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浚县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53
转发:0
评论:0
历史商代称为“黎”。西汉设黎阳县。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中,曹操军战胜了驻扎在这里的袁绍军从而统一黄河以北地区。东晋升为黎阳郡,北周改置黎州。宋代更名为濬州,以境内卫河与淇河汇流后曰浚水而得名。明代初年降为浚县。地理浚县境内河流众多,土地肥沃,地形以平原为主。县城建于明代,两侧有大伾山和浮丘山突兀而起,两山夹一城、“十里城池半入山”,是豫北一大胜景。古城历史上曾因卫河、淇河以及古黄河的多次溃决,而被淹没四次,但每次洪水退后都进行了重建。县城及周边两山上古迹众多,有文治阁、子贡祠、天宁寺、大石佛、碧霞宫、千佛寺石窟等百多处重要文物。浚县大量出产优质石材,北京的十三陵、南京的中山陵在建设时,都使用了这里出产的石料。工业以轮胎橡胶工业和造纸印刷工业为主。盛产小麦以及玉米、大豆、花生等,特产蜂蜜、苹果和中药。文化和旅游浚县是河南省七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的县级单位。县城内两山(大伾山和浮丘山)对峙,...

历史

商代称为“黎”。西汉设 黎阳县 。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中,曹操军战胜了驻扎在这里的袁绍军从而统一黄河以北地区。东晋升为 黎阳郡 ,北周改置 黎州 。宋代更名为 濬州 ,以境内卫河与淇河汇流后曰浚水而得名。明代初年降为 浚县 。

地理

浚县境内河流众多,土地肥沃,地形以平原为主。县城建于明代,两侧有大伾山和浮丘山突兀而起,两山夹一城、“十里城池半入山”,是豫北一大胜景。古城历史上曾因卫河、淇河以及古黄河的多次溃决,而被淹没四次,但每次洪水退后都进行了重建。县城及周边两山上古迹众多,有文治阁、子贡祠、天宁寺、大石佛、碧霞宫、千佛寺石窟等百多处重要文物。

浚县大量出产优质石材,北京的十三陵、南京的中山陵在建设时,都使用了这里出产的石料。工业以轮胎橡胶工业和造纸印刷工业为主。盛产小麦以及玉米、大豆、花生等,特产蜂蜜、苹果和中药。

文化和旅游

浚县是河南省七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的县级单位。县城内两山(大伾山和浮丘山)对峙,一水(卫河)中流,以文治阁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延伸。每年正月初九和正月十六会先后在两山举行盛大的社火表演,届时周围县乡百姓多登山祈福,成为豫北一大盛会。大伾山上大石佛为十六国时所建,高22米余,据专家考证为“北方最大,全国最早”,浮丘山有宫殿建筑群碧霞宫(俗称“老奶大殿”)和千佛寺石窟,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行政区划

浚县辖8个镇、2个乡:城关镇、善堂镇、屯子镇、钜桥镇、新镇镇、小河镇、黎阳镇、卫贤镇、王庄乡、白寺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现钜桥镇已划归鹤壁市淇滨区管辖。

交通

国家公路主干线京港澳高速公路自北向南穿越 浚县 钜桥镇,设有浚县出口,鹤壁至濮阳高速公路穿越浚县北部。省道永定线、大海线、浚南线、浚内线纵横县域内,经近年公路大力建设,均为一级公路。

经济

浚县工业不发达,没有较大的工业,农业发达,连续多年被评为小康县,小麦、玉米亩产很高。综合经济实力在河南处于中等偏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浚县文庙
文、图孔德国、孔德秋浚县文庙又称“孔庙“、”文府“,1373年(明洪武六年)建于浚县县衙东。明、清时期各有扩建,规模逐渐宏大完整。文庙座北向南,院落宏敞,布局紧凑。门前墙上嵌有”以应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石碑,以示尊孔。头门之内有唐槐一棵,干粗4米余,中空,生机盎然,郁郁葱葱,内生一径尺榆树,俗称"槐抱榆"。院正中为"大成殿",殿中供奉孔子、四配、十二贤诸牌位,东西廊房内供奉孔子72弟子牌位。"大成殿"和廊房建筑规模宏大,式样古朴,庄重大方。为浚县著名古建筑,为河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浚县文庙占地1.6万平方米。后存建筑有泮池、戟门、东西厢房、大成殿等,该建筑群布局严谨、规模宏大,砖雕石雕精美。浚县文庙具有极高的文物研究价值,为研究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传播和文庙祭祀建筑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2000年,浚县文庙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
· 河南浚县蒋村
历史沿革:据《蒋姓家谱》记载,蒋姓一世祖蒋家富于明万历年间,自本县新镇蒋村迁此定居。后因蒋姓户众,明崇祯年间改村名为蒋村(另说,明代万历年间自洪洞迁入)。地理位置:屯子镇蒋村位于浚县北部15公里处,安长公路从村东穿过,西临善化山,距鹤濮高速5公里,南距镇政府2公里。基本概况:人口3500余人。屯子镇汽车站、派出所、变电站、邮政所、第二初中等多家单位均设在该村。主要经济:以农业为主,生产优质小麦、玉米。采矿业、运输业较发达,矿产资源主要有石灰岩。生产的碎石、石灰等远销濮阳、长垣等周边各地。沿安长公路有商店、饭店等多种经营实体。村内拥有石料厂、面粉厂、预制板厂、养牛场等多家经济实体。民风民俗:每年农历3月25日为传统的机会,一连三天,戏剧演出、物资交流会同时进行,吸引了大量的周围客商及外村村民前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里组织了秧歌队、锣鼓队等演出团体,每年多次赴善化山、屯子镇、浚县县城演出。...
· 浚县卫贤镇于村
浚县卫贤镇于村,顾名思义,其村名因于氏族人聚居而得名,居住该村的于氏一族大有来头,他们的先祖乃是在“土木之变”(明英宗北征蒙古族瓦剌部兵败被俘的事变)中力挽狂澜的明朝名臣于谦。一、于村于氏家族的由来于谦遇难后,其长子于世登不知去向,下落不明。次子于广(字崇登)隐姓埋名隐居在河北省井陉县南峪村。南峪村位于冀晋交界处的娘子关下,绵河之畔。据民国九年于氏宗祠碑文载,当时此地是荒山巨石,榛莽草丛,人迹罕至,绝对是避难隐居的理想之地。现南峪村于姓家族仍保存有于谦家谱。家谱始祖为少保于谦。于谦下有二子三孙。长子于世登,次子于崇登(名广)。于崇登配刘氏生有三子,长子于有道(名管),次子于东道(名奇),三子于南道(名辰)。后因生活所迫,于有道于明成化年间(大约1486年),携妻(贾氏)带子(厚、渊、昌、盛、惠五子)及小弟于南道迁居现于家村。大弟于东道配李氏生二子温、监仍留在南峪村,后来,小弟于南道迁浚县谭...
· 于氏望族在浚县
中华大姓多发源于河南,可以说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在河南。浚县作为古黄河流经地,作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文化的聚集地,历史悠久,远在6000多年前,原始先民就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形成望族的姓氏就有20多个。祖坟神路立牌坊,并得到卫辉府于谦故交的子孙相助,于氏家族遂成为当地望族。自于南道迁至浚县至今,于姓已繁衍24代,全村于姓近1500余人。于南道二子、三子、四子分别迁往长垣、砀山以及黄河以南定居。其长子于稳的后代除在于庄繁衍外,还陆续迁往浚县兰庄、新镇集、东郭村、裴村、白庄等村,以及中牟县、淇县等地。据估计,现今于谦后人有万人以上。而浚县于村和河北省井陉县于家村是于谦后裔中最集中、人口最多的地方。”于谦后裔迁至浚县我们大概都会记得在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石灰吟》的诗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著名的脍炙人口的诗《石灰吟》的作者,...
· 中原访古—古都名城—浚县
浚县碧霞宫寝殿“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诗•鄘风•千旄》浚县城在河南省北部,安阳市东南,今属鹤壁市。地处太行山东麓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卫河斜贯境内。是一座历史悠久、文物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浚县历史悠久,远在6000年前,先民已在这里繁衍生息。夏初,大禹治水曾到过这里。《尚书•禹贡》载:禹疏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大伾山在浚县城东侧。商末,浚地称黎,属畿内地。周初,武王克殷,分殷畿为邶、鄘、卫三国,浚地属卫。“武王崩,三监叛,周公诛之,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领浚地。春秋属晋。战国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6年)晋在大山北设邑,称黎。韩、赵、魏三家分晋后,浚属魏。秦置郡县,分属东部、河内部和邯郸郡。西汉高帝年间(公元前206——公元前195年),始置黎阳县,县治在大伾山东北,属冀州魏都。王莽时改黎阳曰黎蒸。东汉复原名.隶属依旧。三国时,浚地属魏国。西晋太始二年(266年),黎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