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从筚篥看音乐文化的交融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47
转发:0
评论:0
一、西域与中原文化的交融筚篥传入中原时正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民族大融合时期。西域音乐几乎通畅无阻地涌入了中原,但当时主要流行于皇室贵族的狭小圈子中。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西域音乐更为广泛地在中原传播开来。受各朝统治者及皇室贵族们所喜爱的西域乐器大量涌入后,对中原乐器总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影响:(1)宫廷乐队编制上建立了新制度。从各部乐伎中乐器的使用就可知,除隋七部乐中(国伎),(清商伎)中仍只用汉族乐器外,其他各部伎中已是以西域乐器和汉乐器共同编配为特点,形成了“中西”乐器的交融使用。(2)外来乐器的“汉化”交融产生新的中国乐器,就如筚篥,传入中原后的龟兹筚篥在汉族文化影响下和渗透下,不仅名称方面逐渐向汉化方向演变,形制构造、材料上以及音律上也深受中原文化影响而变化成为今天竖吹管状乐器中“名变质不变”的“管子”。(3)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的浸透。北狄音乐...

一、西域与中原文化的交融

筚篥传入中原时正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民族大融合时期。西域音乐几乎通畅无阻地涌入了中原,但当时主要流行于皇室贵族的狭小圈子中。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西域音乐更为广泛地在中原传播开来。受各朝统治者及皇室贵族们所喜爱的西域乐器大量涌入后,对中原乐器总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1)宫廷乐队编制上建立了新制度。从各部乐伎中乐器的使用就可知,除隋七部乐中(国伎),(清商伎)中仍只用汉族乐器外,其他各部伎中已是以西域乐器和汉乐器共同编配为特点,形成了“中西”乐器的交融使用。(2)外来乐器的“汉化”交融产生新的中国乐器,就如筚篥,传入中原后的龟兹筚篥在汉族文化影响下和渗透下,不仅名称方面逐渐向汉化方向演变,形制构造、材料上以及音律上也深受中原文化影响而变化成为今天竖吹管状乐器中“名变质不变”的“管子”。(3)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的浸透。北狄音乐从传入之日开始,就逐渐与汉族固有的音乐相结合,而产生了不同的风格、形式的乐曲,如龟兹乐传入后不久即与“秦声”相结合,出现了所谓的小“西凉乐”。

从筚篥看音乐文化的交融

筚篥

可以说,西域音乐、乐器的东传,一方面的确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阻碍了汉族一些固有乐器的发展进程;但另一方面来看,这些音乐、乐器的传入从更大程度上来说促进了中原内地音乐的发展,丰富了中原乐器的种类,为我国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

二、从筚篥使用场合的变化看中国传统文化在东亚的地位

最初筚篥在中国的隋唐燕乐中的使用尤为突出,再度东传后则在日本的“雅乐”和朝鲜的“雅乐”中广泛使用。隋唐燕乐从性质上来说归属于宫廷俗乐,当其传入日本后,成为日本宫廷的传统音乐,性质转变成了“雅乐”;而中国宋代的“大晟雅乐”传入朝鲜后也成了朝鲜的传统音乐。从中可以看出的是中国文化在东亚国家占据着极高的地位。

从筚篥看音乐文化的交融

筚篥

从三国演出传统音乐所穿戴的服饰就可以看出大唐文化传到了日本,宋朝文化传到了朝鲜,而越南所接收的则是中国明朝的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引以为荣的文化,日本在吸收中国燕乐的同时,还将其俗乐性质提升为“雅乐”,以及从朝鲜完好地继承了设有悬架乐器的中国雅乐等现象来看,东亚国家不仅吸收中国文化,而还将其与自己本国文化融合后视为自己文化中的一大自豪,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在他们的眼中的确非常特殊。但是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并不是盲目的、全盘并收的,从筚篥在中国雅乐中的不被使用,在日本、朝鲜的雅乐中却必不可少来看,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是有所选择的:与其审美观相适应的音乐文化就被接受,反之则不被接受,即使初始一起传入,后来也在使用中被淘汰(如:日本大筚篥)。

从筚篥看音乐文化的交融

筚篥

中原与西域的交流、往来,使中原文化接受了丝绸之路传来的外族音乐文化后,产生了如隋唐燕乐这种带有国际色彩的特殊音乐产物。中原在接受外来音乐文化的同时,也强大和扩展了自己的文化底蕴。而当中国文化东传后,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不仅接受了它、重视它,而且当他们于其中注入了自己国家的文化特征后,还使其逐渐转化为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可见,不同文化的交融为人类社会产生了新的文化。但历史毕竟已成为过去,再优秀的音乐,再高级的文化没有实际存在的物质载体来表现也是无法传达的。筚篥这件既古老又年轻的乐器作为历史的见证,为人类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筚篥的源流
筚篥是一件双簧竖吹气鸣乐器,属于我国古代“八音”中的“竹”类,不是“土生”却是“土长”于我国汉族地区。从历史上来看,筚篥传入中原以后,主要随汉族宫廷音乐及民间传统音乐的发展而流传至今。自西汉张骞、班超两次出征西域以来,打开了西域、波斯、印度等西方通往中原的大门。中原音乐受到了西域音乐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以龟兹音乐影响最大,与之有关的琵琶、五弦、筚篥等乐器也随之东渐中原,成为唐代极为盛行的乐器。而从中国史籍的记载来看,筚篥的产生又与胡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筚篥一、筚篥的起源及其与胡笳的关系有关筚篥起源的问题散见于我国诸多古籍中,在我国二十四史及宋代的一些史籍中能见到的一些史料列述如下:中唐杜佑《通典》:“觱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声悲。或云儒者,相传胡人吹角以惊马,一名笳管,以芦为首竹为管。”唐段安节《乐府杂录》:“筚篥者,本龟兹国乐也,亦曰悲篥,有类于胡笳。”宋陈旸《乐书》:“觱篥,一名悲篥...
· 筚篥的东传及其演变
一、筚篥的中国之传—隋唐燕乐中的筚篥隋唐时期,在国家统一的局面下,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在这一基础上,各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繁荣的燕乐(根据地区和国别而划分的七部伎、九部伎、十部伎)就是其主要标志之一。筚篥这件胡乐器也被作为旋律乐器在隋唐燕乐中使用颇广:除“清商””天竺””文康”三部伎外,“国伎”中使用了大筚篥和小筚篥;“高丽伎”中使用了小筚篥、桃皮筚篥;“安国伎”中使用了双筚篥;“龟兹伎”中使用了筚篥。“疏勒伎”中,不仅使用了筚篥还使用了双筚篥。“高昌伎”中使用了两支筚篥,“燕乐伎”中使用了大筚篥、小筚篥。筚篥在各部伎乐中得以频繁使用,与隋唐统治阶层对筚篥的青睐是分不开的。虽然唐九、十部伎基本上沿袭了隋九部伎的名称,但在乐器的使用上却稍有变化:(1)某些乐器在燕乐的发展中被淘汰了,如:十部伎中的《清商伎》不再使用埙,而加入了叶,《龟兹伎》中省去了箫。然而,筚篥作为主要旋律乐器之...
· 从大足石窟看佛教音乐
音乐,与佛教有着深远的因缘关系。《百缘经》曾载“昔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诸人民,各自庄严而作伎乐,出城游戏,入城门值佛乞食,诸人见佛欢喜礼拜,即作伎乐供养佛,发愿而去。佛微笑,语阿难言:诸人等由伎乐供养佛,未来世一百劫中,不堕恶道,天上中受最快乐。”佛是借助音乐的美感作用来宣传教义,净化人心。因此,在我国的敦煌,云冈、麦积山、龙门、广元及大足等石窟的龛窟上都刻有许多伎乐、伎乐天、天宫伎乐和天乐。据笔者所知,大足石窟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75处石窟中,有19处存有音乐资料。这些音乐资料分布在65个龛窟中,包括伎乐天、伎乐人、罗汉伎乐、佛伎乐、童子伎乐和其它伎乐计151身,有大小不同的乐组76个,乐器31种,240件。其中北山佛湾,宝顶大佛湾两处有音乐的龛窟45个,为最多。其余17处,一处只有一龛窟,最多也只有二至三龛窟。这里所讲的佛教音乐,实是石窟中遗存的伎乐和乐器。一、在石窟中的各种伎乐天(人...
· 朝鲜族传统乐器朝鲜族乐器细筚篥简介
细筚篥是在朝鲜族中广为流传的民间乐器,主要流行在中国吉林省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及其它朝鲜族聚居地区。细筚篥的发音宏亮,音色高亢雄健,具有浓郁的朝鲜族特色。细筚篥的历史非常悠久,它的鼻祖是古代筚篥。细筚篥由管哨和管身两个部分构成,管哨长4厘米,用去掉硬皮的芦苇制成;管身取材于细竹管,全长20至25厘米,直径约1厘米左右,正面开有7个音孔,背面还有一个高音孔。细筚篥的演奏方法和大多数吹奏乐器一样,表演时,演奏者要把管身竖起来,嘴里含着管哨,左手按背面的高音孔和正面上方的3个音孔,右手按正面下方的另外4个音孔。细筚篥分为高音、中音和双筚篥三个种类。传统的高音细筚篥只能吹奏一个调式,后来,乐器制作者在它的第六个音孔的右上角开了一个加键的小孔,使这种乐器的音域达到了两个半八度,而且还具备了转调的功能。中音细筚篥和高音细筚篥的功能差不多,不同的是,中音细筚篥比高音细筚篥低一个八度。和前两者相比,双管细...
· 从毗陵巢氏的一项非遗看巢氏对南北文化交融的贡献
从毗陵巢氏的一项非遗看巢氏对南北文化交融的贡献内容摘要:常州的非遗项目孟河固村青狮是在南宋初年兴起的,是北方迁徙而来的巢氏家族在南方原有的孟河青狮基础上融入了北方的风采而形成的一种民间技艺,一直传承至今。这是巢氏族人在中华第二次南北文化交融的大前提下所作的一项极其微小的贡献,若用“滴水观海”的思维来分析这项小贡献,就可看出巢氏家族在中华第二次南北文化交融中是有所作为的。关键词:皇家青狮军狮孟河固村青狮巢氏家族毗陵固村亲情阳刚南北文化交融滴水观海中国历史上有三次人口大迁徙,其中的第一、第二次人口大迁徙都是从北方迁到南方,随着人口的迁徙,北方的文化也被带到南方,使南北双方的文化发生了面对面的碰撞。西晋末,第一次人口大迁徙时,南北文化碰撞所产生的矛盾是非常尖锐的,经南朝的许多精英们的努力协调,使南北文化发生了首次大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北宋末第二次人口大迁徙时,这种矛盾再次出现,又是在一些精英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