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锺离之战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00
转发:0
评论:0
背景梁武帝即位之初,北魏内部正处于动荡之中,不仅政治腐败,又因自迁都后连年对南朝发动战事,人民不堪负荷沉重的赋税及徭役,各地民变纷起,梁武帝认为这是北伐反攻的良机,便命其弟临川王萧宏担任都督北讨诸军事,即北伐军总指挥,尚书右仆射柳惔为副指挥,率领大军进驻洛口(洛涧与淮水的交界处,今安徽淮南东北)。北魏方面得知消息,便让不久前在征伐南齐行动中建功封爵的中山王元英督军迎战。两军皆号称有百万之众。先前战事顺着长江沿岸展开,东起青、徐(今江苏北部、山东南部),西达河南(今河南),但以东方战事最为激烈。双方在局部战事互有胜负,如南梁的韦叡巧妙导引肥水,令水位高涨,再以水军攻陷合肥,韦叡因此战而名声大噪,北魏军士无不望而生畏,称之为“韦虎”;北魏方面,杨大眼于河南战场重挫梁军,尔后又与邢峦合兵于宿豫(今江苏宿迁),败梁将蓝怀恭并斩之。不久北魏又征发北方六州约十万人投入战场,北魏军势益发壮大。另一方面,...

背景

梁武帝即位之初,北魏内部正处于动荡之中,不仅政治腐败,又因自迁都后连年对南朝发动战事,人民不堪负荷沉重的赋税及徭役,各地民变纷起,梁武帝认为这是北伐反攻的良机,便命其弟临川王萧宏担任 都督北讨诸军事 ,即北伐军总指挥,尚书右仆射柳惔为副指挥,率领大军进驻洛口(洛涧与淮水的交界处,今安徽淮南东北)。北魏方面得知消息,便让不久前在征伐南齐行动中建功封爵的中山王元英督军迎战。两军皆号称有百万之众。

先前战事顺着长江沿岸展开,东起青、徐(今江苏北部、山东南部),西达河南(今河南),但以东方战事最为激烈。双方在局部战事互有胜负,如南梁的韦叡巧妙导引肥水,令水位高涨,再以水军攻陷合肥,韦叡因此战而名声大噪,北魏军士无不望而生畏,称之为“ 韦虎 ”;北魏方面,杨大眼于河南战场重挫梁军,尔后又与邢峦合兵于宿豫(今江苏宿迁),败梁将蓝怀恭并斩之。不久北魏又征发北方六州约十万人投入战场,北魏军势益发壮大。

另一方面,由萧宏所率领的南梁主力部队,却因主帅本身怯懦怕事,在攻陷梁城(今安徽寿县)后便驻步不前,而部将吕僧珍又竭力劝阻大军前进,萧宏内心遂萌生退意,梁军内部对进兵与否展开了激烈争执,魏军风闻此事,亦讥讽萧、吕二人为“ 萧娘 ”及“ 吕姥 ”,与拥有“韦虎”称号的韦叡适相对照 。随后萧宏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吓得临阵脱逃,此举令梁军士气冰消瓦解,溃逃死伤近五万人,这也让正开拔洛阳的韦叡军不得不撤退。被北魏视为“ 百数十年所未之有 ” 的南梁大军开始呈露败象。

战役

兵临城下

南梁军因主帅逃跑而自乱阵脚,北魏军看准时机,大军一路往南,绵延四十余城,在攻陷马头(今安徽蒙城)后,大军来到由昌义之所驻守的锺离城,并与杨大眼军会合,兵力达数十万之众。反观锺离城内仅有守军三千人,双方实力悬殊。北魏宣武帝本欲命邢峦军也参加攻城行动,但邢峦认为锺离城周围有淮水屏障,是易守难攻的天险之地,大军应当绕击他处 ,此议遭宣武帝否决,遂让镇东将军萧宝寅接替邢峦的位置,与元英合攻锺离城。

锺离城因北临淮水,不利进攻,北魏便在位于淮水中的邵阳洲两岸搭起了连接淮水南北两岸的跨河长桥。元英驻军南岸,负责攻城;杨大眼据北岸,负责粮运补给,萧宝寅则确保桥梁本身的畅通与安全。北魏军以车子载运大量泥土,欲填平围绕锺离城四周的沟堑,并利用冲车撞击城壁,再以车轮战法连续猛攻,但却遭到城内守军顽强的反击,而昌义之亦及时以泥土敷填损坏的城壁,导致魏军死伤上万仍无法占上风,战况遂渐趋于胶着。

邵阳一夜营

另一方面,驻扎于合肥的韦叡军在接获消息后,立刻火速发兵,通过锺离城西南方的阴陵大泽,与驻扎于道人洲的曹景宗会合,乘夜抵达邵阳洲另一端。全军在南梁太守冯道根的规划下,仅花一夜时间,便筑起营垒,与魏营相距仅百余步(不足200米),元英大感惊异,亦深深撼动了魏军的士气 。同时曹景宗派人潜渡淮水,通知锺离守军援兵已到,众人接获此报,尽皆士气大振。虽然杨大眼与元英先后针对邵阳洲上的梁军主营发动攻势,但皆被韦叡的巧妙战术所击退,杨大眼还因此负伤。

赵草城

战争期间,梁军每派牧人至淮水北岸割运粮草,皆被驻于北岸的杨大眼军派兵掳掠,曹景宗便派出千余人在北岸修筑城垒,与魏军相峙,指派部将赵草据守此城,因称之为 赵草城 。赵草城除了确保梁军粮草无虞外,也等于间接切断了魏军的补给通道。

水火夹攻

梁武帝接获战报后,指示韦、曹二人乘坐战舰对两座桥梁发动火攻之计。天监六年(507年)三月,淮水暴涨达七尺,韦叡以冯道根、裴邃、李文钊等乘机以水军对魏军发动攻势,并亲自用载满油料和草料的小船焚毁了两座桥梁,魏军顿时溃败,元英与杨大眼各自奔逃,魏军投水而死者及被杀者各达十余万,昌义之见状亦率兵冲出锺离城,追击败退的魏军,生擒五万人。魏军阵亡将士遍布淮水百余里,而元英仅以身免,逃至梁城。

结果

南梁大获全胜,而北魏军几乎全军覆没,但元英、杨大眼及萧宝寅三人皆得以幸免。三人回国后,有官员建议将三人处以极刑,但宣武帝免除三人死罪,只剥夺元英及萧宝寅的爵位,贬为平民,杨大眼则流放至营州充军。但不久后宣武帝为对付国内叛乱及对南朝用兵,先后恢复了三人的官爵。

参战人物

影响

锺离之战是北魏对南朝所有军事行动中受挫最大 ,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损害北魏国力甚钜。此后国内民变加剧,政局更加衰败。受繁重徭役及赋税压迫的人民不是亡命山林,便是依附豪强,或出家为僧,导致国内僧满为患,除了对国家发展有负面影响,也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宣武帝一朝的民变中,有四次就是由僧侣所主导的。这些日益恶化的因素,最终导致国家的分裂。

而此战对南梁甚至整个南朝历史来说,是一次空前的大胜利,是“南北交战以来所未有之大捷” ,显示南北朝的实力对比已发生改变,北魏开始走下坡 。不过,南梁虽保有相对的安定,但梁武帝却始终不放弃北伐的念头,连年用兵而削弱国力,为日后侯景之乱种下远因。

派生作品

日本作家田中芳树的长篇历史小说《奔流》,便是以锺离之战的背景为基础,加入了民间故事“梁祝”所敷演而成。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南梁名将陈庆之,但根据历史记载,陈庆之显然未参加锺离之战,而是在日后的占领洛阳一役中发挥其军事才能;另外,小说中杨大眼之妻潘宝珠(此为虚构人名,但杨大眼之妻真有其人,史籍仅载其名为“潘氏”,人称“潘将军”)亦加入此战,但这部分亦缺乏史料记载。

史料

姚思廉《梁书》

魏收《魏书》

李延寿《南史》

李延寿《北史》

司马光《资治通鉴》

参见

北伐 (南朝梁)

韦叡

曹景宗

元英

杨大眼

田中芳树

注释

^ 南北双方在此战中投入的实际兵力,南梁方面较无疑义,乃是韦叡所率领的二十万人加上锺离城内的三千守军;北魏军则相对模糊,只知有“号称百万”的数十万大军。北魏死伤人数方面,据《资治通鉴》记载,“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以及此前元英之攻城行动结果乃是“前后杀伤万计,魏人死者与城平”;再观被俘人数,《梁书》之韦叡与曹景宗两传记载有出入,韦叡传载“乞为囚奴,犹数十万”,而《通鉴》采用曹景宗传的“生擒五万余人”之说;又《魏书·卷十九下·景穆十二王下·南安王桢·子中山王英英子攸》载:“士众没者十有五六”,据以上诸条记载,可推估北魏军之概约人数。

^ 《梁书·卷十二》:“陈吏部尚书姚察曰:‘韦叡起上庸以附义,其地比惔则薄,及合肥、 邵阳之役 ,其功甚盛,推而弗有,君子哉。’”

^ 第一次发生于天监三年(504年)的北魏南征行动,由任城王元澄攻打锺离;第二次为天监六年(507年),即本文之主题;第三次为太清三年(549年),时值侯景之乱,北齐的高澄乘乱攻占锺离。

^ 《梁书·卷十二·韦叡》:“魏中山王元英寇北徐州,围刺史昌义之于锺离,众号 百万 ”;《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六·梁纪二·武帝天监五年》:“昌义之怒,须发尽磔,曰:‘吕僧珍可斩也!岂有 百万之师 出未逢敌,望风遽退,何面目得见圣主乎!’”

^ 《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六·梁纪二·武帝天监五年》:“魏人知其不武,遣以巾帼,且歌之曰:‘不畏 萧娘 与 吕姥 ,但畏合肥有 韦虎 。’”

^ 《梁书·卷二十二·太祖五王·临川王宏》:“宏以帝之介弟,所领皆器械精新,军容甚盛, 北人以为百数十年所未之有 ”

^ 见《魏书·卷六十五·邢峦》

^ 《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六·梁纪二·武帝天监六年》:“(曹)景宗与(韦)叡进顿邵阳洲……截洲为城,去魏城百余步。南梁太守冯道根,能走马步地,计马足以赋功,比晓而营立。魏中山王(元)英大惊,以杖击地曰:‘是何神也!’……魏人望之气夺。”

^ 《魏书·卷十九下·景穆十二王下·南安王桢·子中山王英英子攸》:“后京兆王(元)愉反,(元)英复王封。”;《魏书·卷五十九·萧宝夤》:“永平四年,卢昶克萧衍朐山戍,以琅邪戍主傅文骥守之。衍遣师攻文骥,卢昶督众军救之, 诏宝夤为使持节 、假安南将军、别将,长驱往赴,受卢昶节度”;《魏书·卷七十三·杨大眼》:“永平中,世宗追其前勋,起为试守中山内史。时高肇征蜀,世宗虑萧衍侵轶徐扬, 乃征大眼为太尉长史 、持节、假平南将军、东征别将,隶都督元遥,遏御淮肥”

^ 《南史·卷五十八·韦叡》:“(曹)景宗虑城中危惧,乃募军士 言文达 、 洪骐驎 等赍敕入城, 使固城守,潜行水底,得达东城”

^ 同上

^ 《梁书·卷九·曹景宗》:“(韦)叡遣所督将冯道根、李文钊、裴邃、 韦寂 等乘舰登岸”

^ 《梁书·卷九·曹景宗》:“景宗令军主 马广 蹑(杨)大眼至濊水上”

^ 《魏书卷三十七·司马叔璠子灵寿·灵寿从子仲明》:“(司马)惠安弟直安,历位尚书郎,济北、济南二郡太守,员外散骑常侍。萧宝夤征锺离,引为长史。”

^ 《魏书卷五十七·崔挺·挺族子纂·纂从祖弟游》:“(崔)纂从祖弟游……大都督、中山王英征义阳,引为录事参军,寻转司马。及英败于锺离,游坐徙秦州,久而得还。”

^ 《魏书·卷六十八·甄琛子侃·侃弟楷琛从弟密》:(甄)琛从父弟密……后参中山王英军事,英锺离败退,乡人苏良没于贼手,密尽私财以赎之”

^ 《魏书·卷七十三·杨大眼》:“属水汎长,大眼所绾统军 刘神符 、 公孙祉 两军夜中争桥奔退”

^ 同上

^ 《魏书·卷四十七·卢玄·渊弟昶子元明·玄从祖兄溥》:“自国家经略江左,唯有中山王英败于锺离,昶于朐山失利,最为甚焉。”

^ 见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 《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一·梁纪十七·武帝太清二年》:“(侯景)乃写答渊明之书,陈启于上曰:‘窃以北魏安强,莫过天监之始,锺离之役,匹马不归。当其强也,陛下尚伐而取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锺离姓
历史人物锺离春,即锺无艳,战国时齐国人。锺离昧,秦末军事人物。锺离牧,汉末三国人物。锺离权,亦汉锺离,八仙之一。锺繇,姓氏缩短为锺姓,三国时期曹魏文臣之一。锺会,姓氏缩短为锺姓,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之一。参看锺姓
· 锺离昧
生平锺离昧在秦末参加了项梁与项羽的军队,楚汉战争时是楚军的重要将领,与范增、龙且、周殷同为项羽信任的人,韩信和锺离昧是好朋友,锺离昧多次向项羽推荐韩信,但项羽仍未重用韩信。后来项羽中了陈平的离间计,怀疑锺离昧的忠诚度。垓下之战时,锺离昧逃离楚军的阵营。项羽死后,锺离昧投靠韩信。刘邦称帝后,封韩信为楚王,刘邦得知锺离昧逃到楚国后,要求韩信追捕,韩信则派兵保护锺离昧的安全。高祖七年(前201年)消灭异姓王风潮开始,有人告发楚王谋反,汉高祖刘邦会诸侯于陈,有意捉拿韩信。韩信有发兵抵抗,自陈无罪,但又怕事情闹大。有谋士跟韩信献策说,杀锺离昧“以谒上,上必喜,无患。”韩信又与钟离昧商量对策,锺离昧告诉韩信说,皇帝之所以不敢攻打您,是因为我们在一起,“如公若欲捕我自媚汉,吾今死,公随手亡矣。”韩信不听,锺离昧大骂“公非长者”,遂自刎而死。韩信带着钟离昧的人头于陈县(今河南淮阳)向刘邦说明原委,刘邦令人...
· 锺离牧
生平早年事迹锺离牧早年曾在永兴县居住,并在当地亲自耕种二十亩稻米。稻米将近成熟时,就有一个县民向锺离牧声称土地是他的,要他交出土地和稻米;锺离牧自愿交出。永兴县长听后,即收捕该名县民,要依法处罚他,但锺离牧却为他请罪。县长说:“君慕承宫,自行义事,仆为民主,当以法率下,何得寝公宪而从君邪?(你想要仿效承宫行义举,但我是人民的首长,应当以法治县,怎可以枉法顺从你?)”锺离牧却说:“此是郡界,缘君意愿,故来暂住。今以少稻而杀此民,何心复留?(这里是会稽郡内,我因着你的意愿才来暂住。你现在却因少许稻米而杀这个人,我还怎能有留在这儿的心?)”锺离牧说后即收拾行装而回故乡,县长亲自追回,并将那人释放。那人感到十分惭愧和畏惧,亲自将那些稻米收成所得的六十斛白米都送还锺离牧,但锺离牧不收。那人就将米放在路旁,没有人敢擅取。锺离牧的名声由此而起。安定山越后锺离牧任郎中。赤乌五年(242年),补太子辅义都尉...
· 锺离牧一人挫败魏国的阴谋,保全了吴国国土
大家是否有过疑问:曹魏政权在什么时候是最为强大的呢?是魏武帝在世的时候吗?似乎不对,魏武帝只是后来曹丕给自己的父亲的追谥,在曹操活着的时候,他只能算是大汉政权的丞相。那么,是魏文帝的时候吗?看似好像也不对,毕竟那个时候曹丕只是稳定了父亲留给他的北方,其余地方寸土未进。或许,曹魏最为强大的时刻是在司马家掌控下的时候吧!那时蜀国已经被灭亡,吴国危在旦夕,不过是勉强地支撑罢了。可是,就是在那时,吴国却还是有不少能干的将领,他们使得东吴不像西蜀那样,因为人才凋零而对曹魏的侵袭无能为力。其中,就包括了保卫孙吴西部边疆的锺离牧。相较于陆逊、陆抗这些人,锺离牧并不出名,一来他所处的时代已经太靠后了,可以说,已经偏离了舞台,二来他的出身不高,官位也不高,文人墨客自然不会在他身上浪费太多笔墨了。那时,司马昭打算凭借着灭亡蜀汉的余威,迫使吴国投降,再不济,也要让他们吐出一大块肉。可是吴国人却对他的威胁无动于衷...
· 屯门之战:再战:双屿之战和走马溪之战
?从嘉靖二年(1523)开始,明朝对外取消了朝贡贸易,执行海禁,使得官方允许的海外贸易无法进行。明朝统治集团内部面对现实,分为对立的“严禁派”和“弛禁派”。双方各树主张,展开激烈争论,从而在内部影响着海禁政策的执行力度和走向。嘉靖二十六年(1547)是一个转折点。这一年,朱纨巡抚浙江,掌管闽浙一带的海防军事要务,他的上台成为严禁派主导海禁政策的信号,政府要用强力驱逐倭寇、葡萄牙人。形势变得严峻后,中葡双方在东南沿海一带必然要起争端。为什么会形成冲突,是谁惹的祸?朝廷内部的弛禁派和严禁派,对这些问题有截然对立的观点。严禁派认为,葡萄牙人名为商人,实则海盗,名义上是进行贸易,实际上干的都是杀人越货的勾当,简直无恶不作。弛禁派认为,葡萄牙人来到中国,就是为了贸易。他们能登陆中国内地吗?不能,有明军海防严守着。能掠中国人为奴隶吗?不能,是中国边民掠了之后,贩卖给葡萄牙。现在看来,弛禁派的说法有一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