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大余县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05
转发:0
评论:0
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在今大余县境内就有人类居住与活动。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今大余县境属九江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置南壄县,今大余县境属之。南朝梁大宝元年(550年)今大余县境由南康郡转属始兴郡。南朝陈太建十三年(581年)始兴郡分置安远郡。隋开皇十年(590年)改安远郡为大庾县,为大余建县之始,属始兴郡。开皇十六年(596年)废始兴郡,大庾县省入虔州南康县,改置大庾镇。唐神龙元年(705年)复名大庾县,隶虔州。北宋淳化元年(990年)置南安军,辖大庾、南康、上犹三县,治所在大庾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南安军为南安路总管府,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改南安路为南安府。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析大庾县的义安、聂都、铅厂三里及上犹县的崇义、上堡、雁湖三里和南康县的隆平、尚德二里置崇义县,属南安府。清沿明制。1912年废南安府,大庾县直属江西省。行政区划镇:南安镇、新城镇...

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在今大余县境内就有人类居住与活动。

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今大余县境属九江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置南壄县,今大余县境属之。

南朝梁大宝元年(550年)今大余县境由南康郡转属始兴郡。南朝陈太建十三年(581年)始兴郡分置安远郡。隋开皇十年(590年)改安远郡为 大庾县 ,为大余建县之始,属始兴郡。开皇十六年(596年)废始兴郡,大庾县省入虔州南康县,改置大庾镇。唐神龙元年(705年)复名大庾县,隶虔州。

北宋淳化元年(990年)置南安军,辖大庾、南康、上犹三县,治所在大庾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南安军为南安路总管府,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改南安路为南安府。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析大庾县的义安、聂都、铅厂三里及上犹县的崇义、上堡、雁湖三里和南康县的隆平、尚德二里置崇义县,属南安府。清沿明制。

1912年废南安府,大庾县直属江西省。

行政区划

镇:南安镇、新城镇、樟斗镇、池江镇、青龙镇、左拔镇、黄龙镇、吉村镇

乡:浮江乡、河洞乡、内良乡

地理

大余位于江西省的西南边缘,居章江上游,大庾岭北麓。东西长127.5千米,南北宽25千米,总面积1367.63平方千米。县境气候属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交通

大余交通历史悠久,是沟通中原与岭南的要冲。隋开皇十年(590年)置县至今1400多年。自唐朝宰相张九龄在大余梅关开凿驿道后,大余一度成为中原通广州往日本、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的唯一陆路地标,是连接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重要交通枢纽。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赞誉大余“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州”。

公路:2011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160.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2.18公里,国道46.46公里,省道16.72公里,县道194.38公里,乡村公路860.76公里。重要公路有323国道和韶赣高速公路。

铁路:赣韶铁路,境内设大余站。

经济

2011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654092万元。

人口

2011年末全县总人口307008人,其中农业人口217535人,非农业人口89473人。

教育

2011年全县共有普通中学14所,在校学生14182人;中等职业学校2所,在校学生1339人;小学101所,在校学生27480人。

资源

大余有钨、钼、锡、稀土等2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钨矿以其质量好、品位高而著称于世,有“世界钨都”之称。

风景名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祐寺塔、梅关和古驿道

历代名人

戴衢亨,乾隆戊戌科状元,其父戴第元为乾隆丁丑科进土,叔父戴均元乾隆乙末科进士,兄戴心亨乾隆乙未科进土,一家同出两相四进士,誉为“西江四戴”。

周敦颐,曾任南安司理参军。

汤显祖,在此构思写作《牡丹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大余县客家姓氏---聂姓
聂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其源可分两支:一是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卫国有大夫封于聂(今河南清丰县北),其后代子孙以聂为姓,称聂氏。二是出自姜姓。据《姓氏急就篇》所注:春秋时齐国有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聊城聂城)为齐国附庸,即聂国。其后人以地名“聂”为氏。尊丁公之子奭为得姓始祖。见诸于史册的第一位聂姓人是战国时的聂政,为韩国(今河南省济源西南)人,世称侠士,因刺杀韩相侠累,后毁容自尽。聂姓家族常用楹联“贤士得人,悯农有咏”,乃典出聂政。后至西汉有雁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人聂壹;东汉有颖川襄城(今河南省襄城)人聂季宝,另有蜀郡(今四川省成都)太守后为廷尉的聂尚。这说明,东汉之前,聂姓就在北方一带繁衍。魏晋南北朝时期,聂姓在今山西的夏县一带有很大发展呈现族大人众,枝繁叶茂之势。是时,形成了聂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河东郡。后南迁至江南、落籍于浙江新安江流域的聂姓,经世代衍传,又形成了...
· 江西-赣州-大余县戴第元
戴第元(1728--1789)字正宇,号簋圃,又号省翁,大庾县(今大余县)人。戴第元家境寒素,从小聪明俊秀,13岁入县学,即能诗擅文,得“神童”之誉。童试时得到南安府知府和江西提学的赞许,被选入府学。自此更加勤奋努力,乾隆十八年(1753)中举,次年会试中副榜,选为兴安(今横峰)县教谕。二十二年(1757)中进士,改庶吉士,后授翰林编修。二十七年任江南行省乡试副主考官,选拔出来的学者中包括江永、朱筠、戴震等饱学穷经之士。后又为江南道、四川道监察御史。四十三年(1778),次子衢亨殿试第一,取为状元。第元与其弟均元,其长子心亨(乾隆四十年进士)和衢亨皆入翰林院,并称“西江四戴”,“为词林增典故焉”。第元还主持山西、湖北等省乡试,视学安徽。官光禄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等,乾隆五十一年以病致仕。多才博学,名重海内。入翰林院后,词章更是“倾倒一时”。编有《唐宋诗本》80卷行世。
· 江西-赣州-大余县戴均元
戴均元(公元1746--1840年)字修原,号可亭,清代江西大庾(今大余县)人,籍贯安徽休宁干阜。系清朝乾隆四十三年进士戴衢享之叔父,与戴衢享之胞兄戴心享同为乾隆四士,加上戴衢享之父戴第元已先于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士,时人誉为“西江四戴”。著名文学家、名宦包世臣还认为,一家同出两相,且“值军机者唯大庾而已”。时人谓“一门四进士,叔侄两宰相。”戴均元12岁时,兄戴第元已官至太仆寺少卿,不久又官翰林院,并于乾隆二十七年主持江南考试。但他不以此为靠山,而是常于山寺以烧簧火,燃松明为灯,彻夜通读至天明,终至通经史,善诗文,于乾隆三十三年中举人,乾隆四十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编修,由此入仕,一生任职较多,后至军机大臣,太子少保,太子太师,位极人臣。历任授翰林院编修、安徽学政、光禄寺少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河道总督、都察院左都御史、礼、吏两部尚书,72岁授协办大学士,第二年任军机大臣、尚书房总...
·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戴心亨
戴心亨,字习之,号石士,江西大庾(今大余)人。戴第元长子,乾隆乙未科与叔父同登进士,翰林院编修,先后典试江南,视学湖北。与父戴第元、叔父戴均元、兄戴衢亨四人均才大学博,以其一家同出两相四进士,并居馆职,迭任文衡,誉称为“西江四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