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律键盘曲集
作品历史
第一卷完成于巴赫在科腾工作期间,第二卷22年后完成于莱比锡。两卷的手抄本都广为流传,但印刷版直到1801年才出现,由波恩、莱比锡和苏黎世的三个出版商几乎同时出版。巴赫的音乐风格在其去世时已经不再流行,而且早期古典主义音乐既没有复杂的对位也没有多变的调性。但是随着十八世纪70年代古典主义风格的逐渐成熟,《平均律键盘曲集》开始影响音乐的历史进程,海顿和莫扎特都深入研究了这部作品。
每一卷都包含24组前奏曲与赋格。第一组是C大调,第二组是c小调,第三组是升C大调,第四组是升c小调,等等。如此不断上升的半音序列包含了所有的调,最后以一首b小调赋格结束。
巴赫在一些前奏曲与赋格中重用了他之前的作品,例如作于1720年的《写给威尔海姆·弗里德曼·巴赫的键盘小曲集》中包含了11首前奏曲的原型。第一卷的升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本来是C大调,巴赫后来添加了有7个升号的调号,并调整了一些临时升降号,从而将乐曲转移到了所需的调上。巴赫的音乐具有深远的影响,证据之一是莫扎特的《C大调幻想曲与赋格》(K. 394),其中赋格的主题与《平均律键盘曲集》第一卷中降A大调赋格的主题相同。这一主题还用在第二卷的C大调赋格中。此外,巴赫《双羽管键琴协奏曲》(BWV 1061)第三乐章中赋格的主题也与之类似。
巴赫的标题暗示这部作品是为“好律”系统而作的,这种调律法能让所有的调听起来都是同样准的。巴赫时期与之相对的调律法是中庸律,在这种调律法中变音记号较多的调听起来就不准了。一般认为巴赫所指即优律有很多种可能,而平均律一种在巴赫去世后很久,1850年才流行的现代键盘标准调律法。现代学者认为巴赫应该是某种好律调律法。对于巴赫是要求若干种类似的,甚至每首都有细微差别的调律法,还是要求单一万能的“好律”调律法,是有争议的。
沿袭
尽管《平均律键盘曲集》是第一部完整的使用全部二十四个调的键盘曲集,但之前已经有过类似的作品。在17世纪晚期现代调性体系建立之前,有很多作曲家创作过使用全部八种调式的作品集,例如约翰·帕赫贝尔的《圣母赞歌赋格》(作于1695年~1706年)、格奥尔格·穆法特的《Apparatus Musico-organisticus》(作于1690年)以及约翰内斯·斯佩思的《Ars magna》(作于1693年)等。而且,在巴赫之前200年左右,在鲁特琴和希尔伯琴(Theorbo)等拨弦乐器上就实现了平均律调律,并产生了一些包含所有调的组曲(不过这种音乐还不属于现代调性体系):
音乐风格和内容
《平均律键盘曲集》第二卷中的《降A大调赋格》(手稿)
《平均律键盘曲集》中的音乐风格非常多样,比绝大多数音乐文献都丰富。
前奏曲的风格本身就是自由的。尽管其中一些有典型的巴洛克旋律线,并附带了自由的扩展尾声。(例如第一卷的c小调、D大调和降B大调前奏曲)。
每首赋格上都标记着声部的数目,从二到五。大多数都是三声部和四声部的赋格。赋格中包含了各种复调技巧,例如赋格呈示部,主题倒置和紧接段等。但是一般而言比巴赫的管风琴赋格更加紧凑简练。
两卷赋格中最出名的一首是第一卷的第一首前奏曲,由简单的分解和弦的进行组成。由于C大调前奏曲技巧上的简单,成为钢琴初学者必学的曲目之一。这首前奏曲还被古诺改编成了《圣母颂》。
后世影响
尽管《平均律键盘曲集》不是第一部使用所有调的作品,但它是最有影响的一部。作品的本性(正如标题揭示出来的那样)即要求一种和谐的调律法,成为西方音乐在20世纪早期之前的基础。《平均律键盘曲集》中不需要非常复杂的转调,而是证明了和谐调律的独奏乐器能够在24个调上演奏,不需重新调律。贝多芬的音乐中远关系转调至关重要,他也深受《平均律键盘曲集》的影响。年轻时在音乐会上演奏这部作品是他吸引眼球的亮点。
第一套完整的《平均律键盘曲集》录音是由埃德温·菲舍尔在1933年到1936年间完成的.
调律法
乐谱
《平均律键盘曲集》,第一卷,第二卷:来自国际乐谱库计划的免费乐谱
网站
“J·S·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深入分析和解释”,作者Siglind Bruhn(英文)
Music of Sacred Temperament
平均律键盘曲集: 俄勒冈大学
平均律键盘曲集: 网页制作:Philip Goeth
从扉页推导出的可能的“巴赫”调律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