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文艺复兴
与鸟类的关系
早在19世纪中晚期,就有科学家提出恐龙与鸟类之间有接近亲缘关系,而恐龙是爬虫类与鸟类的中间型动物。在1859年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出版《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后不久,英国古生物学家与进化论支持者汤玛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便提出鸟类是恐龙的后代。赫胥黎指出恐龙、始祖鸟、与鸟类有许多骨骼上的相似处。
恐爪龙(左)与始祖鸟(右)的前肢相似,导致约翰·奥斯特伦姆再度提起鸟类起源自恐龙的理论。
但在1926年,格哈德·海尔曼(Gerhard Heilmann)出版了一本书,《鸟类起源》(The Origin of Birds),海尔曼根据恐龙缺乏叉骨(接合的锁骨),而认为鸟类与恐龙间没有关系。他进而假设鸟类演化自鳄形超目或槽齿目的祖先,而非恐龙。海尔曼的这本重要书籍使恐龙远离鸟类起源的争论,而且学术界也对恐龙的演化减少了兴趣。
这个状况持续到1964年,约翰·奥斯特伦姆发现了一种新的肉食性恐龙,名为平衡恐爪龙(Deinonychus antirrhopus),这种兽脚类恐龙的骨骸非常类似鸟类。恐爪龙的发现,使奥斯特伦姆再度提起赫胥黎的理论,鸟类应该是起源自恐龙的。但是,另一种类似鸟类的恐龙,迅猛龙(Velociraptor),早在数十年便已发现,在当时并没有发现任何相关线索。自从恐爪龙被发现后,古生物学界开始接受鸟类起源自恐龙的理论,到现在已被广泛地接受。亲缘分支分类法等新的研究方法,以及数种有羽毛恐龙的发现,更支持了这个理论。
恐龙与鸟类的关系,吸引了许多人对于恐龙产生兴趣,尤其是兽脚亚目的种系发生学。今日对于兽脚亚目种系发生学的了解比先前更为深入。
单系群
恐龙最初被认为是个单系群,具有共同的祖先。但哈利·丝利(Harry Seeley)不同意这个说法,于是根据骨盆的形态将恐龙分为两个目,蜥臀目(Saurischia)与鸟臀目(Ornithischia),共同属于主龙下纲(Archosauria,现改为主龙类),两个目的成员之间没有特别的关系。因此,恐龙不再被视为一个天然演化支,在科学中没有意义,只有大众媒体继续采用恐龙这名词。这个状况持续到20世纪的中后期。
在1974年,巴克与彼得·加尔冬(Peter Galton)于科学期刊《自然》中提出恐龙是个天然的单系群,更应该成立一个新的纲,恐龙纲,并包含鸟类在内。虽然在当时这个单系群理论遭到许多争议,但最后还是被接受认同;而且随者亲缘分支分类法的盛行,这个单系群理论被普遍地接受。而恐龙纲的想法却被遗弃,原因很可能是在古脊椎动物学界中,种系发生分类学(Phylogenetic taxonomy)的兴起,种系发生分类学并不采用阶元分类。
温血理论
1897年的暴风龙(现名伤龙)绘画,由查尔斯·耐特绘制。巴克指出这副绘画,可证明19世纪时,恐龙就被普遍认为是种活跃、敏捷的动物。
自巴克在1968年的研究《The superiority of dinosaurs》开始,他便在70年代与80年代的一系列科学研究、书籍、与大众媒体中,不断重申恐龙是种活跃的温血动物,能够维持短暂的高度活跃能力。巴克在他的著作中,将他的理论当成是19世纪后期的恐龙温血理论的再复兴,并称之为恐龙文艺复兴(dinosaur renaissance)。他提出许多生理特征与统计数据来说明这些理论,巴克的研究方法在科学界产生大量的争论。这些争论最后使古生物学界采用新的研究方法,例如骨组织学,骨组织学可用来鉴定恐龙的成长模式。
现在科学界普遍认为,许多恐龙具有比现存爬虫类更高的代谢率,可能所有恐龙都是。小型恐龙可能是内温性动物,而大型恐龙则可能是巨温性动物;另一可能则是,大部分恐龙的代谢率位于两者中间。
新的行为理论
60年代晚期还有数个关于恐龙行为的新理论。巴克根据足迹化石,提出蜥脚下目是采群体方式移动的,而成年个体将幼年个体环绕在内,形成一道保护圈。数年后奥斯特伦姆等人便提出不同的看法,但资深的恐龙足迹专家罗兰·伯德(Roland T. Bird)则与巴克看法一致。第一个恐龙筑巢研究则是在70年代晚期提出,杰克·霍纳(Jack Horner)宣称鸭嘴龙类的慈母龙具有亲代养育的行为。
形象改变
恐龙文艺复兴除了改变恐龙的科学理论,还改变了绘画家所绘的恐龙图画。巴克本身就会绘画,他在1969年帮奥斯特伦姆所做的恐爪龙重建图,已是最知名的恐龙重建图之一。就今日来看,该重建图有很多错误,例如耻骨过短,还有缺乏羽毛。在70年代,恐龙的重建图从类似蜥蜴,变成类似哺乳类或鸟类。恐龙的形象变得更为活跃,并符合新提出的行为与移动方式理论。
在这波“新浪潮”中,最重要的绘画家有葛瑞格利·保罗(Gregory S. Paul)、马克·哈雷特(Mark Hallet)、与道格·韩德森(Doug Henderson )。在这三人之中,葛瑞格利·保罗最支持巴克的恐龙理论。他做了许多严谨而详细的重建图,并常批评许多传统的重建图。保罗做了许多小型有羽毛恐龙的重建图,并在他的书籍《Dinosaurs of the World》与其他文章为这些重建图辩解。到了90年代晚期,数种有羽毛恐龙被发现,才证明保罗的相关绘画是正确的。保罗的绘画与严谨态度,对现今的恐龙重建图产了重大的影响。
新的灭绝理论
另一个吸引大众对恐龙产生兴趣的理论,是由尤金·舒梅克(Eugene Merle Shoemaker)提出,舒梅克提出地球与太阳系的其他行星经常遭到彗星的撞击。这理论也许可以解释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在6,500万年前,可能有颗彗星撞击地球,产生希克苏鲁伯陨石坑(Chicxulub Crater),而灭绝恐龙与其他生物。彗星撞击理论在1994年的舒梅克-李维九号彗星撞击木星时,达到最高潮。
文化影响
恐龙文艺复兴导致大众对恐龙产生新的兴趣。巴克的非学术性书籍与文章有助于将恐龙知识带给一般大众,尤其是《The Dinosaur Heresies》一书。1993年的电影《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首次将恐龙描绘成高智能、敏捷的温血动物,而不是早期电影中的缓慢动物。巴克、霍纳、与保罗等人,曾担任这部电影的恐龙顾问。
参考文献
书籍
Bakker, R.T. 1986. The Dinosaur Heresies. William Morrow, New York.
Paul, G.S. 1988. Predatory Dinosaurs of the World.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464pp.
Czerkas, S. J. and Olson, E. C. (Ed.s) 1986. Dinosaurs Past and Present, Volumes I and II . 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Los Angeles County, Los Angeles.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展开-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