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旃陀石窟
发现过程
1819年,海德拉巴邦的藩王招待英国军官约翰·史密斯一起猎虎,史密斯追踪一头巨大的老虎来到溪谷,在断崖上举枪瞄准对岸之际,老虎在布满植物的岩壁上消失不见了。史密斯仔细观察岩壁,似乎看到一些雕塑,于是报告了藩王。藩王下令清理岩壁上的植物,原先在植物遮掩下的石窟终于显露出来。第10窟的岩壁上至今刻着“约翰·史密斯,1819”,据说那只老虎就是在这里逃遁的。
地理位置
石窟位于德干高原的温迪亚山脉的上,距离阿金萨(Ajintha)村3.5公里处,在一个林木茂盛的马蹄形溪谷中。较近的城镇有60公里远的加尔冈和70公里远的布萨瓦尔。河谷底部是瓦格河(Waghur)。根据印度官方考古调查的数字,沿途有29个洞窟,分布在河谷南侧陡峭的岩壁上,距离河面大约35到110英尺。
每个石窟的大小不一,最大可达52英尺。一般是方形的,内部装饰差别很大,有的简单有的富丽,有的带有门廊。每个石窟都有一个厅堂,在早期部派佛教时期的洞窟里不一定有佛龛,因为那时洞窟主要用于居住和集会;后期,佛龛常见于后墙,一般塑有说法相(又称持法轮印)的佛像;在最近期的洞窟里,两侧的墙上、门廊上、前庭也出现了佛像。洞窟的正面一般都装饰有雕刻,内墙和天花板则装饰有壁画。
两个时期
过去学者们倾向于将洞窟分为三组,最早的一组洞窟形成于前200年到200年,第二组约为6世纪,而第三组约为7世纪的作品。近来更多的研究将石窟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一是部派佛教时期(9,10,12,13,15A号窟),二是大乘佛教时期。第二个时期比第一个时期要晚3个世纪左右,也被人称为伐迦陀迦时期,因为当时的统治王朝是伐迦陀迦王朝的瓦萨贾马支系 。这一时期的具体开始时间一直争执不下,近期趋同的结论大约是在5世纪左右。根据华尔特·斯宾克(Walter M. Spink)的研究,大乘佛教时期的洞窟主要修建于462年到480年间。1~8、11、14~29号洞窟均属于这个时期。其中8号洞窟以前曾被归为部派佛教时期,但近来的研究则确认其应为大乘佛教时期的作品。
英国人将洞窟称为Cave Temples,事实上这是不准确的,这里的洞窟更近似修道的场所而非寺庙。玄奘法师曾提到,著名的僧人和佛学家陈那(Dinnaga)曾经在此修行。 在鼎盛时期,这里的洞窟中居住了几百人,可惜的是伐迦陀迦时期的洞窟都没有最终完工,因为伐迦陀迦王朝于5世纪突然覆灭了,导致阿旖陀的工程也突然停止。这一观点最初由华尔特·斯宾克提出,后来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照片
石窟外貌
一号石窟
二号石窟
一号石窟外空地
一号石窟内殿
卧佛石刻
公主与仆人
洞内壁画
莲花手菩萨壁画
参考文献
^ UNESCO世界遗产名录——阿旃陀石窟
^UNESCO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 1982.Ajanta Caves: Advisory Body Evaluation. Retrieved 27 October 2006.
^ 伐迦陀迦于3~5世纪间统治马哈拉施特拉邦地区。
^1911年版大英百科全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