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
释义
学者释义
陈维德:“兼爱乃涵括一切之爱,且当发自情性,而非为相互利用。而其最大之特色,则在于爱之无有差等。可见其主张尽爱世人,而己亦在所爱之中。并主张爱无厚薄,人我如一,而无亲疏远近之别。”
王赞源:
从《墨子》来看
释“兼”
《墨子》中是以定义“体”的方式来表述“兼”的内涵:
释“爱”
释“兼爱”
兼爱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墨子在世活动时间横跨春秋战国之交,彼时“诸侯力征”〈(节葬下)〉,战况惨烈,“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非乐上〉)的状况普遍存在。如何稳定政治情势、消弭战祸、重建社会秩序,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非命下〉)是墨子最关心的课题。 《墨子‧兼爱上》对当时社会乱象有细致地描述:
在此,所谓“乱”即原有的伦常关系崩解。父子、兄弟忘守孝慈,并与君臣同样自爱不爱人、亏人自利。〈兼爱上〉还写道:
这边也指出天下乱的肇因乃为了自身利益去贼害别人利益。另〈非乐上〉还提及“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大国大家攻伐小国小家,强势者欺凌弱势者,盗贼多有,这也是对当时乱象进行的侧写。 如果我们采“兼爱只是其他九个观念的中心” 之立场追溯本源,乱象四起最深沉的原因无非是人们“不相爱”。如何改变?墨子的解决之道为“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兼爱中〉)、“兼以易别”(〈兼爱下〉)。所谓兼相爱交相利,即“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若大家都视人若己,用兼爱取代亏人自利的别爱,那么“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兼爱中〉),如此天下之乱定能平息,百姓便可安居乐业。 墨子所见之春秋战国“天下处攻伐久矣”(〈非攻下〉),楚灭越、楚欲攻宋(〈鲁问〉)等大小战争频繁发生。对此状态,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希望“以爱止乱” ,让天下重回太平之势。
兼爱的价值根源
从兼爱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来看,兼爱是作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方法被提出,因此它是为了达成治乱目标所采行之手段,仅有工具性价值。但检视《墨子》,兼爱不单有工具性价值,本身还具备道德上的普遍施用性、可成为人们依循的道德准则,故兼爱本身即含有内在价值。此内在价值根源何处?多数学者皆肯定“天志”为“兼爱”内在价值之根源。换言之,人们要实行兼爱,是出于天志的要求,这从《墨子》中可寻得明证:
《墨子》首先描述了一个常态,某人欲完成某事,定有须遵循的“法仪”(即法则、标准),没有法仪则事情定不可成。但现在治天下治国者,却无这样的法仪。要如何找到这样的法仪?《墨子》以为父母、学者、君者中仁者少,固不可效法,唯一可效法的就是天。既欲法天,我们的行为都要以天为标准,为天之所欲,止天所不欲,故应从事相爱相利,停止相恶相贼。天志,是人我兼相爱交相利的最后基础。如〈天志下〉所云:“顺天之意何若?曰:兼爱天下之人”,兼爱天下之人即顺天之意。另〈天志上〉载“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天志中〉载“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因此,我们应兼相爱交相利,乃出于人应当效法天且为天之所欲。
典载
《吕氏春秋》载:“墨子贵兼。”任公解释:“墨子贵兼者,墨子主兼爱,常以兼易别。故墨子自称曰:兼士。其非墨家者,则称之曰:别士。”
《孟子‧尽心上》载:“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孟子‧滕文公上》载:“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庄子‧盗拓》载:“儒者伪辞,墨者兼爱,五纪六位将有别乎?”
1921年,梁启超出版《墨子学案》,以为“墨学所标纲领虽有十条,其实只从一个根本观念发出来,就是‘兼爱’...墨子讲兼爱常用‘兼相爱交相利’六字连讲,必合起来。他的意思才明,兼相爱是理论,交相利是实行这理论的方法。”
伍非百也认为“兼爱,乃墨家通义也。”
注释
^此段往往被视为孟子批判兼爱的依据。然杜正胜表示,“这是主观情绪的话语。而‘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尽心上〉)之说,重点是批评墨子不执中,与杨朱为我,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态度同样是‘举一而废百’,谓之‘贼道’。我们不能据此做过分的‘兼爱无父’的推论。”详参杜正胜〈墨子兼爱非无父辩〉,《史原》,第三期,1972年9月,页29-43。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