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和需求
供给
供给 (supply),指特定市场上在一定时期内,与每一销售价格相对应,生产者愿意且能供应的商品数量。但供给并不完全代表生产,它属于生产的一部分,但供给量并不即是生产者在计算一系列成本所愿意生产的数量。生产量依据利润最大化条件决定,它在短期往往是固定,但供给量则可以随时变动。也就是说生产量是虚拟的是人们算出来的,而供给量是现实的真实发生的量。
供给定律
一般情况下,供给定律描述的是: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当一件物品的相对价格上升时,其供给量会上升 ,反之亦然。换言之两者成 正比 关系。
供给曲线
供给曲线 是显示在特定时间内 ,某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关系的曲线,反映了供给表两个向量的线性关系。
供给曲线是供给表和供给函数的图像化表达 ,并且和需求表或需求函数交接组成均衡点,用以表示市场上生产者和需求者能够构成交易的物品数量和价格。 供给曲线既可以以“曲线”出现,也可以使用“直线”方式出现。理论上,可以符合供给定理的供给曲线只可以是向右上倾斜的。
影响商品供给的因素
供给是蓝线S,需求是红线D,当供给由S 1 变动为S 2 时,成交的价格和数量也随之变动。
供给通常受以下六个因素影响 :
生产商品的代价
投入品价格的变化
技术的变化
自然环境的变化
获得信贷的难易程度的变化
预期的变化
复合供给
复合供给 (Composite Supply)是替代原理的一种表达方式:根据替代原理,每种物品的可能存在其替代品,彼此之间竞争用于某些用途的需求,替代品供给的竞争就是复合供给 。由于满足该需求的物品种类供给并非单一,所以复合供给也称为 竞争性供给 (Competitive Supply)。
连带供给
连带供给 (Joint Supply)来自于连带产品,连带产品的意思就是这种产品不容易独自生产,它和某些异质产品是同一来源的 。例如:牛皮和牛肉的关系便是连带产品。人们对牛皮的需求是不容易满足的,因为生产牛皮大多意味着宰割牛,牛只被宰杀以获得牛皮之后,牛肉就是一种连带产品,它的供给就是连带供给;反之人们为牛肉而宰杀牛只时,牛皮的供给便变为连带供给。
需求 (demand)
需求 指的是人们有能力购买,并愿意购买某个具体商品的欲望。 显示的是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ceteris paribus),随着价格升降,某个体在每段时间内所愿意买的某商品的数量。
在某一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某一货物的总数量称为“需求量”(quantity demanded)。在不同价格下,需求量会不同。需求也就是说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若以图像表示,便称为“需求曲线”。
商品的价格如果越高,消费者愿意购买的货物数量就会越低。
需求与需要的关系
需求的前一个低层次是“欲望”。
欲望 指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为了生存所必须得基本需要,例如吃、穿、住、行的需要 。
需要是产生需求的前提,也就是说,只有产生对某种商品的需要,同时又有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的,才会产生需求。没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具有经济意义,只能称为需要。有支付能力但无购买需要的,也无法最终达成交易,同样不具备经济意义。
需求定理
需求定理 (The Law of Demand)指出: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当一件物品的相对价格下跌时,其需求量会上升 ,反之亦然。换言之,两者成 反比 关系。
只有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才符合需求定理。而吉芬商品与需求定理在逻辑上是不能并存的。
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 是显示在特定时间内 ,某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反映了需求表两个向量的线性关系。
需求曲线是需求表和需求函数的图像化表达 , 并且和供给表或供给函数交接组成均衡点,用以表示市场上生产者和需求者能够构成交易的物品数量和价格。 需求曲线既可以以“曲线”出现,也可以使用“直线”方式出现。理论上,可以符合需求定理的需求曲线只可以是向右下倾斜的,所以韦伯伦商品和吉芬物品便是泛指那些需求曲线并非从左到右倾斜的物品。
影响商品需求的因素
供给是蓝线S,需求是红线D,当需求由D 1 变动为D 2 时,成交的价格和数量也随之变动。
需求通常受以下八个因素影响 :
可支配收入改变( 收入效应 )
个人喜好的改变 - 品味和喜好在短期内假设为固定。固定喜好的假设是一个令众多个人需求曲线派生成市场需求曲线的 必须条件 。
借贷及其成本
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转变
人口数量和结构
对将来的预期
教育程度的改变
买家地理条件的改变
天气或气候的改变 - 例如:雨量增多导致雨伞需求上升。
复合需求
复合需求 (Composite Demand)就是一种物品拥有不同的用途,这些来自不同市场的用途对物品的需求即是复合需求,因为不同的用途彼此竞争以求得到该物品 。
连带需求
连带需求 (Joint Demand)是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当生产一种物品的时候,必定是需要生产要素投入生产活动的。例如造酒者生产麦酒,他便需要蛇麻和麦芽的投入,但造酒者只拥有其中一种原料是不足够的,他还需要另外一种配合生产。假如他拥有蛇麻,而没有麦芽,它的生产目的便构成他对麦芽的需求,这种生产性的需求就是连带需求。因为原料之间是共同提供服务的,原料之间互相为辅助品,生产者需要集结数种生产要素才能开始生产。
引申需求 (derived demand)
"引申需求"(Derived Demand)的意思可化简为对一种物品需求的结果变相构成间接对其他物品的需求,“其他物品”往往是生产要素。例如我们购买一把短刀,我们对这把短刀的需求也引申出我们对刀身和刀柄的需求,对后两者的需求就是引申需求。 例如硬皮书与印刷用纸是引申需求的关系,而DVD机跟DVD碟、羊毛与羊肉、电力与灯泡则不是引申需求。原因是引申需求要使用同一原材料。
内需
即意为内部的需求,相对于外贸而言。
主要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部分。内需对于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有着关键的重要性,若内需不足则会造成经济成长乏力,产品滞销,由此引起生产衰退,收入下降,而收入下降则进一步导致内需不足,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 。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可用图表来解说。一般的供求分析仅有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各一条,经济学家通常以两者之一移动作分析,而不考虑两者同时发生变动。
当供给维持现状,即供给曲线不变 :
需求增加则需求曲线右移,均衡量增加,均衡价格上升。
需求减少则需求曲线左移,均衡量减少,均衡价格下降。
两者对均衡量和均衡价格的影响是同等的。19世纪末的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指出供给曲线代表的是企业总生产成本,需求曲线代表的是个人或者团体的边际效用。他认为市场上的供求情况一旦互相背离,市场就会出现一种力量把供求恢复均衡位置。
马歇尔亦说明供给和需求的力量对均衡点的短期作用,情况类似剪刀剪纸的现象 ,两边刀锋一起移动切割才把纸张剪开,而市场价格的变化正是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两种力量的变化。但他相信长期主导价格变化的是商品的生产成本 ,因为他认为生产成本引起的变化不会在短期内反映于均衡价格上。
以供需分析其他市场
供给和需求的模型通常应用于不同的市场上。
这个模型常应用于劳动市场决定工资水平。商品市场传统的供需角色在劳动市场里是颠倒了,劳动市场的供给者是众多个体的劳动者,他们在尽可能高的价格下出售自己的劳动;需求者是企业,企业在尽可能低的价钱下购买劳务。劳动市场的均衡价格就是工资率 。
一些经济学家(例如 Pierangelo Garegnani 、 Robert L. Vienneau 、 Arrigo Opocher 和伊恩·斯蒂德曼(Ian Steedman) )以彼罗·斯拉法的观点为基础,认为劳动市场的模型在逻辑上是不连贯的,尽管模型的假设已经被考虑。Michael Anyadike-Danes和Wyne Godley 根据模拟实验的结果,他们认为一小部分依据教科书模型所做的实验是潜在伪造的测试,他们的实验表明劳动市场模型在现实中是难以存在的。Graham White 则认为那些增加劳动市场弹性的政策(包括减小最低工资)和经济理论是矛盾的。
这些批评是针对供给和需求模型的通用性,特别是它们被应用在生产要素市场的情况上。但是这个模型本身还隐含了一种货币的利息理论。
不论在古典学派还是凯恩斯的经济学里,货币市场是以供给和需求分析,当中的价格水平就是利率(Y轴)。如果中央银行使用货币政策固定货币的供给量而不考虑当前的利率,货币供给线通常是直立的,因此它是完全无弹性。另一方面,如果中央银行希望固定利率而不是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线就变为水平线,此时货币供给线为完全有弹性 。货币的需求线与供给线交接因而决定利率水平 。
宏观经济学的供给和需求
供给和需求可以延展至解释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变量,包括总产出数量和一般价格水平。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可能是供给和需求在宏观经济学范畴最直接的应用,但是其他宏观经济学模型也是用供给和需求的方法。相比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使用供给和需求的分析方法在不同的理论上存在较大的争议。如前所述,宏观经济学研究货币供需和利率、劳动市场和工资率等的关系正是应用了供需分析。
历史
供给和需求这种经济概念最早见于中世纪一些穆斯林经济学家,例如伊本·泰弥亚(Ibn Taymiyyah)曾经指出:
在欧洲的学术界,“供给和需求”这个名词最初见于詹姆士·斯图亚特(James Denham-Steuart)所著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的研究》(Inquiry into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该书出版于1767年。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著作《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也使用这个名词,李嘉图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使用这个名词作为其中一章〈论需求和供给对价格的影响〉(On the Influence of Demand and Supply on Price)的标题 。亚当·斯密时常假设物品的供给价格保持固定,如果它的稀少性增加会导致它的价值减少,实际上这论述就是后世所说的需求定理。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致力研究一些假设用于建立他对供给和需求的理论。法国数学家古诺首先发展一个数学化的供需模型,这个模型连带相关图表载于古诺1838年的著作《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的研究》(Researches into the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Wealth)。
19世纪晚期边际效用学派兴起,这个学派以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和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为首。他们理论的共同点是价格是由生产决策的边际价格决定。这是自从亚当·斯密关于如何决定供给价格的思想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改变。1870年的一篇论文《以图形表示供给和需求》(On the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里,作者弗莱明·詹金(Fleeming Jenkin)在“引入图表到英国经济学文化”的过程中首先在论文里绘出第一条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 ,包括使用比较静态的办法研究供给和需求在劳动市场的应用 。这个模型后来被马歇尔在其1890年的教科书著作《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进一步发展及普及 。
批评
为了顾及供需模型,最少两个假设条件是必须建立的:第一,供给和需求各自独立;第二,供给受固定的资源所限制。一旦这些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由马歇尔以生产成本和边际效用为基础所建立的模型就无法有效分析。彼罗·斯拉法的批评集中这种局部均衡分析的不一致和一个生产消费品的市场供给曲线呈现向右上倾斜的合理性 。斯拉法提出的批评多年后被保罗·萨缪尔森所沿用,例如:
超额需求的总和作为价格的函数就是需求量和供给量两者之差。标准的模型中存在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和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总超额需求线只能相交于轴线的一点,换言之就是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的那一点(均衡点)。桑仁斯基-曼特尔-德布鲁定理(Sonnenschein-Mantel-Debreu Theroem)证明标准的供需模型一般不能严谨地从一般均衡分析推导而出 。
供给和需求决定价格意味着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然而:
法兰·艾克曼(Frank Ackerman)在他的文章中总结了这个问题:
中国学者靳毅民认为在供应曲线存在严重缺陷:“这就是他们并没有考虑“商品代价”这个因素。我们前面已经探讨了在小商品生产时期,商品代价就是商品的劳动价值量,而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时期就是资本量”,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商品代价,商品提供者会减小生产量,从而使价格上升,当市场价格等于商品代价时,随着商品需求增加,会增加产量,但不会提高价格,供应曲线的中间一段是平行直线,这时商品的价格等于商品代价,也就是劳动价值论的价值或生产价格。如果资源出现短缺或垄断时,这条平行直线没有机会出现时,供应曲线才表现为单纯上升的曲线。靳毅民的供应曲线是一个上升-平行-上升的曲线
参考书目
香港管理专业发展中心编. 《管理人经济学》. 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4. ISBN 962-996-226-8.
约瑟夫·E·史蒂格利茨 卡尔·E·沃尔什. 《经济学 上册》(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马歇尔著 朱志泰译. 《经济学原理 下卷》. 商务印书馆. 2005. ISBN 7-100-01158-2.
参见
需求定理
刚性需求
虚假需求
引申需求
替代需求
互补需求
有效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展开-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