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内反射
光学描述
如图一所示: 光线从折射率较高的 n 1 {\displaystyle n_{1}} 介质进入折射率较低的 n 2 {\displaystyle n_{2}} 介质: 当入射角 θ θ --> i = θ θ --> 1 c {\displaystyle \theta _{c}} 时,光线同时发生向 n 2 {\displaystyle n_{2}} 介质中的折射,以及向 n 1 {\displaystyle n_{1}} 介质中的反射(图一中红色光线所示); 当入射角 θ θ --> i = θ θ --> 2 > {\displaystyle \theta _{i}=\theta _{2}>} 临界角 θ θ --> c {\displaystyle \theta _{c}} 时,向 n 2 {\displaystyle n_{2}} 介质中折射的光线消失,所有光线向 n 1 {\displaystyle n_{1}} 介质中反射(图一中蓝色光线所示); 全内反射仅仅可能发生在当光线从较高折射率的介质(也称为光密介质)进入到较低折射率的介质(也称为光疏介质)的情况下,例如当光线从玻璃进入空气时会发生,但当光线从空气进入玻璃则不会。
临界角
临界角(英语:Critical angle)是使得全内反射发生的最少的入射角。入射角是从折射界面的法线量度计算的。临界角( θ θ --> c {\displaystyle \theta _{c}} )可从以下方程式计算:
其中 n 2 {\displaystyle \!n_{2}} 是较低密度介质的折射率,及 n 1 {\displaystyle \!n_{1}} 是较高密度介质的折射率。这条方程式是一条斯涅尔定律的简单应用,当中折射角为90°。 当入射光线是准确的等于临界角,折射光线会循折射界面的切线进行。以可见光由玻璃进入空气(或真空)为例,临界角约为41.5°。
受抑内全反射技术
如果,我们取两个密介质区域,中间夹着一薄层的疏介质,例如一层厚度与入射光波波长大小相当的空气薄层,让光束透过自密介质区射向空气层,则光会透过薄层,再进入对向的密介质区。这种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θ θ --> i > θ θ --> c {\displaystyle \theta _{i}>\theta _{c}} ,而又能超越障碍,透射到另一介质的现象,称为受抑内全反射(Frustrated Total Reflection)。
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当发生全反射时,电磁场并非完全没有进入疏介质;只是进入疏介质区域的电磁场强度以指数式衰减的形式消失。所以在全反射的状态之下,仍然有部分电磁场进入疏介质薄层后再进入对向的密介质区,只不过这种电磁波的强度会随着光波行进距离越远而很快耗损殆尽。
量子力学中的量子穿隧效应,实与此相当。
应用
绿海龟和它的全内反射
光导纤维就是利用了内全反射这一原理,由于反射时没有光线的损失,因此信号可以传输到极远的距离,广泛应用于内视镜及电信上。海市蜃楼亦是由此一原理所生成,光线从较密的介质(冷空气)进入到较疏的介质(近地面的热空气)。
参看
漫反射
斯涅尔定律(光的折射定律)
隐失波
折射
全外反射
光极化
古斯-汉欣位移
完美镜面(英语:Perfect mirror)
斯涅尔窗(英语:Snell"s window)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展开-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