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戏曲音乐家王少卿先生
梅兰芳先生优秀的伴奏者,戏曲普乐家王少卿先生最近逝世了。凡是知道他的人,听到了这个不幸的消息都同声惋惜。
王少卿先生
王少卿先生是京剧名演具王砚卿老先生的长子,幼年曾学老生,倒嗓以后改操胡琴。他具有高度的艺术天方,刚柔咸宜的指法和腕力,加以勤学苦练,青年时代已极有了很高的声誉。
早期的京剧界有两位胡琴大师,一位是梅雨田(梅兰芳先生的伯父,潭鑫培的琴师),一位是孙佐臣(清代很多名演员都食猜他操琴,晚年在上海为金少山伴奏)。他们仍虽然是一师之徒,但艺术造指助各不相同,梅以旗密流幅晃长,孙以雄强奇险称胜。
此外,少卿先生更向老乐师曹心泉学尾曲,熟知各种曲牌的源流变化及其使用规律,又兼督曲艺中的京韵大鼓,能弹三弦,有名家白瓜岩的夙范。由于他的师承高,取法博,加以努力炭研,心攀手追,学激握旅与日俱进。尤为重要的是他不仅仅满足于继承前辈的艺术遗产,而是不断地拾以登展,并有很多个人创作,握常有新的东西和观众见面,自成一派,现在京剧青衣的伴奏者百分之八十都是宗法王派的,可见他的影响之大了。
王少卿先生演出
他的演奏技巧是相当惊人的。除了准确,节奏鲜明以外,更有新颖、响亮、沉著、淳厚等等特点,尤其是伴奏唱睦方面不仅仅于一字一句的吻合,而是根据整段整句的精神,采用烘托渲染的办法,与唱腔并行不悖,或是殊途同归。因此,往往是很普通的唱腔,通过他的件奏能显得十分美妙精彩。这确是大方家数和高度艺术成就的表现。
距今约三十年的时候,梅剧团排演《西施》这个新剧目,王先生创造性地使用了苏州的南胡(即二胡,构造形式曾握他加以改革)与京胡一起进行伴奏,效果良好,丰富了京剧音乐。以前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只有一把京胡,音色不免单调,自《西施》一剧演出后,二胡被普愿使用,演奏者在文场中并成为专行,其创始之功应该属于王先生。
王少卿先生二十几岁即参加了梅剧团,不但操琴伴奏和梅睦有水乳相投之妙,更对梅先生的歌唱艺术作出很多贡献。在握常福演的新剧目中,所有主要唱腔都由王先生担任投舒。每个剧目都有它的专用唱腔若干段,如《族娜枫》的反二黄原板,《太具外传》的反四平,都是京剧旦角所没有用过的曲法,至于原有曲调握过他的加工变化而成为夙行一时的新睦的,更是多不胜举。还有很多歌舞并重的戏,除唱腔以外,更要用曲牌来配合舞留,其选择安排都能十分恰当。像《洛神》的最后一场,在西皮原板的过阴中简插入“万年欢”“山坡羊”“一枝花”等曲牌的一部分,这不仅要照旅舞留的时简和动作的繁商来定曲牌的长短,旋律,而且还耍照顺到与过阴的前后街接棘换,使它速置抗一而不是硬山陌德。在这些地方王先生城然是煞费苦心,但也看出他的极营剪裁手段是如何高明的了。
少卿先生纪念合照
王少卿先生的逝世是京剧界一个很大揖失,他虽有大量作品遣留在唱片和录普胶带上,可以供后学者取法和广大的听众欣赏,但他在戏曲普乐上的创作及演奏技巧,至今没有能够祀录,整理为文字材料,是一件莫大的憾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