相互粘着,就用手进行“理条”。“理条”是决定茶叶光和直的关键,反复抓条和甩条,手势自如,动作灵活,当茶条紧细、圆直、光润,达七、八成干(含水量33~35%)时即可出锅,进行烘陪。

烘焙

烘焙分初烘和复烘两次进行,中间适当摊放。用木炭暗火烘焙,初烘温度70~90℃,烘至含水量15%左右下烘摊放,摊放时间不少于40分钟。复烘温度60℃左右,烘至含水量6%以下,手捏茶叶成粉末、色翠香高、条形美观、白毫显露时立即下烘。再经择茶去杂既成为外形内质俱佳的信阳毛尖。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采用机械加工信阳毛尖,已获得初步成功。

信阳毛尖茶的特点

信阳毛尖产区称鲜叶为茶草、茶青、青叶、生叶等。鲜叶质量优劣与成品茶质量关系密切,温湿度好的地区鲜叶生长好,制出毛尖茶外形油润发亮;温湿度差的生长也差,制成品有干枯感。采大与小也有差别,采早叶太嫩香味不足,产量少,厚老,茶叶粗老,香味低劣。

鲜叶分级,确定质量高低依据其鲜叶大小,色泽、轻重、厚薄、老嫩等几项因素而确定质量的高低。信阳毛尖鲜叶分级方法有粗分和细分二种。

鲜叶粗分:信阳毛尖鲜叶分级首先检查是否有劣变。如因存放时间过长,鲜叶变红,轻者列为次级,重者作为省变处理,分别摊放制作。 有老叶林片含杂的鲜叶要求当时挑拣分开,除去杂质。老嫩混杂的鲜叶与鲜叶单一老嫩的分开,大鲜叶与小鲜叶分开。

鲜叶细分:根据运回数量的多少首先划成若干产地和若干堆放块。首先看各种茶叶占比重的多少,嫩芽越多标志鲜叶品质越高,同时兼顾鲜叶大小,老嫩、色泽、对尖叶、举地多少等因素,然后依照《信阳毛尖鲜叶分级标准表》定出鲜叶级别,相同地点鲜叶同级合并摊放,通过分级后的鲜叶外观基本一致,有利于制作中掌握。

《信阳毛尖鲜叶分级标准表》

参看

中国茶都·信阳国际茶文化节

参考与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

黄道培.信阳毛尖.见陈椽主编.中国名茶研究选集.合肥:安徽农学院,1985:61~64

钱元邵主编.河南茶叶.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4~87

程书祥.中国名茶——信阳毛尖.郑州黄河文艺社.1989:184~186

郭桂义.信阳毛尖茶化学成分与品质的关系初探.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8;8(4):17~21

彭姗姗、石燕、邱斌等.茶叶中无机元素的含量及泡茶方式对其浸出的影响.中国茶叶. 1991;(2):30~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十大名茶--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信阳毛尖产于河南省南部大别山区的信阳县。信阳产茶已有二干多年历史,茶园主要分布在车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雾山、震雷山、黑龙谭等群山的峡谷之间。这里地势高峻,一般高达800米以上,群峦叠翠,溪流纵横,云雾多。清乾隆年间有人道:“云去青山空,云来青山白;白云只在山,长伴山中客。”这里还有豫南第一泉“黑龙潭”和“白龙潭”,景色奇丽,诗人赞曰:“立马层崖下,凌空瀑布泉。溅花飞雾雪,喧石向晴天。直讶银河泻,遥疑玉洞开”。这缕缕之雾滋生润育了肥壮柔嫩的茶芽,为制作独特风格的茶叶,提供了天然条件。欲知毛尖独特风格,须知细采巧烘炒。采摘是制好毛尖的第―关。―般自四月中、下旬开采,分20―25批次采,每隔2―3天巡回采―次。以一芽一叶或―芽二叶初展为特级和一级毛尖;一芽二三叶制2―3级毛尖。芽叶采下,分级验收,分级摊放,分别炒制。鲜叶经适当摊放后,进行炒制。分生锅和熟锅两次炒。炒生锅的主要作用是杀...
· 茶文化―典故传说―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常被列入全国十大名茶之中。信阳毛尖因地得名。信阳在河南南部,是河南省中物产很丰富的地方。信阳毛尖茶主要产于信阳的西南崇山峻岭之中,以车云、集云、云雾、天云、云阳和黑龙潭、白龙潭的茶叶最有名,当地人称这几个地方为「五云两潭」。这里山高地势好,一年四季云雾弥漫,故而茶叶香味浓郁,质量上乘。信阳毛尖外形紧圆,色彩碧绿,香气馥郁,味道醇厚。唐代时信阳已把茶作为贡品进献给皇帝。宋代诗人苏东坡旅游江淮一带曾说「淮南茶,信阳第一」,对信阳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信阳毛尖中有按季节分的三个品种。俗语说的:「春茶苦,夏茶涩,秋茶好喝舍不得摘」,指的是信阳毛尖茶的采摘。此茶一年采摘三季,在春、夏、秋三季进行。春茶在谷雨前采摘的最好。春茶碧绿,先苦后甜。夏茶味涩,颜色发黑。白露后采的茶为秋茶。秋茶风味别具一格,产量又低,特别珍贵,故而有「秋茶好喝舍不得摘」的说法。民谣有「早茶留着送朋友,晚茶留着敬爹娘」,表...
· 特色文化—茶文化—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大别山,系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因茶叶节茸毛显露,紧直峰尖而称之为“毛尖”,她以“细园、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久负盛名。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把光州茶(信阳毛尖)列为茶中上品,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又有“淮南茶信阳第一”的千古定论。信阳茶区年平均温度15℃,年降雨量1100毫米,无霜期223天,年相对平均湿度77%,年日照19402180小时;土壤肥沃,结构良好PH值4.0-6.0。优越的气候与土地壤条件,是绿茶生产的理想环境,千百年一脉相承的手工制茶工艺,使“信阳毛尖”的独特无与伦比。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要产于信如县车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雾山、震雷山、黑龙潭和白龙潭等群山峰顶上,以车云山天雾塔峰为最。人云:"师河中心水,车云顶上茶。”
· 特色文化—茶文化—信阳毛尖分布
信阳茶叶资源极为丰富,淮南丘陵和大山区皆有种植,荣获国家金质奖的龙潭牌信阳毛尖的原料则主要来自信阳县西南区,俗称“五云两潭一寨”,即车云山、连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雾山、白龙潭、黑龙潭、何家寨。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五云两潭一寨”海拔均在300~800米之间,所产毛尖茶质量最优。一是高山云雾多,光照适宜,短光波的蓝、紫、红光易被叶绿素吸收,增强光合作用,使茶叶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茶叶味香浓。二是高山雾浓,空气湿润,芽叶持嫩性强,粗纤维少。三是高山日夜温差大,茶叶经光合作用积蓄物质,有效积累多,故高山茶叶味浓郁。四是高山林茂,枯枝落叶多腐烂为土,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松软,偏酸性,有利于茶树生长。五是空气、水质洁净,很少污染,茶叶质量纯正,无杂味。除信阳县外,商城、光山、罗山、新县、潢川、固始、信阳市等地皆产茶叶,并且多出名茶。商城县金刚台、大苏山等地层峦叠翠、去雾缭绕,所产“雀舌茶”形如...
· 茶文化―典故传说―信阳毛尖起源发展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信阳本没有茶,乡亲们在官府和老财的期压下,吃不饱,穿不暖,许多人得了一种叫“疲劳痧”的怪病,瘟病越来越凶,不少地方都死绝了村户。一个叫春姑的闺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能给乡亲们治病,她四处奔走寻找能人。一天,一位采药老人告诉姑娘,往西南方向翻过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九十九条大江,便能找到一种消除疾病的宝树。春姑按照老人的要求爬过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九十九条大江,在路上走了九九八十一天,累得精疲力尽,并且也染上了可怕的瘟病,侄在一条小溪边。这时,泉水中飘来一片树叶,春姑含在嘴里,马上神清目爽,浑身是劲,她顺着泉水向上寻找,果然找到了生长救命树叶的大树,摘下一颗金灿灿的种子。看管茶树的神农氏老人告诉姑娘,估下的种子必须在10天之内种进泥土,否则会前功尽弃。想到10天之内赶不回去,也就不能抢救乡亲们,春姑难过得哭了,神农氏老人见此情景,拿出神鞭抽了两下,春姑便变成了一只尖尖嘴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