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唐卡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25
转发:0
评论:0
规格唐卡的幅面大小悬殊,小这边长不到一尺,寺庙晒佛用的一般幅面很大,如布达拉宫的无量寿佛国唐,长55.8米,宽46.8米。一般唐卡长约75厘米,宽约50厘米。材料依所用材料不同,可分为:丝质类唐卡:用丝绸等拼贴缝合、编织等方式制作,又可分为刺绣、缂丝、织锦、缎贴、堆绣5种。大宝法王一世都松钦巴大师刺绣唐卡绘画类唐卡:用颜料画在布上,表现形式有金唐、赤唐、黑唐等多种,有的还有珠宝镶嵌其间。画唐卡所用的颜料都是矿物质颜料和金箔,不但色彩艳丽而且可以保持几百年依然鲜艳如初。内容唐卡的题材广泛,有佛教内容的佛本尊像、护法神像、祖师像等,也有历史、民俗的内容,有“藏族的百科全书”之称。佛本尊像,下方为圣观音与文殊菩萨胜乐金刚与金刚亥母密勒日巴(Milarepa)(1040-1123)乾隆帝曼荼罗须弥山佛本生故事绿度母四臂观音唐卡绘画的流派尼泊尔画派尼泊尔画派主要流行于11世纪至13世纪,松赞干布娶了...

规格

唐卡的幅面大小悬殊,小这边长不到一尺,寺庙晒佛用的一般幅面很大,如布达拉宫的无量寿佛国唐,长55.8米,宽46.8米。一般唐卡长约75厘米,宽约50厘米。

材料

依所用材料不同,可分为:

丝质类唐卡:用丝绸等拼贴缝合、编织等方式制作,又可分为刺绣、缂丝、织锦、缎贴、堆绣5种。

唐卡

大宝法王一世都松钦巴大师刺绣唐卡

绘画类唐卡:用颜料画在布上,表现形式有金唐、赤唐、黑唐等多种,有的还有珠宝镶嵌其间。画唐卡所用的颜料都是矿物质颜料和金箔,不但色彩艳丽而且可以保持几百年依然鲜艳如初。

内容

唐卡的题材广泛,有佛教内容的佛本尊像、护法神像、祖师像等,也有历史、民俗的内容,有“藏族的百科全书”之称。

唐卡

佛本尊像,下方为圣观音与文殊菩萨

唐卡

胜乐金刚与金刚亥母

唐卡

密勒日巴(Milarepa)(1040-1123)

唐卡

乾隆帝

唐卡

曼荼罗

唐卡

须弥山

唐卡

佛本生故事

唐卡

绿度母

唐卡

四臂观音

唐卡绘画的流派

尼泊尔画派

尼泊尔画派主要流行于11世纪至13世纪,松赞干布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随同公主进藏的有尼泊尔艺术家,他们把尼泊尔的艺术风格融入于本地艺术之中,形成了唐卡中的尼泊尔流派。这个流派的绘向以暖色调为主,画面中央的主尊占有很突出的地位,护法诸尊被安排在四周整齐的小方格内,造像较为简单,身段僵硬,着衣少而单薄,饰物沉重感强。

齐岗画派

齐岗画派由雅堆·齐乌岗巴创立,这一田派主要流行于13世纪的卫藏地区,它一方面继承了吐蕃时期和分治时期的绘画神韵,另一方面也吸收了尼泊尔画风的某些特色,主要在于构图上既继承了尼泊尔画派的构图,又稍有变化。中央的主尊所占有的位置相对减少,在色彩上仍然以暖色为主凋。在背景上,此画派喜欢用卷草纹作为装饰,更为生动细腻地描绘了人物的手指、脚趾等细微之处,也使人物的姿势、服饰等更为流畅、飘逸。

勉唐画派

勉唐画派(另译门赤画派、勉塘画派)艺术产生并形成于赞普时代,兴盛于帕竹时代中期至甘丹颇章时代。画派出创始人为勉拉·顿珠嘉措,其传世之作《造像量度如意宝》,详细论述了绘画和雕塑的造像量度,指出了某些书籍在造像量度上出现的错误及由此带来的恶果,阐述了藏画的实践方法。并博采诸长,该画派造像法度精严,与传统的块面表现相比,尤其注重线条的运用,线条工整流畅,色调活泼鲜亮,变化丰富。旧勉唐画派的画风承袭了印度一尼泊尔绘画样式,但在背景处理上加进了带有地方特色的风景和花卉纹饰,线条匀称精到,浅淡施色加金线勾勒。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勉唐画派进入鼎盛时期,优秀画师层出不穷。遗存在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的壁画、唐卡多为勉唐画派画师所绘。绘画发展到新勉唐画派时走向了成熟和繁荣。历代画师经过若干世纪的实践,将早期流行的印度一尼泊尔样式与元以后汉地明清艺术因素的影响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藏民族独特的宗教绘画样式。1949年至1966年为一转折期,1966年后开始冷落、沉寂。尽管20世纪80年代后地方政府做了不少抢救工作,但其绘画技艺依然处于难以为继的状态。

钦则画派

钦则画派形成于15世纪中叶以后,主要流行于后藏和山南地区,创始人是贡嘎岗堆·钦则钦莫(另译:贡嘎岗堆·钦泽切姆)。钦则钦莫自幼酷爱美术,在传统藏传尼泊尔派绘画的基础上吸收中原汉地、印度等地的绘画技法,创立了画派。钦则画派在构图上保持了印度-尼泊尔绘画传统中主尊像较大的特点,重点突出,周围众小像排列井然有序。但在风景表现中已开始融和汉地绘画的表现程式,逐步形成藏民族绘画语言体系。

据传山南多吉丹寺的壁画即出自钦则钦莫之手。对于勉钦两派,画界历来有“一文一武”之说,勉派尚“文”,钦派尚“武”。比较而言,钦派更擅长绘制怒相神,其面相威严孔武,人物造型丰满圆润,形象稳健而又多跃然舞姿,动中有静、刚柔相济,颇具阳刚之美;色彩表现沉着饱满,善于使用对比色,强烈而跳跃,配色细腻讲究,装饰味很强。钦则派还善于绘制坛城,样式独特,刻画精致绝伦,纹样繁密华丽。

噶玛嘎孜画派

噶玛嘎孜画派又译“嘎玛嘎赤画派”,亦简称“噶孜派”或“嘎赤派”,脱胎于“门孜”画派。流行于藏区东部,以四川省甘孜、德格和昌都为中心,相传在16世纪由南喀扎西活佛创建,以噶玛巴大法会而得名。

噶玛嘎孜画派的风格来源较为复杂,其创派人物南喀扎西活佛以南亚梵式铜佛像为范,深受勉唐派绘画嘎丹夏觉巴·页觉彭德的影响。经与南喀扎西同时期的八世噶玛巴活佛米久多吉总结先师及自己的经验,撰成《线准太阳明镜》,从而奠定了噶孜画派的理论基础。其后,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从一套罗汉丝绢唐卡中发现了汉族界画和青绿山水技法的妙处,开始以工笔重彩绘制唐卡,作品具有浓重的汉族风格,有别于卫藏地区的勉唐、钦则两大画派。在南喀扎西之后,又有两名画师继承了噶孜派画风,一是却吉扎西,以青绿设色著称;一是噶旭噶玛扎西,以独创出新著称。他们与南喀扎西一道,被誉为“噶孜三扎西”。

继“噶孜三扎西”之后,康巴炉霍郎卡杰的微型唐卡堪称一绝,而德格普布泽仁留存在德格印经院的画版几乎成为噶玛嘎孜画派的范本。噶孜画派承传谱系十分明晰,历代名家辈出。派系传承中因地域、师承诸种关系而派生分支,导致风格变化,形成“旧噶孜派”和“新噶孜派” 。

新勉画派

新勉画派即新勉唐画派,指五世时期(明泰昌元年至清康熙四年)的藏画师藏巴·曲英嘉措在继承勉唐画派精华、综合噶玛嘎孜画派和钦则画派的部分特点、吸收汉地绘画的某些因素的基础上,开一代新风 ,成为民族绘画的最典型特点就是“标准样式”,即指典范,是近现代佛教绘画的“经典”和“范例”。格鲁教派在广建寺院,为完成短时间内广建寺院的任务,新勉派把《度量经》作为制作壁画、唐卡的严格标准,逐步形成了佛教绘画的标准样式。

其风格特点具体表现为:

  1、源自勉唐派传承的部分有:造象度量严格,色彩明快,底层色厚涂,粗壮饱满的四肢和脸形,“兰叶描”勾勒衣饰线条,汉族化的民间图案,装饰性的山、石、树、云。

  2、融合噶玛嘎孜画派特点的部分是:汉族化的青绿山水、渲染技法中层次丰富细腻、善用灰色表现皮肤。

  3、吸收钦则特点的部分为:人物毛发有虚实变化,形象边线的节奏十分丰富。

画派混淆与地方风格期

唐卡

  密勒日巴, 唐卡,奥特根巴亚尔·额尔舒

File:Garuda Tibetan Art-Thangka003.jpg 阿坝画风的唐卡作品

由于交通逐渐发达,加上寺庙兴建时会同时聘请多种不同画派的画家,不同画派间相互交流,造成18世纪中叶以后就很难见到属于纯正画派的作品,特别是19世纪以后。19世纪以后到现下,每位画家都自称是学习某某画派,但实际上其作品多少都掺和了其他画派的技法或特色。虽然如此,百年期间的众多作品还是隐约形成各自的风格,这些作品的风格很难以道统画派来判定,但却有明显可以分辨的地方色彩,因此称18中期-20世纪为画派混淆与地方风格期。下面介绍几种地方风格较为明显的作品:

昌都风格: 藏东昌都地区自古人文会粹,画家辈出,古典噶玛嘎画派大多数画家都是出自此地区。18世纪末该地区流行一种地方风格,其技法主要是承袭新勉派,人物及花草用大量的金线勾勒,但背景颜色为墨绿色,水准较高的作品会有一种苍劲而庄严的感觉,但较差的作品会给人沈闷感。

德格风格: 18世纪康区德格土司的权势盛极一时,他资助兴建著名的德格印经院,以及多座隶属不同教派的大寺庙,如宁玛派的佐钦寺、噶举派的八邦寺和萨迦派的更庆寺等。当时德格的文化水准相当高,在贵族的资助下,当地画师也画出相当多高水准的作品,其画风构图采噶玛嘎画派、主尊采司徒画法,背景和云朵的上彩模式则采勉派,作品高贵之中带点文人气。

阿坝画风: 四川西北部的阿坝地区佛教非常普及,但较少鼎盛的大寺庙,其艺术创作自古也不怎么出色。但正因为穷,该地区寺庙请不起大画师画卡,大多数的作品都是由僧人亲手绘制,其技法明显比专业画师拙劣,但因为对宗教内容的娴熟,其主尊的表现经常有出人意表之处。总体来说,该地区作品颜料较差,蓝绿色都喜欢带灰色,技法掺和旧勉派和钦则画派,具有强烈的民俗画风格。

理塘(香格理拉)画风: 四川西南方向从理塘、稻城一路到云南丽江,从16世纪以后就非常笃信藏传佛教,此一地区景色优美,被认为是古代所称的香格理拉。该区主要信仰格鲁派和噶玛噶举派,因此所见到的唐卡题材多数和此二教派有关。格鲁派唐卡技法主要承袭新勉派,而噶举派唐卡则多承袭噶玛嘎画派,不过作品都会混杂其他技法,线条较粗旷,人物或主尊的神态较为憨浓。

白玉画风: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境内有许多著名寺庙,其中以宁玛派的白玉寺与噶陀寺最为出名,此二寺分别是宁玛派六大传承主寺中的二寺。由于此二寺都非常重视伏藏传承,因此画有许多非常罕见的无上瑜伽续本尊和护法。其风格是常用浅绿色丘陵和淡蓝色的天空作背景,林木岩石的画法简略,上色笔触较粗,但最大特点是忿怒相主尊非常威猛有力,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青海画风:青海是个广大辽阔的草原区,从西宁塔尔寺到四川和边界一带都是佛教区。由于塔尔寺是格鲁派教主宗喀巴大师的出生地,该寺在17世纪以后成为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因此该寺也拥有许多精美的佛教艺术品。塔尔寺18世纪以前的作品主要承袭札什伦布寺风格,唐卡主要是新勉派。19世纪以后因各地来此朝圣的信徒热络,塔尔寺附近几个乡镇遂发展成大量制作普及性唐卡的基地,其中最著名有塔尔寺附近和热贡地区,青海唐卡主要特色是背景喜欢用翠绿色,常画有青海湖,莲花座像牡丹花,大量使用金线勾勒。热贡作品构图和用色都非常热闹,比较像农民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唐卡
唐卡(藏文:thangka)指流行于藏区的一种宗教卷轴画,通常绘于布帛与丝绢之上,是西藏地方绘画的主要形式之一。其表现题材十分广泛,包括佛本尊像、祖师像、各种护法神像、画传、历史、民俗等各个方面。唐卡幅面大小悬殊,大者可达数千平方米,小者幅不盈寸。一般尺寸长约75厘米、宽50厘米,多呈长方形条幅。早期大都是方形,后来以长方形条幅更为普遍。它作为一种宗教绘画,通常悬挂于寺院殿堂中,亦可卷起带于身边。故而流布之广超过了壁画、雕塑,进入日常生活之中。唐卡根据所用的材料分成两大类:第一类称作“国唐”,用丝绢绸缎等材料以手工绣制、拼贴后缝合、编织或套版印刷等方式制作而成。寺院用于“晒佛”的大型“国唐”,又叫“国固”,其中最著名的是布达拉宫的无量寿佛“国固”,长约55.8米,宽46.8米,为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圆寂之后由第司桑结嘉措主持制作的。第二类称为“止唐”,指用颜料绘制在画布上的作品。“止唐”的
· 藏文化—唐卡—唐卡源流
唐卡,类似于卷轴画,多画于布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下轴端饰有精美轴头。画面上覆有薄绢及双条彩带。裱成后,还要请念经加持,并在背面盖上的金汁或朱砂手模。也有极少的缂丝、剌绣和珍珠唐卡。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考究,颜料全为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年不退。唐卡,作为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集中反映媒体,融集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由于自然、历史的原因,唐卡的起源无从考证。据传,吐蕃赞普(观音佛的化身)松赞干布在一次神示后,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白拉姆画像,这就是第一幅唐卡:相传,这幅唐卡由果竹西活佛藏入白拉姆神像腹内。作为科学考证,这些传说恐还不足为凭。但就绘画艺术而言,最早(可查)可溯及卡若新石器时代,到吐蕃王朝时,绘画艺术已臻完善。唐卡作为壁画的廷展,最迟也在七世纪中页以前就已出现。早期唐卡因经过朗达玛的灭佛,已无...
· 藏文化—唐卡—唐卡的内容
唐卡包括的内容极为广泛:有反映藏传佛教和各种神灵的宗教唐卡;有反映自然科学成就的藏医、藏药、天文历算唐卡;有记载历史事件的史料唐卡;有记录人物的传记唐卡。这些唐卡上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宗教教义、风土、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堪称是形象的百科全书。这些精湛的艺术品是藏族文明的史诗。在的宫殿、寺院以及藏族居家、庄园的经堂里,都有悬挂唐卡的习惯。古代画师们创造出许多具有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壮观画卷,其数量之多,非常惊人。各大寺庙中,都藏有相当数量的唐卡。布达拉宫的大唐卡为55.80×46.81平方米。为了存放这幅大唐卡,布达拉宫晒佛台脚下,还专门建造了一幢340平方米的二层楼房作库房。每年藏历二月三十日拉萨要举行晒宝法会,哲蚌寺的几千身穿佛衣,手持各种珍贵乐器、祭器、旗帐幡等物,自大昭寺出发,过琉璃桥,到布达拉宫前举行宗教仪式和各种表演。这时,...
· 藏文化—唐卡—唐卡概说
唐卡(Thangk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它是刺绣或绘画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卷轴画,是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一个画种。唐卡内容繁多,既有多姿多态的佛像,也有反映藏族历史和民族风情的画面。唐卡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多变,画法主要有工笔重彩与白描为主。唐卡品种多种多样,除彩绘唐卡与印刷唐卡外,还有刺绣、织锦(堆绣)、缂丝、贴花及珍珠唐卡等。刺绣唐卡是用各色丝线绣成,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台、楼阁等均可刺绣。织锦唐卡是以缎纹为地,用数色之丝为纬,间错提花而织造,粘贴在织物上,故又称“堆绣”。贴花唐卡是用各色彩缎,剪裁成各种人物和图形,粘贴在织物上。缂丝唐卡是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用各色纬线仅于强烈的装饰性。有的还在五彩缤纷的花纹上,把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珠联璧合,金彩辉映,格外地显得灿烂夺目。缂丝是我国特有的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品上的特种工艺品。这些织物唐卡,质地紧密而厚实、构图严谨、...
· 藏文化—唐卡—唐卡壁画
在的宫殿、寺院以及藏族居家、庄园的经堂里,都有绘制壁画的传统和悬挂唐卡的习惯。那些著名古代建筑,可谓座座是绘画艺术博物馆。古代画师们创造出许多具有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壮观画卷,其数量之多,非常惊人。大昭寺的壁画面积达4400平方米,如果把它变成一米宽的彩带,可以环绕八角街五圈多。各大寺庙中,都藏有相当数量的唐卡。布达拉宫的二幅大唐卡长达五十余米。为了存放这二幅大唐卡,布达拉宫赛佛台脚下,还专门建造了一幢340平方米的二层楼房作库房。每年藏历二月三十日拉萨要举行赛宝法会,哲蚌寺庙的几千身穿佛衣,手持各种珍贵乐器、祭器、旗帐幡等物,自大昭寺出发,过疏璃桥,到布达拉宫前举行宗教仪式和各种表演,这时,赛佛台上就挂出这二幅巨大的唐卡佛像,极为壮观。布达拉宫红宫第六层壁画回廊南侧的一幅“赛宝会”壁画,就是描绘悬挂唐卡的情景。这幅壁画的画面场景宏大,从布达拉宫一直到大、小昭寺,画中人物不下千余个。非常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