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
名称
梵文:Tathāgatagarbha由Tathāgata与garbha组成。如来(Tathāgata),字根源自如(tathatā)或真如,是佛性的同义字。
garbha,其字根来自动词garh,或grabh,意为怀孕,生产。由此动词衍生出的名词garbha,意为。它可以进一步被衍伸为中的婴儿胞胎,因此,它也有包涵、隐覆、胎藏之意。最早出自《梨俱吠陀》〈生主歌〉,以人类从出生的例子,想像世界也是由一个胚胎所开始,在胞胎中蕴藏了世界的一切。
日本学者小川一乘比较《宝性论》的梵文本与汉译本,发现梵文:Tathāgatagarbha除了被译为如来藏外,也被译为佛性。
类似名称
在讲说如来藏的经典中,如来藏被等同于多个其他名词。如佛性、觉性、自性、法性、法身、涅槃、真如、实相、实际、圆觉、阿赖耶识、第八识、含藏识、真心、无尽藏、本法藏、第一义谛等等,都被视为是如来藏的异名。禅宗称为真如心,真心。
《大乘密严经》将如来藏等同于阿赖耶识。
如来藏只是统称,若就因地到果地修行过程的染净差别,而有不同立名:无垢识、(阿摩罗识)、异熟识、阿赖耶识。
相关典籍
《央掘魔罗经》、《大般涅槃经》、《胜鬘经》、《如来藏经》、《无想经》(《大云经》)、《大法鼓经》、《不增不减经》、《无上依经》;
《楞伽经》、《密严经》,《楞严经》;
《佛性论》、《宝性论》、《大乘起信论》等。
经藏依据
依据《大方等如来藏经》中佛说:“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如彼淳蜜在于岩树,为诸烦恼之所覆蔽,亦如彼蜜群蜂守护,我以佛眼如实观之。”以及《央掘魔罗经》卷第四中佛陀之开示,一切有情众生之身中都有如来藏,佛说:“我说道者,说何等道?道有二种,谓声闻道及菩萨道。彼声闻道者,谓八圣道;菩萨道者,谓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也就是每一个有情众生,无论大到如人类、大象、鲸鱼或小到如蚂蚁等,它们的身体中都有如来藏。
宝性论称如来藏在一般众生为有垢真如,佛的法身为无垢真如。
释义
如来藏的意义如下:
如为“如如不动”的意思,是说祂的体性如如不动,祂本身也如如不动。这是相对于前七识不断地随着外境的变化而不断地了别,如来藏却不会随着外境而转动。
来为“本来”的意思,就是从无始劫以来,祂原本就是这个样,现在如是,未来也不会改变。也就是经典中所说的“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如来藏识不生不灭”等。
藏为“含藏”、“能藏”、“宝藏”的意思,就是含藏着能出生一切法的宝藏之库,也就是经典中所说的“藏识持缘一切种,如影随形不离身”。
如来藏体性为不老不死、不生不灭,宇宙中有数量不可计数的有情众生存在,因而宇宙中就有数量不可计数的如来藏存在。
历史
在龙树之前所留传的声闻佛教经典,包括阿含经等,皆未使用如来藏这个名词。高崎直道与印顺等佛教研究者,皆认为《如来藏经》是现存最早的如来藏学派所弘扬的经典,因此《如来藏经》可能是最早提出如来藏名词的经典。
论藏定义
佛性、如来藏一词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内涵。世亲《佛性论·如来藏品》,对如来藏三性作如下阐释:
由是可知,如来藏为一切众生各个独有的本体,从而提出了众生可以成佛的依据。
唯识学中的如来藏
“众生皆有如来藏”的主张由大乘唯识学派弘扬之后,在大乘经论中如来藏有种种名,亦被称为是佛地的无垢识即善净第八识,如玄奘《成唯识论》卷三:
摄论宗认为如来藏是阿赖耶识的清净本质,名为阿摩罗识。
如来藏的体性
根据宋译《央掘魔罗经》卷第二以及其他许多经典中佛陀的开示,如来藏有如下的体性:
不生不灭性
独立性
非见闻觉知性
不变易性
储藏性
不垢不净性
熏种性
不增不减性
如来藏所显示的现象
如来藏根据前述的众多体性,在物质世界中可以显示出一些现象:
真实性
如如性
流传与争论
依据大乘经论所显示的如来藏体性及如来藏所显示的现象,如来藏学派主张:如来藏是三乘佛法的基石,因一切法皆由此出。并认为:如来藏是大乘佛教唯识学中最重要概念,是唯识增上慧学之主体,亦是一切佛法之主体,也是古时禅宗祖师证悟时所证之标的,三乘菩提的基本观念就是依如来藏而施设建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