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半人马小行星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52
转发:0
评论:0
分类半人马小行星并没有稳定的轨道且最后会被巨大行星移出太阳系。广义的半人马小行星定义是一个环绕太阳的小天体,轨道穿越木星和海王星之间的一颗或多颗行星轨道。由于在这一地区的轨道,,长期看来是不稳定的。即使像2000GM137和2001XZ255这样目前并未穿越任何行星轨道的半人马小行星,也会因为摄动逐渐改变轨道,直到它们的轨道与一颗或多颗大行星的轨道交会。然而,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标准进行各种天体的分类,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它们的轨道要素上:小行星中心(MPC)定义半人马小行星是近日点在木星轨道之外,而轨道半长轴比海王星短的天体。喷射推进实验室(JPL)有着相似的定义,是半长轴介于木星和海王星之间的天体(5.5AU<a"-34AU)。2007TB434:遵循近似圆形的轨道(e<0.026)。2001XZ255:有最低的轨道倾角(i70°,例如2007DA61、2004YH32;逆行,i<120°,...

分类

半人马小行星并没有稳定的轨道且最后会被巨大行星移出太阳系。广义的半人马小行星定义是一个环绕太阳的小天体,轨道穿越木星和海王星之间的一颗或多颗行星轨道。由于在这一地区的轨道,,长期看来是不稳定的。即使像2000 GM 137 和2001 XZ 255 这样目前并未穿越任何行星轨道的半人马小行星,也会因为摄动逐渐改变轨道,直到它们的轨道与一颗或多颗大行星的轨道交会 。

然而,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标准进行各种天体的分类,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它们的轨道要素上:

小行星中心(MPC)定义半人马小行星是近日点在木星轨道之外,而轨道半长轴比海王星短的天体 。

喷射推进实验室(JPL)有着相似的定义,是半长轴介于木星和海王星之间的天体(5.5 AU< a"-< 30.1 AU) 。

相较之下,深度黄道巡天(DES, Deep Ecliptic Survey )采用动力学的项目做为分类的依据。此种分类法是建立在模拟超过一千万年轨道期间的变化,作为分类的依据。DES的半人马小行星的定义是瞬时的共通性,在模拟期间任何时刻的近日点都小于海王星的轨道半长轴。如此定义的目的是要取代跨轨道的名词,并建议目前的轨道仅有较短的生命期 。

海王星之外的太阳系 (2008)所搜集的是使用传统的半人马小行星定义,以海王星轨道的半长轴作为上限,超出这个范围的天体在分类上就归属于离散盘 。此外,还有一些天文学家依旧愿意以在未来一千万年的近日点在海王星的轨道以内,并且会接近至气体巨星的希尔球的范围内做为半人马小行星的定义 。因此,半人马小行星可以认为是有着比离散盘天体更快、更积极交互作用的外来离散天体。

这些分类法中的差异使得一些天体难以分类,例如 (44594)1999 OX 3 ,它的半长轴是32AU,但是与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轨道交叉。在半人马小行星的内侧之中,2005 VD的近日点距离非常接近木星,JPL和DES都将它归类为半人马小行星。

轨道

分布

半人马小行星

  轨道已知的半人马小行星 。

右边的关系图呈现所有已知轨道的半人马小型星与行星轨道间的关系。对选定的天体,轨道的离心率以红色的线段来呈现(范围从近日点至远日点)。

半人马小行星的特征之一是轨道离心率散布的范围很广,从离心率很高的人龙星、飞龙星、Amicus、毒龙星,到接近圆形的(女凯龙星和穿越土星轨道的小行星:Thereus, Okyrhoe)。

为了说明轨道参数的范围,轨道非常不寻常的几个天体在图上被绘制成黄色:

1999 XS 35 :(阿波罗小行星)遵循一个极度扁平的轨道(e = 0.947),使他从地球轨道内侧(0.94AU)到海王星的外侧(>34AU)。

2007 TB 434 :遵循近似圆形的轨道(e<0.026)。

2001 XZ 255 :有最低的轨道倾角( i <3°)。

达摩克里斯:轨道倾角极大的几颗半人马小行星之一(顺行, i >70°,例如2007 DA 61 、2004 YH 32 ;逆行, i <120°,例如,2005 JT 50 ,均未显示在图中)。

2004 YH 32 :遵循如此高度倾斜的轨道(倾角近80°),当他接近时与太阳的距离是主带小行星的距离,远离时是土星的距离,它的轨道甚致不会穿越木星的轨道。有一打已知的半人马小行星,包括德约热扎(英文为Asteroid倒过来拼),轨道是逆行的。

转变中的轨道

半人马小行星

  在未来5500年的飞龙星的半长轴变化。在公元4713年(27世纪后)与木星遭遇后,大幅的分歧成为两个不同的轨道 。

由于半人马小行星穿越巨大行星的轨道,又未受到轨道共振的保护,因此他们的轨道时间尺度在10 –10 年之间 ,例如,小行星55576有与天王星接近3:4共振的不稳定轨道 。对它们的轨道动力学研究显示,半人马小行星的轨道可能是从柯伊伯带转换成短周期的木星族彗星的中继轨道。这些可能来自受到摄动的柯伊伯带天体,因为受到重力的交互作用而横越过海王星的轨道(参见起源的理论),然后成为半人马小行星,但是它们的轨道是浑沌的,当半人马小行星接近一颗或多颗行星时,轨道的演变相对来说是迅速的。有耶半人马小行星会演变成跨越木星轨道的,届时它们的近日点可能会深入内太阳系,如果它们显现出彗星的活动,就可以归属于木星族彗星,而被重新分类为彗星。半人马小行星的结局也可能是与太阳或行星碰撞,否则它们也可能因为接近行星,特别是木星,而被弹出进入星际空间。

物理性质

半人马小行星

  半人马小行星的颜色分布。

相对而言较小的半人马小行星使地基天文台难以观察其表面,但色指数和光谱可以显示表面可能的组成,并且若深入了解还可以提供该天体的起源 。

颜色

半人马小行星斑驳的颜色令人费解,对任何简单的表面组成模型都是一种挑战 。在右边的关系图中,色指数是经由蓝色(B)、可见光(V),也就是黄-绿色,和红色(R)滤光镜测得的视星等。在图中显示了所有已知的半人马小行星在色指数上的差异(颜色被强调)。做为参考的两颗卫星崔顿和费贝,还有行星的火星也呈现在图中(以黄色标帜指示,但大小未依照比例)。

半人马小行星看起来可以分为两类:

非常红,例如人龙星。

蓝色(或蓝-灰,一作者而异),例如凯龙。

有很多理论在解释颜色上的差异,但它们大致上可以分成两个类别:

颜色的差异是因为它们的起源不同,并且或是它们的组成不同(参见下文起源的理论)

颜色的差异是因为辐射或彗星的活动造成太空风化在程度上的不同,使反射的表面不同。

人龙星可能在地涵有红色的有机化合物,而凯龙因为周期性的彗星活动使冰曝露出来,使色指数呈现蓝/灰色,被作为第二种类别的例子。活动和颜色之间的关联性并不确定,但是活跃的半人马小行星的色指数从蓝色(凯龙)跨越到红色(166P/NEAT,尼特) 。或者,人龙星可能是最近才被逐出柯伊伯带,所以表面许多地方尚未参与转化的过程。

A. Delsanti 等人 认为有多个程序在竞争下进行,例如辐射造成红化,而碰撞造成蓝灰色 。

光谱

光谱上有关颗粒的大小和其他因素的解释通常是不明确的,但是光谱能深入的提供表面的成分。与颜色一样,观测的光谱也能够适合许多种的表面模型。

在许多半人马小行星上已经证明有水冰的存在 (包括凯龙、女凯龙星和人龙星)。除了水冰的特征之外,许多其他的模型也被提出:

女凯龙星表面有人建议是无定形碳和托林的混合物(类似在泰坦和崔顿上检测到的)。

人龙星被认为是类似泰坦的托林、松烟和橄榄石的混合物 ,还有冰甲醇,覆盖在表面。

Okyrhoe的表面被认为是油母质、橄榄石混合著少量的水冰。

飞龙星被认为是15%类似崔顿的tholin、8%类似泰坦的tholin、37%无定形碳、和40%冰tholin的混合物。

半人马小行星

  彗星38P显示出类似半人马小行星的行为,在1982年至2067年间接近木星、土星、和天王星 。

凯龙,唯一已知有彗星活动的半人马小行星,显得特别的复杂,光谱观测的结果取决于观测的时段而有所不同。水冰的特征只出现在活动低的时期,并在活动高时消失 。

类似的彗星

在1988和1989年凯龙接近它的近日点时所做的观测,发现它有彗发(从表面蒸发出来的气体和尘埃构成的云气),所以现在官方正式的分类暨是彗星,也是小行星。但是这是一颗远远大于典型彗星的天体,因此还有些争议存在。正在对其他的半人马小行星进行监测:到目前为止,Echeclus和166P/尼特这颗两已经被发现有彗星的活动。166P/尼特的轨道虽然是一颗半人马小行星,但是在被发现时已经展现出彗发,因此被归类为彗星。Echeclus被发现时虽然没有彗发,但目前已经有相似的活动 ,因此现在也列为暨是小行星,也是彗星的天体。

彗星和半人马小行星的轨道特征没有明显的区别,29P/施瓦斯曼·瓦茨曼1号彗星和39P/奥特玛这两颗彗星因为具有半人马小行星形态的轨道,已经被转为半人马小行星。39P/奥特玛目前处在不活动的状态,但在1963年受到木星摄动之前,它被观测到是处在活动中的 。光度暗淡的38P/史蒂芬-奥特玛的近日点远远超过木星大约是5AU之外,可能不会呈现彗发的活动。在2200年,彗星78P/ Gehrels可能向外迁移至类似于半人马小行星的轨道。

起源的理论

在半人马小行星发展的研究上是丰富的,但仍受限于物理的资料。不同的模型提出不同的半人马小行星的可能起源。

模拟显示一些柯伊伯带天体的轨道可以受到扰动,导致这些天体被抛出成为半人马小行星。离散盘天体是动态最佳的候选人 。像这样的驱逐,但它们的颜色不能符合半人马小行星天然的双色性。冥族小天体是柯伊伯带中自然拥有类似双色性的天体,有人认为由于受到冥王星的摄动,并非所有的冥族小天体轨道都如想像中的稳定 更多柯伊伯带天体的物理资料预期能引导未来的发展。

新视野号太空船将在2010年飞越另一颗半人马小行星——2002 GO 9( [[:(83982)2002 GO 9 |(83982)2002 GO 9 ]] ( 英语 : (83982)2002 GO9 ) )。

值得注意的半人马小行星

著名的半人马小行星包括:

相关条目

小行星

微型行星

矮行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半人马
起源关于半人马的来源在希腊神话中有许多不同的故事,一般它们都与拉庇泰国王伊克西翁和云有关。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伊克西翁与涅斐勒的后代,另一种说法是伊克西翁酒醉后开始对天后赫拉动手动脚,在宙斯的帮助下,赫拉将一块云化为自己的形象,半人马是伊克西翁与这块云的后代,或伊克西翁与这块云的儿子的后代等等。传说半人马一般被描写为粗野、狂暴和不讲道理。一般他们被作为野蛮的代表,与酗酒、暴力和色情相联系,但也有少数例外。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些知名的半人马是非常有知识和有教养的,比如多位大英雄的老师奇伦。这样的半人马(特别是奇伦)在中文里也常被美称为马人。(有的文献中也直接把“马人”等同于“半人马”。)考古研究认为半人马是当时未见到过骑兵的希腊人对从中亚来的游牧民族的反映。考古工作在近东发现了一些与半人马有关的艺术作品。半人马也可能是游牧民自身的图腾或荣誉的自称。代表星座半人马在天空的代表星座是半人马座和人马座。
· 小行星
小行星研究的历史由左至右:灶神星(小行星4)、谷神星(矮行星)、月球1760年有人猜测太阳系内的行星离太阳的距离构成一个简单的数位系列。按这个系列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一个空隙,这两颗行星之间也应该有一颗行星。18世纪末有许多人开始寻找这颗未被发现的行星。著名的提丢斯-波得定则就是其中一例。当时欧洲的天文学家们组织了世界上第一次国际性的科研专案,在哥达天文台的领导下全天被分为24个区,欧洲的天文学家们有系统地在这24个区内搜索这颗被称为“幽灵”的行星。但这个专案没有任何成果。1801年1月1日晚上,朱塞普·皮亚齐在西西里岛上巴勒莫的天文台内在金牛座里发现了一颗在星图上找不到的星。皮亚齐本人并没有参加寻找“幽灵”的项目,但他听说了这个项目,他怀疑他找到了“幽灵”,因此他在此后数日内继续观察这颗星。他将他的发现报告给哥达天文台,但一开始他称他找到了一颗彗星。此后皮亚齐生病了,无法继续他的观察。而他...
· 小行星族
一般特性大的、著名的小行星族包含数百颗被确认的小行星(为数更多的更小成员未被分析或是尚未被发现),小的、紧密的家族可能只有10颗被辨认出来的成员。在小行星带大约33~35%的小行星分属于不同的家族。大约有20~30个小行星族已经被明确的辨认出来,不明确的则10倍于此数量。大部分的小行星族都存在于小行星带内,但依然有些家族,像是智神星族、匈牙利族和福后星族(Phocaeafamily),有着很小的半长轴或相对于小行星带有着较大的轨道倾角。还有些研究试图发现在特洛依小行星中由碰撞形成小行星族的证据,但迄今仍没有具有决定性的证据。起源和发展家族的形成被认为是源自小行星之间的互撞。有许多或多数小行星家族的母体已经被撞碎,但也有几个家族的母体历经撞击之后未遭毁坏(例如灶神星族、智神星族、健神星族和马赛族)。像这类持续撞击的家族,典型都会有一颗独大的母体和为数众多的小行星。有些家族(像是花神星族)在同...
· 小行星1778
轨道参数小行星1778的轨道半长轴为3.1557881UA,离心率为0.118。参考文献
· 小行星4653
参考文献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