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轨道共振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95
转发:0
评论:0
历史自17世纪发现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以来,从拉普拉斯开始,就有许多数学家全神贯注太阳系的稳定性。二体问题近似解的稳定轨道忽略其它天体的影响。在太阳系中添加其它天体的相互作用对稳定性造成的影响很小,但是首先不知道在很长的周期中添加会造成何种轨道参数的改变和不同的配置,或是其它一些稳定的影响是否能维持行星轨道的配置。拉普拉斯是最先找到解释伽利略卫星奇异舞蹈(见下文)答案的人。持平而论,自当时迄今以来,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是非常活跃的,但是仍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巨大行星的环,环中的小卫星和微粒的相互作用如何维系环)。共振的类型对照于那些QB1(蓝色)和非共振(或不知道是否共振)的离散盘天体(灰色),共振海王星外天体(红色)的半长轴聚集在与海王星的低整数共振(接近顶端的垂直红色条)。通常,轨道共振可能涉及一个或任何组合的轨道参数(例如,离心率相对于半长轴,或轨道倾角)。从短期的任何时间尺度来看,...

历史

自17世纪发现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以来,从拉普拉斯开始,就有许多数学家全神贯注太阳系的稳定性。二体问题近似解的稳定轨道忽略其它天体的影响。在太阳系中添加其它天体的相互作用对稳定性造成的影响很小,但是首先不知道在很长的周期中添加会造成何种轨道参数的改变和不同的配置,或是其它一些稳定的影响是否能维持行星轨道的配置。

拉普拉斯是最先找到解释伽利略卫星奇异舞蹈(见下文)答案的人。持平而论,自当时迄今以来,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是非常活跃的,但是仍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巨大行星的环,环中的小卫星和微粒的相互作用如何维系环)。

共振的类型

轨道共振

  对照于那些QB1(蓝色)和非共振(或不知道是否共振)的离散盘天体(灰色),共振海王星外天体(红色)的半长轴聚集在与海王星的低整数共振(接近顶端的垂直红色条)。

通常,轨道共振可能

涉及一个或任何组合的轨道参数(例如,离心率相对于半长轴,或轨道倾角)。

从短期的任何时间尺度来看,在10至10年的长期测量都有其通约性。

导致即使长期稳定运行的轨道,也有可能造成不稳定性。

平均运动轨道共振发生在两个天体的公转周期,其中一个的周期是对方的简单整数比。依据详细的的资料,这可以使轨道稳定,也可以使轨道被摧毁。当这两个天体在这种同步的运动中没有密切接触时,可能会出现稳定。例如:

无论与海王星多么接近,冥王星和冥族小天体的轨道都是稳定的,因为它们与海王星是3:2的共振。共振可以确保当它们接近近日点和海王星的轨道时,海王星是在相当远的距离之外(平均有它的轨道距离的四分之一)。其它没有共振的近海王星天体(数量更多)会被海王星强大的摄动从这个区域逐出。还有规模较小,但是很明确有着1:1共振的共振海王星外天体(海王星特洛伊)、3:5(周期约275年)、4:7(周期约290年)、1:2(周期约330年)、和2:5(周期约410年),除此之外,在海王星之外还有其它的。

在距离太阳3.5AU以内的小行星带,有与木星有着3:2、4:3、和1:1的族群分布着(特别是希尔达族、(279)图勒、和特洛伊天体)。

轨道共振

 小行星轨道半长轴的分布图,显示出因为与木星共振造成不稳定的柯克伍德空隙。

轨道共振

  在土星环的螺旋密度波是环内的卫星所激起的共振。这些波从土星(左上方)向外传播,位于中心正下方最大的波与土卫十有着6:5的共振。

轨道共振也可以摧毁一个稳定的轨道。对小天体而言,不稳定实际上是更有可能的。例如:

在距离太阳3.5AU以内的小行星带,与木星的主要平均运动轨道共振落在小行星位置分布的空隙,柯克伍德空隙(最显著的是在3:1、5:2、7:3、和2:1的共振)。在这些位置上的小行星因为反复的受到木星的摄动,几乎已经完全被抛空了。然而,还是有少数的小行星目前暂时在或接近这些共振的位置。例如,艾琳达族就为位于或接近3:1共振,而它们的轨道离心率在与木星的相互作用下持续的在增加,直到最终它们会与内侧的行星密切接触,然后将它们从共振轨道弹射出去。

在土星环内,卡西尼缝是 B环和外侧的 A环之间的空隙,与米玛斯有着2:1的共振(更特别的是卡西尼缝内侧边缘惠更斯缝的位置。)。

在土星环,恩克环缝和基勒环缝是与置身在A环内的潘和达佛涅斯1:1共振清空微粒形成的。A环的外侧是由土卫十有着7:6的不稳定共振维系着。

大多数天体中的共振轨道都有着相同的方向,然而有少数是逆行的,达摩克型小行星是被土星或木星捕获,并被发现暂时处在平均运动轨道共振上的小行星。这种轨道的相互作用比轨道在同一方向的机制的相互作用为弱。

拉普拉斯共振发生在三个或更多天体的轨道周期之间有着简单整数比的系统上。例如,木星的佳利美德、欧罗巴、和埃欧轨道的1:2:4轨道共振。系外行星格利泽876e、b、和c,也有1:2:4的轨道共振。

林达博共振导出螺旋密度波不仅适用在星系(恒星是受螺旋臂本身的力支配的),也适用于土星环(环中的微粒是受到土星卫星的力支配)。

长期共振发生于两个轨道的进动同步时(通常是近日点或升交点)。一颗小天体在与大许多的天体(例如行星)长期共振下,将有与大天体相同的速率。长时间(100万年或更长)的长期共振会改变小天体的轨道离心率和轨道倾角。

几个明显的长期共振例子,包括土星都是。土星自转轴的进动和海王星自转轴的进动之间有着共振(两者的周期都长达187万年),已经确定与土星巨大的转轴倾角(26.7°)可能有着相同的来源。最初,土星的倾角大概是比角接近木星(3.1°)。古柏带逐渐的枯竭使海王星的进动减少;最终,两著的频率匹配,而土星的轴向进动进入到自旋-轨道共振,导致土星的倾角增加(海王星轨道的角动量是土星自转的10倍,因此主导著互动的关系。)。

小行星和土星之间的拱点长期共振(ν6 = g -g6)协助塑造出了小行星带。接近它的小行星,离心率会缓慢的增加,直到它们成为接近火星的小行星。此时,它们会因为与火星遭遇而从小行星带弹出。这种共振形成小行星带内部和侧面边界的距离大约是2AU和约20°的轨道倾角。

数值模拟认为水星和木星(g1=g5)之间的拱点长期共振,最终有可能增加水星的离心率,并且可能在今后的数亿年破坏内太阳系。

在土星环C环内的泰坦小环代表着另一种形式的共振,在其中的一个轨道的拱点进动率完全符合另一个的公转速度。这个偏心小环外侧的末端永远朝向土星最大的卫星泰坦。

古在共振发生在对轨道倾角和离心率摄动的同步振荡(增加离心率而同时渐少倾角,反之亦然)。这种共振仅适用于高轨道倾角的天体;因此,这种轨道往往是不稳定的,因为越来越大的离心率会导致近心点变小,因而造成碰撞或被潮汐力破坏(对于大卫星)。

涉及轨道离心率另一种类型的例子是木卫三和木卫四的离心率,即使有着相对的相位,依然有181年的共通变化周期。

在太阳系的平均运动共振

轨道共振

  描绘在旋转框架中,被推测与海王星有着7:12共振的妊神星,图中的海王星(右下方的蓝色小点)被固定不动。妊神星变化著的轨道,对正于海王星会定期的反转(天秤动),保持着共振。

轨道共振

  由三颗伽利略卫星展示的拉普拉斯共振。图中的比率是公转的周期比。

在太阳系内只有少数的平均运动共振,包括行星、矮行星或大的天然卫星是已经知道的(在小行星、行星环、小卫星和更小的古柏带天体,和许多可能的矮行星还会有更多):

2:4忒堤斯–米玛斯(土星的卫星)

2:3冥王星–海王星

1:2狄俄涅–恩克拉多斯(土星的卫星)

3:4许珀里翁–泰坦(土星的卫星)

1:2:4佳利美德–欧罗巴–埃欧(木星的卫星)

此外,妊神星被认为是与海王星有着7:12的共振,阋神星和鸟神星与海王星分别有5:17和6:11的共振。

周期之间简单的整数比之后,很方便和简化的隐藏了许多更复杂的关系:

合的点可以定义在附近振荡的共振均衡点(天秤动)。

在非零离心率的场合,交点或近日点可以漂移(共振的关联,短周期,不是长期进动)。giv

参考稍后的插图,考虑埃欧-欧罗巴著名的1:2共振。如果轨道周期在这种的关系,平均运动 n {\displaystyle n\,\!} (周期的倒数,通常表示为度/每天)将满足下式:

代入资料(来自维基百科)将可以得到−0.7395° /日,于零有着极大不同的值!

实际上,共振是完美的,但它也涉及近木点(轨道上最接近木星的点)的进动, ω ω --> ˙ ˙ --> {\displaystyle {\dot {\omega }}} 。正确的方程(拉普拉斯方程的一部分)是:

换言之,在考虑到近木点的进动,埃欧的平均运动确实是欧罗巴的两倍。一位者设定在漂移的近木点上的观测者,将看见卫星距角在同一个地点伸展。除了忒堤斯–米玛斯,列在上面的其它对都满足相同类型的方程。在这种情况下,共振满足方程

天秤动的会合点将会围绕在这两颗卫星交点的中间点上。

拉普拉斯共振

轨道共振

  埃欧、欧罗巴、佳利美德共振的图解。从中心向外依序为埃欧(黄色)、欧罗巴(灰色)和佳利美德(黑色)。

最著名的共振涉及埃欧-欧罗巴-佳利美德,包括下面锁定卫星轨道相位的关系:

此处 λ λ --> {\displaystyle \lambda } 是卫星的平均经度。这种关系使得三重的合是不可能的。图解说明了卫星埃欧在1、2、和3个周期后的位置。(在格利泽876的系统,相较之下,是最外层行星的运行轨道和每一颗行星合的三重关系。)

冥族小天体的共振

矮行星冥王星被困在与海王星有着共振轨道的圈套中,他的共振包括:

平均运动2:3的共振

近日点的共振(大约90°的天秤动),维持近日点在黄道的上方。

近日点共振的经度与海王星相关联

这些共振的一个结果是当冥王星越过海王星的轨道时,两者之间的距离至少在30天文单位以上,而两者之间最小的距离大约是17天文单位,而冥王星和天王星之间的距离最小距离只有11天文单位。(详细的解释和图说请参见冥王星的轨道。)

同样和海王星有着2:3共振的天体,称为冥族小天体,是可能成为矮行星的亡神星。亡神星的轨道离心率和倾角都与冥王星相似,然而与海王星有着相同的共振使它很不自然的总在与冥王星相对的相位上;所以亡神星有时会被描述为反冥王星。

系外行星的平均运动共振

虽然大多数以经被发现的系外行星系统还没有被发现有平均运动共振,但已有一些明显的例子被揭漏:

如前述题道的格利泽876e、b和c,有着1:2:4的轨道共振,周期分别为124.3、61.1和30天。

KOI-730d、b、c和e出现3:4:6:8的共振,轨道周期为19.72、14.79、9.85和7.38天。

KOI-500c、b、e、d和f,出现接近20:27:41:62:193的共振,周期分别为9.522、7.053、4.645、3.072和0.9868天。

KOI-738和KOI-787出现一对7:9共振的行星(比率各自为1/1.285871和1/1.284008)

开普勒37d、c和b出现误差在1%内的5:8:15共振,周期分别为39.792187、21.301886和13.367308天。

系外行星中呈现接近1:2共振平均运动的现象非常普遍。凌日法发现的系统有16%的报告中有这样的事例(周期比例的范围在1.83-2.18)。以多普勒光谱特征发现的系外行星系统也有六分之一的比例(在这种情况下周期比率的范围更窄)。由于对系统的知识还不完整,实际的比例可能会更高。整体而言,约三分之一径向速度系统的特征有一对行星接近通约性。更常见的视一对行星的轨道周期有着接近平均运动共振的比率,不是高了几个百分点就是低了几个百分点(特别是在第一阶的共振,整数上的比率只有一个有不同)。在与恒星有潮汐作用的情况下,这样的预测是很接近真实的。

符合"接近"比率的平均运动

轨道共振

  描绘的是在旋转框架中(2)智神星与木星之间接近18:7的共振(点击观看动画)。木星(在左上角的粉红色椭圆环)平稳的类似固定不动。智神星轨道的漂移与木星对正的方随着时间改变;它没有反转的路径(也就是说没有天秤动)。

轨道共振

  描绘的是地球:金星接近8:13的共振。地球被固定在非旋转框架图的中心,连续追踪金星的内合超过8个地球年,反映出五角星的模式(数值的比率不同反射出的模式也就不同)。

轨道共振

  描绘出冥王星较外面4颗小卫星的轨道,它们遵循着3:4:5:6的序列,相对于最大的卫星卡戎的周期有着近共振。

在行星或主要卫星之间的轨道频率有时会指出有接近整数数值的比率关系(见下面的清单)。然而,这并没有任何动力学上的意义,因为没有适当的近日点进动或其它振动使共振更为完美(详细的讨论参见前节的叙述)。即使这种不匹配相当的小(不同于真正的共振),这种接近共振的动态还是无意义的,因为在每个周期后,这些天体的相对位置还是会偏移。在天文学的短时间尺度平均值,它们相对的位置是随机的,就像完全不靠近共振状态的机构。例如,考虑地球和金星的轨道,它们在金星公转13周和地球公转8周之后,又配置在轨道上几乎相同的对位置上。正确的比率是0.61518624,和精确的8:13只有0.032%的偏差。在8年后,金星在轨道位置上的偏移只有的1.5°。不过,这依然可以让金星和地球经过120个循环后,也就是960年后,发现彼此在对面的位置上。因此,在数千年或更长时间尺度上(以天文学的标准仍然很小),它们的相对位置实质上依然是随机的。

近共振的存在可能会反映出在过去存在着一个完美的共振,或是系统正朝向完美的共振来演进。

一些轨道频率的巧合包括:

在清单中最值得关注(最不可能)的是木卫一(Io)和木卫十六(Metis)的轨道关系,其次是天卫十三(罗莎琳德,Rosalind)和天卫六(Cordelia,科迪)、智神星和谷神星、木卫四(Callisto)和木卫三(Ganymede)、以及冥卫三(Hydra)和冥卫一(Charon)。

过去的平均运动共振可能

相关条目

(1685)托罗:一颗与地球有着5:8共振的小行星。

(3753)克鲁特尼:与地球1:1共振的小行星。

通约性

德莫特定律

马蹄形轨道:以另一种1:1共振型态跟随着的天体

古在共振

拉格朗日点

水星:3:2的自旋轨道共振

音乐宇宙("music of the spheres")

共振海王星外天体

潮汐锁定

潮汐共振

提丢斯-波德定律

特洛伊天体:1:1共振型态的天体

参考文献

书目

C. D. Murray, S. F. Dermott (1999). Solar System Dynam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57597-3.

Renu Malhotra Orbital Resonances and Chaos in the Solar System. In Solar System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ASP Conference Series, 149(1998)preprint.

Renu Malhotra, The Origin of Pluto"s Orbit: Implications for the Solar System Beyond Neptune,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10(1995), p. 420Preprint.

Lemaître, A. Resonances: Models and Captures. (编) Souchay, J.; Dvorak, R. Dynamics of Small Solar System Bodies and Exoplanets. Lecture Notes in Physics 790. Springer. 2010: 1–62. ISBN 978-3-642-04457-1. doi:10.1007/978-3-642-04458-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共振
例子自然中有许多地方有共振的现象。人类也在其技术中利用或者试图避免共振现象。一些共振的例子比如有:乐器的音响共振、太阳系一些类木行星的卫星之间的轨道共振、动物耳中基底膜的共振,电路的共振等等。一般来说一个系统(不管是力学的、声学的还是电子的)有多个共振频率,在这些频率上振动比较容易,在其它频率上振动比较困难。假如引起振动的频率比较复杂的话(比如是一个冲击或者是一个宽频振动)一个系统一般会“挑出”其共振频率随此频率振动,事实上一个系统会将其它频率过滤掉。理论一个共振频率为Ω的线性振荡器在受到频率为ω的振荡的驱动下的振幅I为:振荡强度是振幅的平方。物理学家一般称这个公式为洛伦兹分布,它在许多有关共振的物理系统中出现。Γ是一个与振荡器的阻尼有关的系数。阻尼高的系统一般来说有比较宽的共振频率带。机械共振在机械系统中,当振动的自然频率和强迫振荡的频率相吻合,就会有共振的发生。此时能量传送是以最为容易
· 共振
简介苯的共振式单一路易斯结构中,共价键的键级只能是整数,常与实验数据或量子力学计算所得的结果不符。共振论认为,如果一个物质存在两种以上满足共振要求的路易斯结构,这类物质只能用共振式来书写,而且它们实际上综合具有这些结构的特点。每一个共振中的结构称为共振结构或极限结构,而这样的物质看作由共振结构“杂化”而成,称为杂化体。共振结构之间以双向箭头连接。根据情况不同,每一个共振结构对杂化体的贡献程度不同。以右图中的苯为例。根据价键理论,可以写出两种不同的苯分子结构。但是实验表明,苯分子中的C-C键长相等,处于单键和双键之间,与单一的路易斯结构相矛盾。为了解释这个现象,共振论认为苯实际上是这两种结构的杂化体,两种极限结构贡献相等,因此苯的六个碳完全等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极限结构实质上并不存在,杂化体具有单一特定的结构,也并不是极限结构的混合物或平衡体系。只是任何一个路易斯结构都无法准确地表达物质的...
· 共振的幽灵
任何物体产生振动后,由于其本身的构成、大小、形状等物理特性,原先以多种频率开始的振动,渐渐会固定在某一频率上振动,这个频率叫做该物体的"固有频率",因为它与该物体的物理特性有关。当人们从外界再给这个物体加上一个振动(称为策动)时,如果策动力的频率与该物体的固有频率正好相同,物体振动的振幅达到最大,这种现象叫做"共振"。物体产生共振时,由于它能从外界的策动源处取得最多的能量,往往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18世纪中叶,法国昂热市一座102米长的大桥上有一队士兵经过。当他们在指挥官的口令下迈着整齐的步伐过桥时,桥梁突然断裂,造成226名官兵和行人丧生。究其原因是共振造成的。因为大队士兵迈正步走的频率正好与大桥的固有频率一致,使桥的振动加强,当它的振幅达到最大以至超过桥梁的抗压力时,桥就断了。类似的事件还发生在俄国和美国等地。鉴于成队士兵正步走过桥时容易造成桥的共振,所以后来各国都规定大队人马过...
· 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技术的历史1930年代,伊西多·拉比发现在磁场中的原子核会沿磁场方向呈正向或反向有序平行排列,而施加无线电波之后,原子核的自旋方向发生翻转。这是人类关于原子核与磁场以及外加射频场相互作用的最早认识。由于这项研究,拉比于1944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46年,费利克斯·布洛赫和爱德华·珀塞尔发现,将具有奇数个核子(包括质子和中子)的原子核置于磁场中,再施加以特定频率的射频场,就会发生原子核吸收射频场能量的现象,这就是人们最初对核磁共振现象的认识。为此他们两人获得了195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人们在发现核磁共振现象之后很快就产生了实际用途,化学家利用分子结构对氢原子周围磁场产生的影响,发展出了核磁共振谱,用于解析分子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核磁共振谱技术从最初的一维氢谱(HNMR)发展到C谱、二维核磁共振谱等高级谱图,核磁共振技术解析分子结构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进入1990年代以后,发...
· 轨道
历史历史上,人们用本轮来描述行星的视运动,认为行星的运动是很多圆周运动合成的结果,这是一种几何方法,并没有涉及引力的概念。在开普勒证明行星的运动轨迹是椭圆之前,用这种方法来预测行星的轨迹勉强可行。最开始,人们使用以地球为中心的太阳系天球模型来解释行星的视运动。该模型假设存在一个完美的球体或圆环,所有的恒星和行星都在其表面运动。在更精确的测量了行星的运动后,人们引入了均轮和本轮这样的理论来描述行星运动。这种系统能更精确的预测行星的位置,但随着测量结果越来越精确,需要加入更多的本轮到模型中,因此,这种模型变得越来越繁琐。17世纪初,在约翰内斯·开普勒对大量精密观察的天体轨道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著名的3个行星运动定律。第一,他发现太阳系中行星轨道不是以往人们想象的正圆形,而是椭圆的;太阳也不是位于轨道中心,而是在一个焦点上。第二,行星的轨道速度,也不是恒定不变的,事实上行星的轨道速度与当下行星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