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天五事
五事
迦旃延尼子《发智论》记载了五事,《大毘婆沙论》称其为“假名比丘所起恶见”并做了解说驳斥:
《发智论》称“余所诱”和“道因声故起”是非因计因的戒禁取,“无知”、“犹豫”和“他令入”是诽谤阿罗汉的邪见。南传赤铜鍱部《论事》有相似的五事记载,但未提及大天这个人物,觉音注释称“余所诱”和“道因声故起”为东山住部和西山住部的邪执,“无知”、“犹豫”和“他令入”为东山住部的邪执。
窥基《瑜伽师地论略纂》记载:
褒贬迥异的二种记载中,“无知”和“犹豫”的对象不同,“他令入”的主体不同,“道因声故起”的行为不同;“余所诱”的论述是一致的,诤论点是“不净从外因出”还是“不净从内因烦恼出”,此事在律藏中仅见于《毘尼母经》中萨婆多的论述。“余所诱”是大众部和分别说部宗义“阿罗汉无退义”和说一切有部宗义“阿罗汉有退义”之间根本分歧的具体实例体现。
根本分裂
唐朝玄奘译《大毘婆沙论》记载,在摩揭陀国华氏城鸡园寺中,比大天更资深的比丘都已去世,轮到大天成为上座主持布萨诵戒;大天诵出自造五事偈颂,部分僧众反对而起诤论,支持大天者人数多,故国王呵责少数派僧众,少数派因而迁居迦湿弥罗国。《异部宗轮论》记载支持大天五事教义的部派有:大众部、多闻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以及雪山部。唐朝玄奘译《异部宗轮论》记载因五事导致的根本分裂发生在孔雀帝国阿育王时代。
佛灭第三百年初(即佛灭二百多年后),迦湿弥罗国支持大天五事的“本上座部”避居雪山改名雪山部后,拥戴《发智论》并反对大天五事者成立了著名的说一切有部。雪山部认可大天五事,究其原因,要么是雪山部忘却了传统,要么是五事诤论实际上发生在最早记载五事的《发智论》所处的时代。
大天因缘
姚秦失译的《十八部论》和陈朝真谛译《部执异论》中,佛灭百年后提出五事导致根本分裂的是三比丘或外道。唐朝玄奘译《大毘婆沙论》补充记载了五事的“大天因缘”,称其为因大天比丘恶行而起的恶见,他出家前杀父、杀阿罗汉、杀母,出家后妄称上人,并在弟子追问下立五恶见而破和合僧。
此节所载“由他入不能自知”与前文的“但由他而得度脱”有差异。《大毘婆沙论》更记载称大天去世后,火化时无法点燃,后浇上狗屎才迅速烧成灰烬,骨灰被大风吹散无遗。
唐朝玄奘译《异部宗轮论》记载佛灭百年后提出五事者为大天比丘,在佛陀入灭两百年后,又有一位大天曾是外道,于大众部家,他也被称为“贼住大天”,他重新宣扬“大天五事”学说,导致诤论和部派分裂。他居住在制多山中,因此他的部派被称为制多部。
折衷评断
后世学者或有承袭“大天因缘”而作出折衷评断,择可通之事理以释五事,并许为事实,而大天本人是虚妄开脱。真谛《部执异论疏》:
吉藏《三论玄义》:
学术研究
有研究认为,大天五事主张阿罗汉功德不圆满,按照大乘佛教教义,五事中的“为余所诱”、“犹有无知”、“亦有犹豫”都是习气,影响了大乘佛教唯识学的“种子”与“不染污无知”的说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