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公
汉魏
汉朝并无作为正式封爵的县公。建武十三年,汉光武帝封殷后孔安为宋公,周后姬武为卫公,宋公、卫公以县为国,类似于后世的县公。
曹魏时,封部分宗室为公(如:济阳公曹壹、曹恒),以县为国,类似于后世的县公。
魏晋南朝
魏末、两晋南朝时期,县公为公爵的第二等(禅代前的权臣除外),次于郡公。县公皆为实封,有封国、食邑,开国置国官,具有世袭性。食邑有数千户。县公以县立国,封国置相,相的职责相当于县令、长。
魏朝
曹魏咸熙元年(264年),在晋王司马昭的主持下,开建了五等爵,分为郡公、县公、大国侯、次国侯、大国伯、次国伯、大国子、次国子、大国男、次国男十级。县公为第二级,居第一品,地方75里,食邑1800户。
晋朝
晋朝时,县公依然为异姓功臣的第二等封爵。除封异姓功臣外,县公亦为宗室的推恩爵,大国始封王、次国始封王的支子封县公,如五千户国。
县公为第一品爵,食邑为数千户,置妾6人,车前司马10人,旅贲40人。配有:金章、玄朱绶、绿紫绀、三梁冠、三采纂、九缝皮牟、八斿旗、七旒冕。
县公的国官有:
相:1人,第八品
二卿:
侍郎:2人,第八品
四令:
陵长:1人
庙长:1人
牧长:1人
谒者:4人,第九品
中大夫:6人,第九品
典医丞:1人,第九品
典府丞:1人,第九品
治书:4人
舍人:10人
世子庶子:1人
南朝
南朝时,县公的食邑有数千户。县公依然为异姓功臣的第二等封爵。此外,皇太子的支子亦封县公,食邑为一千五百户。
南朝宋、南齐的制度与东晋基本相同。
梁朝时,开国县公为十七班爵,位视三公(十八班),境内被尊称为第下,自称寡人,国官向其称臣。县公的国官有:
相
二卿:
侍郎:二班
典祠令
典书令
典卫长
陈朝时,开国县公为第二品爵,视中二千石。
魏齐
元魏、北齐时,异姓功臣可以封王,郡公次于郡王,县公次于郡公。县公有实封、虚封两种。
元魏
北魏初期的封爵皆为虚封,爵位可以世袭(追赠者不可世袭)。孝文帝时,改革封爵制度,县公分为两类:
开国县公,从第一品,为实封,封国置相一人,其职责相当于县令。
散县公,从第一品,为虚封。
北齐
北齐时,开国县公为正二品,散县公为从二品。
北周到宋辽
从北周开始,郡公之上增设国公一爵,县公成为公爵的第三等。五等爵皆无实际封国,县公虽带有“开国”二字,但并不开国,“开国”二字成为荣誉称号。唐朝以后,县公一般不可世袭,常为虚封。
隋朝时,开国县公为从一品爵;唐朝、辽朝、宋朝时,开国县公为从二品爵。
金朝以后,公爵中不再有县公一爵。
参见
国公
郡公
参考资料
^参见《晋书·地理志上》
^参见王安泰,《开建五等—西晋五等爵制成立的历史考察》,页112,表3207。
^参见王安泰,《开建五等—西晋五等爵制成立的历史考察》,页191,表4101。
^参见王安泰,《开建五等—西晋五等爵制成立的历史考察》,页108,表3202。
^参见《隋书·志第二十一·百官上》
^参见《魏书·志第十九·官氏九》
^参见《隋书·志第二十二·百官中》
^参见中国爵位#元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